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7月26日消息:「韋森特」前日遠距離發威,卻令深圳「花容失色」:城市四處積水,交通一片混亂,市民狼狽不堪。幸運的是,這次颱風沒有造成大的人員傷亡;不幸的是,11.5萬棵樹木在狂風中折斷倒伏,損失慘重。「全市28859棵倒伏樹木,60731棵歪斜樹木,須在昨日全部予以扶正。」市城管局綠化管理處副處長黃添仁表示,扶正這些受損樹木時,綠化工人還將對樹木進行換土、施肥、修建等撫育措施,確保98%以上的倒伏、歪斜樹木都能夠重新成活。
為何深圳倒了這麼多樹?縱比,2003年,當時被稱1979年以來最強颱風的「杜鵑」正面襲擊深圳,倒樹2.6萬棵;橫比,此次同受「韋森特」肆虐的香港,倒樹僅千餘棵。城管及園林方面的專家皆稱,此次大規模倒樹與大運前密集綠化不無關係,而樹種選擇、樹木栽種方式,也成為倒樹事件的共同肇因。
工人街頭冒雨復栽
正全力打造「綠色城市」的深圳市,本周遭遇挫折,在一場被稱為「今年最大」的颱風吹襲下,全城共有11.5萬棵樹木折斷、倒伏。在本周一夜間,羅湖區翠海花園8棵足有六層樓高的大樹轟然倒下,20多輛小車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來自城管部門的消息稱,此次樹木大量折斷倒伏,為歷年來所罕見,其中馬路兩側的行道樹,是折斷倒伏的重災區。橫亙在街道中央的樹木殘枝阻斷了交通,許多趕早高峰上班的市民因此遲到。
儘管暴雨如注,但原本安排放假避風的李彬(化名)和同事,昨日卻被領導要求衝上街頭。原因是公司接到上面的通知,街頭倒伏的樹木必須於昨日全部扶正,有關領導昨晚會駕車沿途檢查扶正情況。李彬與眾多同事都屬於一間園林綠化公司,這間公司承接了深圳區級政府的街道綠化管養工作。在大風大雨的惡劣天氣下,公司找不到足夠的吊車,工人們只能用肩扛等原始工作方法,將倒在路邊的樹木儘快扶正。
臨時復栽被指不科學
該公司一名被臨時抽調上街的園林技術人員,看到工人冒雨工作的一幕,當場怒了。「只為政績,即使工人感冒了,也要頂著暴雨上街扶樹。」這位要求匿名的技術人員還投訴說,下發指令的領導很過分,既不考慮工人健康,也不講科學。倒伏的樹木大多不是在原地從小長大,而是從外地購買回來的大樹,這些樹在移植過程中已經傷了根,這次倒伏後,樹根二度受傷。如果將這些樹木立刻栽回到注滿雨水的坑中,估計相當多樹都會因為樹根被泡爛而死亡。倒伏的樹木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大運會而引進的香樟樹,這種樹本身抗風能力弱,再加上移植時間太短,樹的根系都沒有長好,遇風倒伏是可以想像的事情。
來自一線的技術人員直指樹木大量倒伏與大運前密集綠化有關,而昨日南都也接到報料稱,福田區一排南海楹樹集體倒伏,但在暴露出地面的樹根處,還留存著移植時包裹的塑料薄膜,前日也有市民發現同類情況。
「重栽基本都能存活」
寶安區城管局透露,此次颱風,寶安城區共約有2300棵樹出現折斷倒伏,主要包括小葉榕、大葉紫薇、印度紫檀和黃槐等樹種。「紫檀和黃槐根系較淺易倒伏,而小葉榕樹冠大,紫檀枝條脆,容易出現斷枝。還有個別因移植不久發生倒伏。」
至於折倒的樹木,寶安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極少數枝幹折斷必須補種的樹木外,絕大部分折倒、連根拔起的樹木都可以重新栽種存活。「基本上都能存活。」該負責人介紹,重新栽種的成本並不高,「人工費用以及進一步殺菌、殺蟲等維護費用」。對於需補種的樹木,成本視品種而定。「像大葉紫薇,一株四五百元。」
疑問
1.大運前密集栽植有關?
