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丨清華大學教授:與自然共生,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

2020-11-30 澎湃新聞

從烏鴉開始說起

對於很多北京居民來說,每到秋冬季節,都能在傍晚時分看到密密麻麻的烏鴉落在大樹頂上,那場面真是蔚為壯觀。而形成這樣的景象,背後實則有多種原因。

烏鴉是一種很喜歡高大樹木的物種,它們可以藉此「登高望遠」,隨時警惕可能出現的危險。城市擴張導致周邊大量樹木被砍伐,烏鴉原有棲息地遭到破壞,不得不去尋找新的住處。

冬季的北京十分寒冷,由於「熱島效應」,白天在郊區垃圾堆覓食的烏鴉,晚上便會紛紛飛回城中「取暖」休息。擁有較多大樹和安靜環境的老舊小區和高校,因此贏得了它們的青睞。

傍晚烏鴉回到城市  ©邱天培攝於清華校園

像烏鴉這樣能夠在城市環境中生活的生物並不算少,譬如我們常見的麻雀、燕子、喜鵲、蝙蝠、壁虎,以及各種各樣的植物和昆蟲。

據北京大學的調查顯示,僅在北大燕園校區就觀察到了178種鳥類,其中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及以上鳥類21種。

清華大學城市生態研究組整理的中國257個城市中的木本植物數據,記載了2640種木本植物,包括1671種喬木、743種灌木和226種木質藤本植物。

可見城市中亦有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是忙碌生活外的「小驚喜」。

大城市真正的「土著」

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地區就有「土著」獐分布,但它們卻於20世紀初消失。

為了重建獐野外種群,上海市松江區農委、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於2010年一起組建「獐重引入種群擴繁技術和野化技術研究」項目組,從舟山群島引進了17隻獐,陸續放養到上海各處野外林地。

上海「土著」——獐 ©ZHOU Huaikuan

廣東省林業局和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在2012年至2015年間,新添7個「野生動物進城」示範點,讓松鼠、黃猄、琵嘴鴨、斑鳩等野生動物在城市安家、棲息繁衍。

而在北京,今年將首次開展覆蓋城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劃分棲息地保護等級。在高價值保護地將設保育區,嚴格限制人類活動,保護動植物原有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

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全球城市人口已達到42億,佔人口總數的55%;預計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佔到68%。

城市的發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城市內動植物正面臨著環境變化、棲息地被破壞等多種威脅;但另一方面,城市所擁有的經濟和技術優勢,也使其能夠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發揮重要作用。

隱秘在城市林地中的貉 ©何鑫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呢?不單單因為這些生命萌萌的很可愛,它們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植物能夠固碳吸氧、淨化空氣,為居民遮蔭蔽日,讓人們在沉醉於絢麗花朵、奪目落葉的同時,感知四季的變換。

而動物們則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環節,它們可以清除人類產生的廢物、控制有害病原物,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衛士。

與自然共生

相信去過坎培拉、墨爾本這些城市的人們,都會對城市中居民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的場景印象深刻。

比如在公園裡遇到袋鼠和鱷魚共享河道,在民居後院裡發現安家的果蝠和蛇。

人們儘可能地保護野生動物的原始狀態,讓野生動物遵循著自然的法則而生存。人與動物「共享」整個城市的空間和資源,與自然共生。

鴿子利用城市公路邊坡築巢©楊軍攝於澳大利亞坎培拉

澳大利亞與野生動物共享城市的成功經驗,為我們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效借鑑,其中有一些基本措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保護和建立動植物棲息地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儘可能地保留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科學地規劃建設城市森林公園、道路綠化帶等綠地,讓城市綠地成為替代棲息地。

減少人為幹擾城市生態系統是較為特殊的生態系統,會受到人類行為的直接影響。我們在進行發展活動的同時,也應當儘可能地避免影響野生動植物的生長,比如不隨意進入它們的棲息地、嚴禁濫捕濫伐、遇到野生動物會主動避讓等。

建立生物廊道孤立的生物棲息地並不利於生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和種群的延續。通過生物廊道建設,將原本獨立分散的綠地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為城市生物提供連續的棲息地和移動通道,對維持城市生態系統正常運轉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和野生動物、人與自然,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與自然共生」才是最好的狀態。 ©Shutterstock / Dudarev Mikhail / WWF

我能做什麼?

