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叫飢不擇食,就是說人在飢餓的時候有得吃就已經不錯了,好的標準就是能吃。這句話放到中國鋼琴工的初級階段也是最為合適的。現在中國不少家庭可能還有當時蘇聯產的鋼琴叫做莉莉卡,我是音譯過來的。
這個品牌的鋼琴當時可以說是一琴難求。買到它還要託關係,找門路。就幾千塊錢,對於當時的中國家庭來說已經是極端的奢侈品。到了現在有一些家庭還將這個時代的鋼琴放在家裡,基本上沒有什麼使用價值也談不上什麼品質,無異於就是一堆乾柴。
我記得我們上師範那會,20年前吧。一個諾大的師範院校只有兩架鋼琴。其他都是腳踏風琴。我們每天都在風琴上面練習樂曲不亦樂乎。看到老師能夠演奏鋼琴,心中多多少少是有一種憧憬的。
從極度奇缺,到現在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鋼琴生產國,這一步走了足足60多年。東北營口的東方紅,上海的聶耳,北京的星海,廣州的珠江。在中國計劃經濟誕生的四大國有鋼琴廠,目前只有廣州珠江和北京星海在生產。廣州珠江率先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鋼琴製造集團,佔有全球鋼琴市場30%的份額。從計劃到市場經濟,又湧現出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品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這種發展方式和歐洲以及日本的的鋼琴市場比較相似,經過上百年的沉澱所剩無幾。在歐洲現在比較知名的品牌也就是10來個,歐洲產鋼琴比較昂貴對於中國人來說,所以,工業化生產的日本品牌在改革開放後湧進中國市場,珠江鋼琴和山葉合資,日本卡哇伊和星海合資,工業化生產的鋼琴也促進了我國鋼琴的發展歷程。但中國人已經走過了飢不擇食的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青睞品質優秀的德國工藝鋼琴或者德國品牌鋼琴。
日本品牌鋼琴在中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們最早進入各大院校。不是好才進入各大院校,是性價比高,與歐洲琴比較起來比較廉價才打開中國市場。就像日本彩電一樣,你沒有的時候就是寶貝搶著要,現在誰還稀罕日本彩電那就是傻瓜了。世界一直在變化,變化真的太快。
為什麼有這種感嘆呢?昨天聽到一個消息,不是聽到,是百度看到的,施坦威鋼琴將會被再次易主,有意向的是中國的某個企業也就是說只有中國企業可以挽救這個品牌。施坦威鋼琴對於鋼琴家來說並不陌生,由於肖賽而得名。但動輒20,30萬的立式鋼琴來說接受者還合適非常有限的。
近幾年,施坦威的主要業績還是來在於珠江鋼琴為其代工生產的 埃塞克斯品牌,這個品牌市面在5萬左右。但在國際質量排名卻低於珠江集團生產的愷撒堡品牌。中國鋼琴企業的迅速成長,歐美國家以及日韓品牌的逐步衰落,這就是世界格局在變化的結果。儘管他們以各種名目在推廣運作,但更多的專業人士並不看好他們的發展。
歐洲鋼琴裡面,德國鋼琴最為著名,品質最為優秀,但價格昂貴。德國鋼琴自身發展基本已經停頓,市場也趨於飽和。1999年中國品牌想要進入歐洲市場受阻後,收購德國歷史名琴,裡特米勒。珠江鋼琴憑藉這個德國品牌,在中國生產後以非常實惠的價格打開歐洲市場,並得到歐美國家的認可。自此,中國珠江鋼琴在國際上成了一個響噹噹的品牌。
收購裡特米勒,這是中國鋼琴品牌第一次從品質上開始追逐西方國家。到了2004年,施坦威鋼琴認識到了珠江鋼琴集團的市場地位,進而與其合作生產,埃塞克斯品牌。事實證明,施坦威選擇的正確性。
「我們需要德國品質的鋼琴」,這不是一個人的呼聲。中國的音樂人開始追求更高檔次的鋼琴品牌,以此來滿足音樂演奏的需求。但德國鋼琴又太貴,怎麼辦。市面上山寨德國橫行。經過幾年的魚龍混雜,人們將德國鋼琴與雜牌鋼琴開始相提並論,沒有監管的中國鋼琴市場就像早期浙江溫州爛大街的皮鞋一樣,被人們所唾棄。他們需要的是真正的德國鋼琴,而不是山寨。
德國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本來德國鋼琴已經發展到了瓶頸,現在最好的市場在東亞。東亞發展最為火熱的當然是中國市場,中國人多,消費群體龐大。德國人當然也想分一杯羹。怎麼辦?當然是與中國企業強強聯合。
2016年,德國最大的鋼琴企業SCHIMMEL舒密爾,為了更好的發展將90%多的股權轉讓給了珠江鋼琴集團,這個德國鋼琴企業在德國布倫瑞克以及波蘭都有工廠,產品每年4000多架,是歐洲德國鋼琴佔有率最高的品牌。
舒密爾用自己的頂尖技術,珠江鋼琴用自己全球最為先進的生產線以及遍布全球的營銷渠道進行品牌運作。這個百年鋼琴品牌開始在注入中國元素,得以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