深圳市城管局綠化管理處副處長黃添仁昨日解釋稱,倒伏樹木多為近年來新種植樹木,也有小部分是施工單位施工未按照要求實施,造成樹木倒伏。但大運期間栽種的樹木倒伏數量並不多,主要是處於風口地區的樹木損毀嚴重。深圳將吸取此次教訓,在未來的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和設計中,考慮樹木的抗風性,在樹種選擇上會要求施工單位多種植深根植物,同時也要平衡花色和耐曬等特性,在植物的抗災害性、景觀的多樣性上予以平衡。倒伏的樹木98%以上都能夠重新撫育成活。此外,因為在管養期內,如果種植的樹木倒伏或者死亡,綠化項目中標單位要負責到底。)
2.應如何科學移植?
「移植斷根時在根部要保留一定的土球。土球的直徑主要根據樹木的胸徑大小來決定,一棵胸徑為7釐米的樹木,土球的直徑將達到60-80釐米。」深圳風景園林協會秘書長黃重遠介紹,目前常用「全冠移植」,即在保持原有樹形的前提下,對樹木進行適當疏枝疏葉後,再進行移植,但這種移植需要挖一個很大的土球,「有的直徑長達一兩米」。
樹木的移植有一套規範標準,比如土球的直徑、樹坑規格、施多少肥等,都有監理公司介入監督,對質量進行保障。此外,有一個工程慣例,綠化公司在對樹木進行移植後,要對樹木進行3個月的監理,全部成活後再進行驗收。「移植後能否成活,這三個月就能觀察出來。」黃重遠介紹,若樹木在這期間死亡,綠化公司要重新補種:「關鍵的一點,栽種時根部的塑膠袋一定要清除,否則影響根系生長。」
3.倒樹為何集中?
採訪中,發現羅湖區一些地方樹木倒伏比較嚴重,文錦北路、愛國路等路段大面積倒樹,導致交通堵塞嚴重,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對此,市城管局綠化處相關工作人員黃工表示,據他們調查,羅湖區確實是重災區,但原因還在調查當中。有可能是地理位置與風向吻合形成狹長風帶,導致風力加大,而大量樹木被吹倒,也可能是附近道路整修,植樹比較頻繁引發。他表示,目前全市倒樹的具體地點分布還在統計當中,相關原因也還需要繼續調查才能得出結論。
4.種樹方法不妥?
昨日,有市民致電南都稱,有些施工單位在種樹時偷工減料,甚至連包裹樹根的塑料膜也不拿掉,這樣的樹根部生長很慢,大風一吹更容易倒。
對此,市城管局綠化處相關工作人員黃工說,現在綠化樹的規劃等已經非常市場化,主要通過招投標,建管分開,相關建設單位中標後進行建設,由相關質量監督部門來監督質量,他們綠化處主要對日常的維護進行監管。日常一些單位可能為了保證樹木成活,防止樹根周圍的土散開,而將包裹在樹根外面的編織袋一起栽種下去,但這是不允許的,這種事情不能排除,他們發現也是會制止的。
5.颱風前未預防性修剪?
