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紀錄片就是事無巨細地冷靜陳述客觀事實。但2010年美國上映的系列科幻紀錄片《巨變之後》不走尋常路,讓我們在一個個思想假設之下,去探索未曾考慮過的領域。身而為人,雖然在巨變乃至災難面前,也一樣的無助,但我們比其他物種的優勢,就是會思考、會堅守、會在絕境中求生,而不僅僅是本能的反應。
如果,我們今天就考慮《巨變之後:當地球停止轉動》這一系列類似的問題,從可能的災難性後果中去反推我們當下應該秉持的生活的態度,那麼,面對未來,我們就多了一分希望。
我們在享用地球上各種豐盛的資源同時,理應常懷感恩之心。因為,地球母親,地球作為生命的承載體,它的任何微小改變都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如果有一天,地球的自傳變慢,從1600公裡的自轉時速逐漸為降至0,5年後,地球上將沒有四季的概念,氣候也只是在赤日白晝和寒冷黑夜中交替,且一年一日,永不改變。
如果那時候,地球上還有人類生存,估計也只有赤道上新崛起的海底大陸,靠著海邊,還有魚類以提供蛋白質,還有可以呼吸的空氣……
因為早在地球開始變慢的第一天開始,脆弱的人類文明就已經表現出它的不堪一擊,時間無法把控、衛星定位失效,從而影響了人類的出行方式。隨之考驗一步步升級,因為一日時間的變成,人類開始渴望睡眠,變得疲憊和精神質。加上海水和空氣開始湧向兩極,地球上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尤其是擁有足夠空氣的地方,都變得極為稀缺。
即使僥倖活下來找到可以生活的地方,人類也會面臨太陽無情的輻射和夜晚零下55攝氏度的低溫。而此時,絕大部分的動植物,已經無法抵抗如此惡劣的環境了。
當五年之後,地球自轉完全靜止,地球上也就變得絕對穩定,不再有多變的氣候,也不再具備生物多樣性存在的條件,地球變得沒有生機和未來,人類的前途也不再光明。
好在,這只是基於理論事實的思想實驗,回到現實,愛護我們唯一的家園,這並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