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潛水遊世界第7101次分享
文/Sundayhao 出處/物種日曆(ID:guokrpac)
說起最知名的魚類,有著長劍一樣突出上頜和海洋中最快速度之一的劍魚一定榜上有名。
劍魚,顯然得名於它異常突出的上頜。它的外形和另一類擁有突出上頜的魚——旗魚相似,但事實上劍魚和旗魚分別屬於不同的科:劍魚是劍魚科的單屬種,旗魚科則包含了5屬大約11種魚類。在外形上,劍魚和旗魚們也有著明顯的區分:劍魚上頜的長度大約可以達到全長的 ,多於旗魚;此外,劍魚沒有腹鰭,成年劍魚的上下頜沒有牙齒,體側也不具有鱗片。
劍魚和旗魚。圖片:MathKnight / wikimedia
海上 「超級跑車」
劍魚有著魚類中最快的遊速之一,科學家估計其最高時速可達到100千米(未得證實)。
極致的速度源於劍魚獨特的身體構造:流線型的身體,長度與厚度比約為0.24,這個比例在提供最大體積的同時,將壓力阻力也降到了最小;尾柄細而扁平,兩側各有一個強大的隆起脊,可以減少尾部擺動的阻力;新月形修長的尾鰭強壯而有力,可以給劍魚提供強大的動力。
劍魚優美的流線型體型。圖片:Norbert Wu / mindenpictures
這些就是劍魚極速的全部秘密嗎?並不是。
運動場上,我們常會喊「加油」給運動員們鼓氣。海中的劍魚沒人給它們鼓勁兒,只能自己想辦法給自己「加油」了。2016年發表在《實驗生物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劍魚極速的另一個小秘密。
研究者們對劍魚進行了核磁掃描,發現在劍魚上顎的部分有可以分泌油脂的腺體,通過毛細血管與劍魚的頭部相連。研究者們推測,當水流經頭部時,這些油脂就形成了疏水層,可以減少約20%遊動阻力。
劍魚頭部的油脂腺(黑線圈出)。圖片:John J. Videleret 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16)
擁有強勁動力的劍魚有著廣闊的分布,其足跡遍及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大洋,棲息的水層從溫暖的海表(18~24℃)直至溫躍層下水深300~600米寒冷的深水區(水溫約8℃)。
來,吃我一劍!
劍魚是開闊大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它們絕不挑食,在其分布的深度範圍內的魚類、頭足類甚至甲殼類動物都在它們的食譜之上。
不過,成年劍魚的上下頜牙齒都退化了。人們一直好奇這樣的頂級捕食者如何捕殺獵物。在捕獲到的劍魚的胃含物裡,研究者發現一些獵物身上有被劍魚的「劍」砍過的痕跡。因此研究者推測,劍魚很可能用它們的「長劍」來「砍」殺獵物,而不是刺殺。
刺太優雅,我用砍的。圖片:Norbert Wu / mindenpictures
鋸鰩,魚類中另一 「冷兵器」高手。圖片:Simon Fraser University -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s
劍魚似乎誰都不服氣,海中時有劍魚襲擊船隻、潛水員甚至潛水器的記錄。不過這些襲擊似乎並非出自劍魚本意,多半是受到了捕食者驚擾,再加上劍魚本身速度飛快,剎車不及。
阿爾文號潛水器,吃我鹹魚一刺!圖片: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沒錯,劍魚這樣的頂級捕食者還是有敵手的。弱小的幼魚自然是誰都能欺負,而即便是長到成年的劍魚,也有能收拾它們的天敵,比如虎鯨、抹香鯨等海洋哺乳動物,以及尖吻鯖鯊等大型遠洋鯊魚。
被富集的甲基汞
此外在世界各地,遊速快又十分生猛的劍魚是遊釣者夢寐以求的夢幻物種。各種方式捕獲到的劍魚,以鮮魚或冰凍的形式在市面上出售,並最終被人們做成刺身、魚片或罐頭食用。
劍魚肉排。圖片:Whiteghost.Ink / wikimedia
被捕獲的劍魚。圖片:Jean-Francois Mutzig / Biosphoto / mindenpictures
食用這種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其實是要承擔一些風險的。在食物鏈中,高營養級的生物以低營養級的生物為食,生物體內的某些化學物質隨營養級提高而逐步增大,這一現象被稱為生物學放大作用。
在海洋生物中,環境汙染物甲基汞的含量水平,在食物鏈中就存在生物放大現象。甲基汞在人體內難以代謝,會引起積蓄中毒,損害神經系統。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發生的水俁病事件,就是由甲基汞中毒引起。
日本的水俁病紀念碑,水俁病受害者超過12000人。圖片:STA3816 / wikimedia
2018年,發表在《臭氧層》期刊的一篇文章對不同捕撈地區劍魚體內總汞含量進行了測定。研究表明,劍魚體內總的汞含量相對較高。世界範圍內,東北大西洋(FAO27區)捕撈的劍魚體內汞含量最低,平均每千克體重為475微克;西印度洋(FAO51區)捕撈的劍魚體內汞含量最高,平均每千克體重為955微克。
FAO世界漁區劃分。圖片:fao.org
關乎你的選擇
由於魚體內的汞大部分為甲基汞,所以我們可以近似地將劍魚的汞含量看做其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來做相關的推算。1972年,WHO建議成人暫定每周甲基汞允許攝入量(PTWI)不超過3.3微克(每千克體重)。2003年,FAO和WHO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將甲基汞的PTWI值由3.3下調至1.6。
如果成年人體重以60千克計算,劍魚體內甲基汞含量以最低值475微克計算,則成年人每周最多食用約200克劍魚肉製品。雖然這個數據看起來並不算高,但考慮到甲基汞難以代謝,容易在體內積累,還是應當儘量避免食用,尤其是兒童、孕婦等容易受到甲基汞毒性影響的敏感人群。
希臘,由劍魚肉製成的食物。圖片:Michal Osmenda / wikimedia
實際上,劍魚並非我們食譜中唯一的海洋頂級捕食者。旗魚、金槍魚、掠食性鯊魚、大型石斑魚、鯕鰍、銀鱈魚等捕食性魚類體內的甲基汞水平也相當高,也應當避免食用。
相比之下,沙丁魚、鯡魚、鮃鰈類、羅非魚、牡蠣、魷魚以及蝦蟹這些水產品,在食物鏈中的營養級較低,甲基汞等汙染物水平也相對較低,是相對來說更為安全的水產品。另外,養殖的種類因為風險可控,生長周期短,比起野生的種類也要更為安全。
水產品依據平均汞含量被分為低、適中、高以及非常高几個等級。應儘量選擇汞含量較低的水產品。圖片:paho.org
所以,我們常聽到那句話「多吃魚會變聰明」應該加上一些限定詞了:只有選擇合適的種類,多吃魚才有可能真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