「颱風來臨前,沒看到有人進行修剪,如果修剪可能會減少些損失。」昨日市民孫先生質疑,此次強颱風來臨前,相關單位疏於對樹木的修剪,導致大面積倒樹。南都記者走訪福田、羅湖區一些地方,發現有些地點修剪比較明顯,有些地方卻沒有修剪痕跡。
市城管局綠化處相關工作人員黃工介紹,作為監管方,他們要求維護單位定期修剪,在颱風來臨前也會特別叮囑進行必要修剪。據他們了解,此次颱風來臨前很多單位都進行了修剪,這樣樹木的受風面積小一些,可以減少樹木倒伏。
分析
倒樹肇因四宗罪
一夜間折斷倒伏樹木11.2萬棵,此為深圳近十年來最嚴重的林木毀壞事件。深圳市城管局昨日以官方口徑做了回應與反思,但在專家眼中,深圳此次樹木密集倒伏,卻是因為諸多原因的複合影響所致,這其中包括樹種選擇、土壤環境、培育時間等。香港大學植物專家直指,急功近利、不尊重植物生長規律的密集種樹行為,是此次樹木災難引發的肇因。
一宗罪
大運大批移植樹齡太短
建議:種樹不能急功近利,特別不要花大錢去外地買大樹,樹木因為水土不服、受傷過重等原因,移植後很容易死亡。
大樹進城元氣大傷
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秘書長黃重遠分析,此次11萬餘綠化樹「折腰」,應該與近兩年深圳綠化總量的大量增加有關。「移植或新栽的綠化樹,至少要經過兩年時間才能紮根穩固。」黃重遠表示,尤其是深圳為舉辦大運會,大運工程前後樹木栽種量大幅提升。這些剛栽種的樹木並未經過兩年的穩固期,因此很容易倒掉。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對此也深表認同。他直指內地政府部門有急功近利和暴發戶的心態,拿著大筆錢去內地欠發達省份收購大樹,大樹在當地生長了很多年,移植時先破壞其根系,運輸途中又將原本十多米寬的樹冠切割成3米寬,令大樹元氣大傷。
「這種行為很不道德。」詹志勇批評說,這種花錢買大樹的行為,往往樹木因為水土不服、受傷過重、意外倒伏等原因,在移植後很快死亡。
新植樹木根系不牢
仙湖植物園植物與環境研究專家李楠博士也將樹木大量傾倒歸結於大運植樹工程。李楠博士專於研究深圳樹種10餘年,她認為,大運會期間種植的樹木,傾向於從外省移植大型樹種,移植過程中根系損壞導致根基不穩。
據了解,大運會期間深圳開始大面積移植樟樹等外省樹種,種植名貴樹種。市城管局園林與林業處調查顯示,福田、福永、觀瀾等街道為了追求綠化效果,從江西購買上千株胸徑在30釐米以上的名貴樟樹。而在移植過程中,這些大樹原本龐大的根系被大量修剪,樹幹與根系接近1:1的原生比例,移植之後變成樹冠大、根系小。
「頭重腳輕哪裡經得住颱風吹襲。」深港植物學界的專家一致認為,此輪密集植樹,使得城市增加大量樹冠大、根系未恢復、抓地力不強的樹木,此類樹木遭遇強風,倒伏的機率大大增加。
二宗罪
行道樹更換頻率太高
建議:深圳市在種植行道樹時,要提高規劃的前瞻性,儘量避免更換,讓樹木的根系得以充分生長。
樹種幾經更替
李楠博士分析說,深圳行道樹的建設和發展歸結為三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期間,一批以榕樹、羊蹄甲(開出的花朵為「紫荊花」)為代表的本地鄉土樹種得以廣泛種植,但這種樹不僅根系較淺,榕樹龐大有力的「霸道」根系,常常頂翻行道板,擠佔機動車道。而羊蹄甲在釋氧量、吸塵性等環保特性上表現遜色。
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深圳開始大面積種植棕櫚類樹種,希望在城市中營造亞熱帶風光。可是,棕櫚樹綠量少、葉面有限,釋養量小,雖然它美化了環境,卻丟失了作為植物最重要的防噪音、遮陽光等生態改善功能。現階段深圳又流行種植樟樹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
李楠說,深圳市在種植行道樹時,要提高規劃的前瞻性,儘量避免更換,讓樹木的根系得以充分生長。