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看似宏大複雜,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

身邊力所能及的一些注意事項比如:在城市公園等場所遊覽參觀時遵守警示,不隨意投餵採摘;在遇到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時,及時聯繫當地救助中心;多在自然環境中觀察野生動物,而非捕捉圈養野生動物等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防止隨意引入外來動植物。這包括在出國旅遊時攜帶種子或活體動植物入境,和特意購買動物來放生等等。

有些本意是為善的放生行為,不僅容易造成放生生物的死亡,助長動物捕捉產業鏈條的力量,造成部分野外動物在原生地的數量急劇減少,還會導致外來物種入侵。

中國貴陽黔靈山公園的猴群 ©駱翔宇

一些外來的動植物,由於生命力強、適應性廣或者缺少天敵,會在短時間內「泛濫成災」,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貴陽市黔靈山公園的猴群即是例子。

上世紀從人工飼養逃逸的幾隻猴子,如今已在黔靈山發展成為超過500隻的猴群,它們常待的地方,植被會遭到嚴重破壞。

猴子們還時常上樹掏鳥蛋、抓鳥吃,把鳥巢搖下樹,導致一些鳥類在黔靈山消失。

城市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豐富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健康,從而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

我們常常感慨在城市化過程中兒時熟悉的野生動植物漸漸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城市裡只有人和越來越多的陌生外來物種。

但無論如何,現在還有時間做出改變,我們需要共同的行動、更快的行動,這不僅需要政府層面採取行動,更需要每個人認知的轉變,創造一個有生命的多彩的城市。(邢丹琦對本文亦有重大貢獻)

