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節我們講了新的15道轍,每道轍都可以單獨使用,來進行歌詞的創作,但我們也預留了一個伏筆,就是有些轍被拆成兩個部分,但又是一個整體,因為在流行歌曲盛行的現代,港臺華語歌曲一度稱霸華語歌曲圈,由於港臺歌星的普通話,並不十分標準,在咬字上與標準普通話略有出入,從而產生了一些新穎的押韻方法,可以將原本不在同一轍中的字,混合使用,也可以起到特殊的押韻效果。我們這一節就來講這些新方法的使用。

我們之前講過,韻母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其中韻腹佔最主要的部分,它就是字發音的主體,而韻頭和韻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韻腹的發音,正因為有韻頭和韻尾的存在,使得某些韻的發音起了微妙的變化,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變化,來創造一些新的押韻方法。
一、夜月轍、田園轍
夜月轍,包含的韻母為ie和üe,我們可以把i和ü當作是韻頭,e當作韻腹。由於韻頭的存在,e就不再發「呃」的音,而是變成了「欸」的音,類似於日語的aiueo的e,或者是英語的desk的e音。
田園轍,包含的韻母為ian和üan,這裡i和ü依然是韻頭,a是韻腹,n是韻尾。由於韻頭的存在,a也不再發「啊」的音,也會比較像是「欸」,但相比desk的e音,它更像hat的a(梅花音)。
還有一種現象,當韻腳的字所處的音符時值(就是唱的長短)比較長時,韻尾會延遲發音,使得這個字的韻腹聲音加重,大家可以自行體會一下「如果某一天,我們再見面」。
以上現象,就造就了夜月轍與田園轍的相似程度大幅度提高,這樣就可以將夜月轍與田園轍混合使用。又由于田園轍與山巒轍為同一轍,那麼這三個轍也就可以混在一起使用了。此種現象在港臺歌曲中出現得十分頻繁,以此種方法押韻的歌,無違和感。比如梁靜茹的《如果某一天》,SHE的《茱羅記》等。
二、波折轍、逗留轍、朦朧轍
波折轍,包含的韻母為o(與bpmf相拼)、uo(與其它可用聲母相拼)和e。雖然o是圓口型,e是遍口型,但它們都是舌中音,發出來的聲音很相似,所以歸類到同一個轍中。
逗留轍,包含的韻母為ou和iu。其實iu就是i+ou,翻過字典附錄的小盆友們應該知道「注音符號」這個東西吧,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拼音符號,用來標記讀音的,iu就i加ou兩個符號拼起來的。
朦朧轍,包含的韻母為eng和ong。其實「注音符號」裡也有體現,eng是由e+ong拼起來的,所以它們兩個也是一起的。
又來了,港臺腔,大家應該都聽習慣了,港臺腔讀「作夢」是「zuo mong」,「風波」是「fong bo」,這樣使得eng和ong在唱出來的時候更難以區分。再就是上邊說到「韻尾延遲出現」現象,使得重音大部分落在韻頭上,所以波折轍、逗留轍、朦朧轍的重音全在o上,雖然由于波折轍的o發「窩」的音,逗留轍的o發「歐」的音,但是在唱的時候,聽起來的差別不是很大。這樣,就使得這三個轍也可以混合使用。比如梁靜茹的《會呼吸的痛》的副歌,SHE的《你太誠實》等歌曲,都使用了這種押韻方法。
三、細雨轍、陰雲轍、英雄轍
細雨轍,包含的韻母是i(非詩詞轍)和ü,雖然i是平口音,ü是翹口音,但它們都是舌尖音,發音也很像,所以它們會歸為同一道轍。但詩詞轍中的zcs是舌尖齒音,zh、ch、sh、r是捲舌齒音,與細雨轍的字很不一樣,所以我把它們拆出來了。但其實也有不少人把它們混在一起用的。
陰雲轍,包含的韻母是in和ün,又是「注音符號」,in其實是i+en,ün其實是ü+en,所以陰雲轍和溫存轍是同一轍,en就是en自己,un是u+en。但在「韻尾延時出現」的現象中,in和ün的重音落在i和ü上比較重,而不是落在e上。
英雄轍,包含的韻母是ing和iong,這裡除了要用「韻尾延時出現」來解析之外,就是咬字方法了,不管是港臺,其實南方許多地方都有這種現象就是「發不清舌根音」,最有趣的哏(請大家不要再用「梗」這個字了)就是很多南方人說不清「金子」和「精(和諧)子」,這就使得ing念跟唱起來都很像in。
上邊這三道轍,由於i和ü的發音都很重,使得這三道轍也可以混合使用。比如SHE的《星星之火》就使用了這種方法。
四、不能混合的轍,姑蘇轍、溫存轍
我們用「韻尾延遲出現」的方法得到上邊三套新押韻法,但這方法不適用於姑蘇轍和溫存轍,因為溫存轍的重音是落在e上,並非u上,而姑蘇轍完全就是u,所以這兩轍混合起來就會很彆扭。
講了一大堆,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唱起來順嘴比什麼都主要。以上就是我總結的新的押韻方法。如果小盆友們還有新的押韻方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哈,大家分享一下作詞經驗。
下一節我們講「基於北方兒化音的押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