土壤厚闊度不夠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則分析說,在高密度城市裡種行道樹,主要問題是土壤的厚度和闊度不夠,使得樹根困在小洞裡不能正常發展。「樹根如果被困,沒有大風可以站住,但颱風一來就支撐不住倒塌。」詹志勇說,樹齡越長需要土壤越多,如果土壤不夠,越長大越危險,因為樹越來越受風,但樹根不能相應發展。
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秘書長黃重遠說,「因為水泥路面多,受地面限制多,樹木根部欠缺擴展空間,根系不發達。紮根不穩,這是樹木折倒的最主要原因。」黃重遠表示,有的樹木生長地方底下更是打了水泥板,整體而言,都市綠化植物的立地條件正處於一種越漸嚴峻的趨勢。
三宗罪
城市更新太快樹木受損
建議:一棵大樹的移動,起碼要有一年的準備期,單是根系的切除就應該分為三次,如果一天之內將樹根切斷,樹受打擊太厲害,肯定承受不住。
為配合大運會和城市更新,深圳市各區近年來大力拓展城區,這其中就包括修建地鐵和拓寬道路,將原本站立於路邊的行道樹連根拔起,再移植到拓寬、改建後的道路兩側,但在專家眼中,如果移植技術不過關,這些被破壞根系的大樹,往往也是城市的一顆顆定時炸彈。
李楠博士認為,深圳樹木在「韋森特」颱風中遭受重創,是這座城市在迅速更新發展過程中支付的代價。
詹志勇則從植物學的角度分析說,移動城中生長多年的樹木也是有講究的。從技術派的觀點來看,移樹一定不能移得太急,一棵大樹的移動,起碼要有一年的準備期,單是根系的切除就應該分為三次,如果一天之內將樹根切斷,樹受打擊太厲害,它們承受不住。
「切掉大部分根系後要給它們適應期,然後才能移動,在發達國家這都是必然要做的。」詹志勇說,除了樹根切割有講究外,根球及土壤的整體移動也有講究,發達國家要求根球土壤的整體移動面積應該是樹幹直徑的十倍,但我們的政府往往是圖快和圖省事,朝夕之間就把樹給移了。根球也是移動越少越好,因為移動越多工程量越大,花錢也相應增多。
四宗罪
樹種選擇不當容易倒伏
建議:樹種選擇要和地點配合,比如種樹點很局限的地方,不要種很大的樹,有些樹不能容忍空氣惡劣,路邊也不要種,不然樹木生長不良,遇風就倒。
據深圳市各區城管局公布的信息,11萬多棵折斷倒伏的樹以垂葉榕、黃槐、洋紫荊等樹種為主。黃重遠介紹,垂葉榕沒有主根,很多氣根裸露於地表,而且這些樹冠大枝葉繁,容易倒伏。「洋紫荊也是易倒伏樹種,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包括深南大道等很多路段都是種植洋紫荊,後來大約在1997年後,換種芒果和扁桃樹等抗風性強的樹種。」
詹志勇表示,樹種選擇不當,是香港和深圳綠化最嚴重的問題,很多時候城市管理者不知道如何把樹種和地點配合起來。一些種樹點很局限的地方,卻堅持要種很大的樹,此外還有土質和空氣品質,例如有些樹不能容忍空氣惡劣,但路邊偏偏就種了這種樹,結局就是樹木生長不良,遇風就倒。
他還特別批評說,深圳市生產樹苗的水平很差,如果樹苗培育得更好,樹木種下去後就會長得好,後期的管養費用就會大幅降低。但問題是深圳在綠化方面太急了,想很快把城市綠化做好,但基礎工作不到位做得不好,因此留下了很多手尾,譬如此次樹木大量倒伏,就需大筆資金維護。
深圳雨水太豐沛深根樹會變淺根
為何一些倒伏的大樹樹幹粗壯,樹根扎入土層的部分卻很淺,像國槐、楓、榕樹等淺根系樹木是不是並不適合深圳?專家李楠認為,深圳之所以多淺根系樹木,除了樹種原因,也受這裡獨特的土質和環境因素影響。深圳雨水豐沛,土壤含氧量高,樹種在土地表層就可以獲取充分氧氣和水分,就不會再向土壤深處生長。即便是深根系樹種,在深圳的環境下也會逐漸變成淺根係為主的生存狀態。
推薦閱讀:
深圳一夜折樹11.5萬棵 城管稱改種抗風性強樹木
四川省穩步推進珍稀樹木示範苗圃建設
浙江慈谿:園林管理處確保樹木綠地安全度夏
雲南:版納園研究揭示樹木光合午休現象的水分決定因子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