曾為《新京報》、《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報》等多家主流媒體撰稿,主持選編2012年、2013年的中國科普作品年選。關注生物、醫學、環境領域的最新進展,希望用科學傳播改變認知,拓展智識。
壓力一大,就去收拾房間的人請舉手……
我算不上勤於內務,但壓力大、心情差時,會突然化身家務小能手:拖地整理,洗衣曬被,連電腦文件和手機圖標都要分門別類。我一直以為,這說明我天性賢惠勤勞——雖然這種美德常被壓抑得深不可測,只在特定環境下噴薄而出。
然而並不是。我只是「內在控制感」少了,轉而控制外部環境而已。
一定要整齊……
圖片來源:pixabay
人人都需要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用王小波的話說,就是「敢於無視對生活的設置」,他那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裡,一隻被人類設置的肉豬敢於直面繩索、火槍與殺豬刀,輾轉逃出幾十人的圍捕,當了自由自在的野豬。控制感看似虛無縹緲,但缺了一定會痛苦不堪。窩裡橫的人常是外邊慫,在外人那裡找不到控制感,就在弱小家人身上找補。甚至人們汲汲於權勢,也往往不是為了控制他人,而是不讓他人控制自己——這是今年三月心理學家喬裡斯•拉默斯(Joris Lammers)的研究,他發現,倘若升職後對自己工作的自主權變大、但對下屬影響變小,有62%的人會接受;反之,如是自主權變小,影響權變大,則只有26%的人願意接受。
然而,人生唯一確定的事,就是其中充滿不確定性。一個惡人,一次意外,一場重病,都能讓原本平順的人生忽然翻覆。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怎樣找回控制感?
美國心理學者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曾提出「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若你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你的控制點就落在內部。若你認為生活、決斷、感受都是環境制約或命運操弄,你的控制點就落在外部。這個「點」看似小,卻會深刻影響你的所思所為。
到底是誰控制誰呢……
圖片來源:Metro
外部控制者,往往分化成兩個極端,一是全然放棄,將一切交給上天、命運或某個至高神;二是極力控制一切外在因素,從他人,到環境,再到每件事的每個環節每個結果。全然放棄者平靜快樂,但容易隨波逐流;極力控制者不斷進取,但過強的控制欲往往傷人傷己——當你控制一切,就代表他人要放棄一切控制。結果往往激起他人的心理逆反(psychological reactance)。他人不受控,極力控制者又會大為受傷。研究顯示,假如給演講者安排一群不論如何都會給出負面反饋的聽眾,那麼一個人外部控制欲越強,因此而起的憤怒也就越激烈。
比起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更好,也就是下定決心,不論境遇如何,都將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必擔憂這會縱容他人,「不被他人激怒」和「不向他人追責」是兩回事。別人撞了你的車,假如你想「氣死我了,這個混帳一定要付出代價,他最好能搞定我的車和我的怒火,否則他就完蛋了!」——這是要別人負責自己的情緒。假如你想「雖然出了車禍,但幸好人沒有大事」——這就是通過主動改變視角,來將自己的情緒從憤怒轉為平靜。內部控制不是讓你放棄向事故方追責索賠,而是讓你在冷靜狀態下,能溝通得更好,能為自己爭取到更佳的結果。
內心平靜……
圖片來源:synergyserbia.org
研究顯示,人們正是由於缺乏內部控制,才轉向外部控制。焦慮壓力下,人們收拾房間或者上網購物,都是在通過控制外物來平衡內心。然而, 研究也顯示,對外的控制一開始確實能增強幸福感,但越過一個臨界點後,反而會開始降低幸福。外部控制狂更容易迷信,傾向於做出孤注一擲的高風險決策,身邊往往只剩下少數順從者,因此在做錯決定時也得不到逆耳忠言。如果你非要做個控制狂,請務必做個內部控制狂——迅速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主動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前避開不利的境地……在每個天氣惡劣,進展不順,遭遇不公的時刻,對自己的情緒和思維負起全責。
作者:遊識猷
排版:紅色皇后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