(原文刊發於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官方微信公號,已獲WWF授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地球一小時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行動年
    3月28日晚, WWF地球一小時開啟前所未有線上互動儀式,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聯結知名企業家、藝人、音樂人等,帶來禮讚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互動一小時;也為當晚在家中通過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的環保公眾,帶來了解和思考生物多樣性保護 「與自然共生」的一小時。
  • 2019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關注生物多樣性
    近日,「與自然共生」2019年地球一小時主題活動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成都等地同時舉行熄燈儀式。   北京奧林匹克塔、上海東方明珠、武漢黃鶴樓、深圳印力廣場等地標建築準時熄滅景觀燈一小時,呼籲公眾關注日益嚴峻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問題,為2020年由中國主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提前預熱。
  • 2020地球一小時線上熄燈為地球發聲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行動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3月28日晚,地球一小時開啟前所未有線上互動儀式,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聯結知名企業家、藝人、音樂人等,帶來禮讚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互動一小時;也為當晚在家中通過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的環保公眾
  • 2020地球一小時線上熄燈,為地球發聲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行動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兼總幹事盧思騁表示,過去40年,中國在野生大熊貓保護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這也為全球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打下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強心針,這也意味著只要政府、企業、社區、科研單位、NGO組織一起努力,我們是可以扭轉野生動物瀕危的狀況,保護好我們的自然。
  • 深圳「地球一小時」與自然共生,為地球發聲
    與往年不同的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首次採用全新融媒體方式,將往年的落地活動調整為線上,抖音作為2020年地球一小時推廣合作夥伴,與深圳廣電集團旗下壹深圳與深愛聽兩大客戶端進行網絡同步直播。 今年地球一小時的主題是「與自然共生,為地球發聲」。
  • 地球熄燈一小時 全球各地標誌性建築物準時熄滅景觀燈
    日本東京、橫濱、廣島等地30日都舉辦了「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在東京晴空塔的活動現場舉辦了防止全球變暖、創造可持續發展社會、保護野生生物、保護森林和海洋等主題展覽,主辦方還播出了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的視頻講話,他希望人們在熄燈仰望夜空的同時思考如何節約能源,也希望人們平時儘量減少使用手機和電腦。
  • 地球一小時2019主題關燈時間是什麼時候?地球一小時活動意義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地球一小時活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所有辦公室將共享同一個主題——與自然共生(connect to earth),關注日益嚴峻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問題,為2020年由中國主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提前預熱。
  • 中國多地同時熄燈 參與全球「地球一小時」活動
    自2007年起,該活動已經覆蓋超過180個國家與地區、7000多個城市,吸引了數億名支持者。活動主辦方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發展總監樸尚德表示,「地球一小時」是全球在同一天同一時刻按時區順序熄燈的接力,這一活動旨在呼籲公眾關注生物多樣性下降問題,也是為2020年在中國主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預熱。
  • 地球一小時,除了關燈,我們還能做什麼?
    「地球一小時」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全球規模最大的環保公益運動。「地球一小時」又稱「關燈一小時」,在每年的三月最後一個星期六20:30-21:30舉行。隨著活動的不斷發展,內容形式也從當初的「關燈一小時」擴展到各個環保內容方面,如減少塑料垃圾,選擇綠色出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3月28日「地球一小時」,除了關燈,我們還能夠做什麼?
  • 2020「地球一小時」線上熄燈並向抗疫奮鬥者致敬
    人民網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李琰)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地球一小時」28日20:30時許首次開啟線上互動儀式。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聯絡企業家、藝人、音樂人等,帶來禮讚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互動一小時,也讓當晚在家中通過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的環保公眾「與自然共生」的一小時,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更多思考。
  • 2020年地球一小時:倡導公眾「以生命之名 為地球發聲」
    中新網3月30日電 3月28日晚,WWF地球一小時開啟線上互動儀式,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聯結知名企業家、藝人、音樂人等,帶來禮讚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互動一小時;也為當晚在家中通過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的環保公眾,帶來了解和思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共生」的一小時。
  • 調查|這些是地球一小時公益借勢海報文案,快來找靈感了……
    以此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2020年地球一小時 在3月28日晚8:30 快和小愛一起踐行#地球一小時#, 靜靜仰望璀璨星空,細細傾聽自然的聲音吧~
  • 地球一小時|今晚八點半邀您一起做這件事!
    一起來看一下吧-ONE-視覺設計理念2020年的地球一小時,主視覺設計仍然沿用了以往的深藍色調。今年的主題是#為地球發聲# ,海報中可以看到由地球出發,每一層的動物都各不相同,而中間的人像,則象徵著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美好願景。
  • 2020地球一小時「雲」發布 WWF號召全球公民反思人類與自然關係
    為嚴格貫徹抗疫精神,減少聚集,今年地球一小時活動將全部在線舉辦,27日WWF雲發布會在地球一小時官方微博上線,回顧了地球一小時在中國的歷程以及公益夥伴們過去一年的環保成果,安踏集團、萬科公益、京東公益、伊利金典、摩登天空等行業合作夥伴參與響應,將共同採取行動遏制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保護生物多樣性。
  • 「2020地球一小時」將在線舉行熄燈儀式
    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公眾環保活動,「地球一小時」活動已覆蓋180多個國家,7000多個城市,在世界各地開展了豐富活動。今年是「地球一小時」活動進入中國第12年。為貫徹科學防疫精神,今年活動將以往的線下形式改為全程在線舉辦,網友可通過登陸「地球一小時」官方網站和官方H5,許下自己的環保承諾,為地球發聲。
  • 華潤蘇果「地球一小時」公益熄燈,一起為地球發聲
    3月28日,我們迎來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時」活動,蘇果已連續十二年參與活動,活動當日20:30—21:30,蘇果將關閉旗下所有門店的非必要電源,以切實的行動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發聲,向公眾傳播關愛地球的環保理念。
  • 中青旅 × WWF|「地球一小時」,邀您一起為地球發聲!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更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我們生活的星球只有一個人類和地球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中青旅作為2020「地球一小時」公益合作夥伴攜手WWF世界自然基金會3月28日(本周六)邀您一起保護生物多樣性點亮生態健康旅行地球一小時,我們準備好了中青旅將集結旗下中青旅遨遊、中青博聯、烏鎮、古北水鎮、中青旅山水酒店、耀悅、中青旅國際旅遊、中青旅商旅、中青旅旅遊客運、中青旅創格科技、中青旅風採科技、中青旅紅奇、中青旅聯盟等來自景區、整合營銷、酒店、旅行社一線業務和品牌:以生命之名, 為地球發聲!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2020-10-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會有地球熄燈一小時的活動?
    為什麼會有地球熄燈一小時的活動呢?有人會問了,就算熄燈一個小時又能能怎麼樣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先了解一下「地球一小時」的由來!「地球一小時」的由來:「地球一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07年向全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籲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後一個星期六的當地時間晚上20:30期間熄燈一小時,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
  • 「地球一小時」:關燈,聆聽自然的聲音
    3月28日晚,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啟動,上海外灘、廣州塔、西安大雁塔等全國多地地標在20:30分準時熄滅燈光。「地球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倡議。該活動發起於2007年,今年也是該活動進入中國的第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