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鴉開始說起
對於很多北京居民來說,每到秋冬季節,都能在傍晚時分看到密密麻麻的烏鴉落在大樹頂上,那場面真是蔚為壯觀。而形成這樣的景象,背後實則有多種原因。
烏鴉是一種很喜歡高大樹木的物種,它們可以藉此「登高望遠」,隨時警惕可能出現的危險。城市擴張導致周邊大量樹木被砍伐,烏鴉原有棲息地遭到破壞,不得不去尋找新的住處。
冬季的北京十分寒冷,由於「熱島效應」,白天在郊區垃圾堆覓食的烏鴉,晚上便會紛紛飛回城中「取暖」休息。擁有較多大樹和安靜環境的老舊小區和高校,因此贏得了它們的青睞。
傍晚烏鴉回到城市 ©邱天培攝於清華校園像烏鴉這樣能夠在城市環境中生活的生物並不算少,譬如我們常見的麻雀、燕子、喜鵲、蝙蝠、壁虎,以及各種各樣的植物和昆蟲。
據北京大學的調查顯示,僅在北大燕園校區就觀察到了178種鳥類,其中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及以上鳥類21種。
清華大學城市生態研究組整理的中國257個城市中的木本植物數據,記載了2640種木本植物,包括1671種喬木、743種灌木和226種木質藤本植物。
可見城市中亦有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是忙碌生活外的「小驚喜」。
大城市真正的「土著」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地區就有「土著」獐分布,但它們卻於20世紀初消失。
為了重建獐野外種群,上海市松江區農委、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於2010年一起組建「獐重引入種群擴繁技術和野化技術研究」項目組,從舟山群島引進了17隻獐,陸續放養到上海各處野外林地。
上海「土著」——獐 ©ZHOU Huaikuan廣東省林業局和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在2012年至2015年間,新添7個「野生動物進城」示範點,讓松鼠、黃猄、琵嘴鴨、斑鳩等野生動物在城市安家、棲息繁衍。
而在北京,今年將首次開展覆蓋城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劃分棲息地保護等級。在高價值保護地將設保育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保護動植物原有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
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全球城市人口已達到42億,佔人口總數的55%;預計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佔到68%。
城市的發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城市內動植物正面臨著環境變化、棲息地被破壞等多種威脅;但另一方面,城市所擁有的經濟和技術優勢,也使其能夠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發揮重要作用。
隱秘在城市林地中的貉 ©何鑫但是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呢?不單單因為這些生命萌萌的很可愛,它們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植物能夠固碳吸氧、淨化空氣,為居民遮蔭蔽日,讓人們在沉醉於絢麗花朵、奪目落葉的同時,感知四季的變換。
而動物們則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環節,它們可以清除人類產生的廢物、控制有害病原物,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衛士。
與自然共生相信去過坎培拉、墨爾本這些城市的人們,都會對城市中居民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的場景印象深刻。
比如在公園裡遇到袋鼠和鱷魚共享河道,在民居後院裡發現安家的果蝠和蛇。
人們儘可能地保護野生動物的原始狀態,讓野生動物遵循著自然的法則而生存。人與動物「共享」整個城市的空間和資源,與自然共生。
鴿子利用城市公路邊坡築巢©楊軍攝於澳大利亞坎培拉澳大利亞與野生動物共享城市的成功經驗,為我們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效借鑑,其中有一些基本措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保護和建立動植物棲息地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儘可能地保留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科學地規劃建設城市森林公園、道路綠化帶等綠地,讓城市綠地成為替代棲息地。
減少人為幹擾城市生態系統是較為特殊的生態系統,會受到人類行為的直接影響。我們在進行發展活動的同時,也應當儘可能地避免影響野生動植物的生長,比如不隨意進入它們的棲息地、嚴禁濫捕濫伐、遇到野生動物會主動避讓等。
建立生物廊道孤立的生物棲息地並不利於生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和種群的延續。通過生物廊道建設,將原本獨立分散的綠地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為城市生物提供連續的棲息地和移動通道,對維持城市生態系統正常運轉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和野生動物、人與自然,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與自然共生」才是最好的狀態。 ©Shutterstock / Dudarev Mikhail / WWF我能做什麼?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看似宏大複雜,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
身邊力所能及的一些注意事項比如:在城市公園等場所遊覽參觀時遵守警示,不隨意投餵採摘;在遇到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時,及時聯繫當地救助中心;多在自然環境中觀察野生動物,而非捕捉圈養野生動物等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防止隨意引入外來動植物。這包括在出國旅遊時攜帶種子或活體動植物入境,和特意購買動物來放生等等。
有些本意是為善的放生行為,不僅容易造成放生生物的死亡,助長動物捕捉產業鏈條的力量,造成部分野外動物在原生地的數量急劇減少,還會導致外來物種入侵。
中國貴陽黔靈山公園的猴群 ©駱翔宇一些外來的動植物,由於生命力強、適應性廣或者缺少天敵,會在短時間內「泛濫成災」,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貴陽市黔靈山公園的猴群即是例子。
上世紀從人工飼養逃逸的幾隻猴子,如今已在黔靈山發展成為超過500隻的猴群,它們常待的地方,植被會遭到嚴重破壞。
猴子們還時常上樹掏鳥蛋、抓鳥吃,把鳥巢搖下樹,導致一些鳥類在黔靈山消失。
城市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豐富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健康,從而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
我們常常感慨在城市化過程中兒時熟悉的野生動植物漸漸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城市裡只有人和越來越多的陌生外來物種。
但無論如何,現在還有時間做出改變,我們需要共同的行動、更快的行動,這不僅需要政府層面採取行動,更需要每個人認知的轉變,創造一個有生命的多彩的城市。(邢丹琦對本文亦有重大貢獻)
(原文刊發於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官方微信公號,已獲WWF授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