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邊生活的人們,偶爾會觀賞到海市蜃樓的壯觀景象,在實景的上方,會「懸浮」著朦朧的圖像,這些圖像並非視線範圍內能找到原型的,隨著空氣環境和大氣流動的狀態變化,這些景象也相應發生著改變,如夢如幻,甚是奇妙。有的朋友乾脆用望遠鏡來觀察這難得一見的景觀,那麼用望遠鏡來觀察與肉眼有什麼區別,會看到更多海市蜃樓的細節嗎?
海市蜃樓的產生原理,說白了就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光線在同一均勻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值不變、方向也不發生改變,如果光線在穿透兩種不同密度的介質時,光線的傳播速度以及傳播方向都會發生相應地改變,這種光學現象就叫做折射。生活中常見的光折射現象有很多,比如將一根筷子插入盛有水的杯子中,由於水的密度要大於空氣的密度,所以光線在從空氣進入水的界面時,折射角會小於入射角,因此光線會向著法線的方向靠攏,從人眼看來,筷子好像彎曲了一樣。
由於空氣和其它常見的介質密度相差較大,所以當光線從空氣進入其它介質或者從其它介質進入空氣中,我們很容易觀察到光的折射現象。而空氣本身嚴格來說也不是均勻的介質,一般情況下會在重力的影響下,呈現越靠近地面密度越大、高度越高密度越小的現象,太陽光線從大氣層的外圍射向地球時,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一定的折射現象,只不過這種折射我們司空見慣,很少會發現這種折射帶來的明顯感觀變化。
但是,凡事都有可能出現意外,空氣也一樣,當空氣的溫度在垂直或者水平方向上出現非常明顯的異常時,就會產生與平常不太一樣的光線折射和全反射現象,海市蜃樓就是基於這種原理而形成的,根據空氣溫度和密度在不同方向上的異常表現,我們可以將海市蜃樓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種是上現蜃景,通常發生在夏季的海邊區域。當由於空氣的劇烈對流以及海洋冷流經過時,造成下層空氣的溫度較上層的溫度明顯偏低,從而下層空氣密度明顯比上層空氣大,光線在穿過密度具有明顯「上稀下密」特徵的空氣層時,其會產生類似於「水杯中筷子彎曲」的光學現象,進入人眼的景物反射光線(映像),實際上要比實物要高,而且是正立的像。而在實際的觀察中,實物真實反射的光線並未被眼睛捕捉到,因此我們看到了映像在空中的海市蜃樓。
第二種是下現蜃景,通常發生在沙漠地帶。在沙漠裡,沙粒受到太陽強烈照射迅速升溫,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在空氣對流較差的環境下,空氣在垂直方向上「下熱上冷」的現象非常明顯,因此下層空氣密度較小而上層空氣密度較大。此時,當光線從上到下穿過這樣的空氣層時,也會產生顯著的折射現象,而且折射角要大於入射角,在人眼看來,通過空氣全反射進入人眼的光線所形成的映像,會比實物的實際高度要低,而且是一個倒立的像,這種現象就是下現蜃景。
第三種是側現蜃景,通常發生在聳立的山體旁。其原理與下現蜃景相同,只不過是受到太陽暴曬的沙粒替換成了山體的垂直表面,這時候靠近山體表面的空氣溫度高、密度小,在山體垂直表面的附近,會因大氣折射和全反射而進入人眼的光線,形成了在山體側面所出現的實物映像。
所以,無論是以上哪種海市蜃樓表現形式,無怪乎都是因空氣密度產生明顯分異時,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光學現象,而且它的出現,必須依賴於這種相對穩定的大氣結構,即無風或者風力非常微弱的情況,如果起風使得空氣的流動變得比較明顯時,那麼空氣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就會形成較為劇烈的攪動和混合,這種空氣的密度差也會隨之變得微弱,也就不會再形成海市蜃樓了。
望遠鏡的原理其實和攝像機、人眼差不了多少,只是藉助於透鏡的組合,將來自遠處物體發出的光線,通過聚焦之後,呈現出一個放大且正立的虛像,在人眼看來物體有被拉近的感覺。基於這種原理,利用望遠鏡是可以看到遠處的海市蜃樓的,而且還要比人眼直接看到的要大,細節也更為豐富,畢竟它拓展了人眼的觀察範圍和視物能力。但是,望遠鏡能夠看清景物,一方面取決於焦距的選擇,另一方面取決於目標物體所發生光線的強度。
由於望遠鏡的變焦能力有限,而且蜃景的距離也不是太遠,因此我們通過望遠鏡觀看,只是將蜃景放大了一點而已,如果繼續調大焦距,一旦達到或者超過焦距範圍,則只能看到一團煙氣或者透過煙氣看到蜃景背後的實物。而且,蜃景所處的空間區域,空氣對流活動雖然較弱,但卻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煙氣的擾動,因此即使用望遠鏡看到的蜃景「虛像」,也是處於漂浮不定的狀態,想用望遠鏡大幅度提高解析度也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