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甜的毫無波瀾的小甜餅劇已經無法滿足大家了,近期火的幾部劇題材都比較刺激,玩的很大。
之前給大家介紹的《吹落的樹葉》震撼全家。
韓劇黑馬《春夜》,堪稱未婚版「晝顏」,修羅場令人窒息(現已好評完結,請大家放心入坑)。
而今天要說的這部臺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也同樣,有夠刺激。
和《春夜》相似,講的也是一對關係穩定的情侶被「第三者」介入的故事。
女主角周惟惟有一個穩定交往了三年的男朋友——黎皓一。
黎皓一是一個很老實的男孩,但有一個顯著的性格缺陷:摳。
他的摳,往好聽了說是對未來有規劃。
兩人還沒結婚,就制定了好了一份詳實的人生計劃。
從結婚,到買房的預算,生兩個小孩,最後是65歲退休,一清二楚。
為了讓這份計劃不出差錯,他們日常生活省吃儉用:
送個禮物是超市集點數換來的杯子......(初中生麼?)
生氣的周惟惟去和閨蜜吃飯,也要被追問:「各付各的嗎?會吃的很貴嗎?」
甚至歸根溯源,黎皓一當時對周惟惟產生好感,正因為她是一個AA制女孩。
因為害怕被炒,雖然他們是同事,但在公司裡一直是地下戀情,避嫌到做作。
還規定了只有每周六才能一起過夜。
以上,這份人生計劃嚴格執行到喪心病狂的地步。
戀愛三周年紀念日,天時地利人和,周惟惟當然想和男友一起過夜。
結果,黎皓一說:「不是說好了周六才能一起過夜嗎?規矩如果被打破了,那後面就會一直打破,我們的人生計劃不就都亂了嗎?」
總之,一板一眼的,一切為了美好的未來。
但是,就像周惟惟的閨蜜所言:「沒有經歷過的人生,都是自己的想像而已。」
因為,人生是充滿意外的。
這個意外就是男主角——褚克恆。
這位霸道總裁對周惟惟產生興趣,展開了瘋狂的追求。
本以為只是普通的瑪麗蘇,結果撩人段位極高,誰遭了都會淪陷的。
有愛、有顏、有錢,褚克恆各方面都虐了黎皓一。
在吃瓜觀眾看來,這不就很簡單,分手了和他交往啊!
不過,現實沒那麼容易一刀切。
褚克恆有一個交往了十年的女朋友,出於道德綁架等原因沒法輕易分手。
周惟惟也是認真嘴硬的性格,一直洗腦自己沒有動心。
所以兩人的「劈腿」故事發展不免有些狗血。
爆出了很多激烈發言和名場景。
比如周惟惟和男友看中了褚克恆要賣的房子。
但無奈,超出了計劃預算。
於是,褚克恆向周惟惟提出:我可以便宜你八百萬(臺幣),只要你跟我過一夜。
9012了,還能看到這種老梗,好爽!
雙方都分不了手,那當情人好像也不錯?
這種雙方劈腿的劇情自然引起爭議,被很多人指責三觀不正,挑戰道德尺度。
但導演說了:這不就是會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嗎?
導戲的時候,也這樣對演員說:「一定要完完全全打開心房,道德、執著、形象,把你的本性挖出來。」
什麼意思,導演是在說現實生活、人的本性就是三觀不正麼?
沒錯。
戲劇來源於生活,比電視劇還狗血、魔幻的事情多了去了,打開社會版新聞隨時震碎你三觀,不說新聞,誰身邊沒發生過一些狗血事件呢?
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或者說「政治正確」,在現實生活中從來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人類的認知在歷史上也被一次次地推翻。
這兩天,一份「綠茶婊測試」刷屏了微博和朋友圈。
小綠=綠茶婊
測試很無聊,但這波熱潮倒是挺有意思。
參與了測試,好像就能自己和綠茶婊劃分清了界限,成為了鑑定者。
這和那些愛用三觀抨擊事物的人異曲同工,說你三觀不正,好像自己的三觀就是正確,凡事都佔據了道德高地;
綠茶婊作為一個標籤,看似能囊括很多「小妖精」,但現實中,從來沒有一個規定好的圈,能把人框起來,做到圈內人永遠一婊到底,圈外人永遠清者自清。
同等,給一部劇貼上「三觀不正」的標籤也極為輕浮,現實裡從沒有一個完美的「三觀」能對影視進行評價,角色的行為與你預想不同,不是因為三觀不正,是環境、成長經歷、個人性格等的不同。
正因完美的三觀並不存在,影視劇也沒有必須傳達正確三觀的義務。
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打著「三觀不正」的名義給影視劇下定義。
比如經常拿出來被阻的瓊瑤劇。
討論瓊瑤,需要放在那個相對封建的70時代。
瓊瑤劇中,多是「愛情至上」,過於理想化導致很多地方違背了現實倫理,所以現在拿出來看會覺得三觀不正。
但在當時,瓊瑤劇也宣傳了摒棄封建禮教的自由戀愛,教給當時的年輕人以獨立的愛情觀。
意識在更迭進步,要求這些老劇做到盡善盡美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正的三觀不正應該是《娘道》這種完全不應該出現在現代的封建糟粕,這是怎麼抨擊都不為過的:
所以,我們應該客觀地評判,而不是一昧拿幻想中、不存在的完美三觀要求影視劇,那就是矯枉過正了。
導演賈樟柯說過這樣一句話:「藝術的存在不是法律,更不是道德的審判機,它只是觀眾理解和抒發情感的一個通道,如果非得用道德去評判,那最後莎士比亞都不會存在。」
確實,談及這些文豪和世界名作,其實都是三觀不正的。
莎士比亞的戲劇裡暗殺、刑虐、通姦等,都是少不了的元素。
名著如此,通俗文學也一樣。
金庸談及韋小寶這個角色時說過:「小說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說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創造人物:好人、壞人、有缺點的好人、有優點的壞人,作者只是描寫那樣的人物,並不是鼓勵讀者模仿他們的行為。」
評判一個藝術作品的好壞,不應拿著三觀的尺子去計量,那會使其束手束腳,失去了自由。
而應該看它描繪的世界、角色是否能自洽,為劇情負責。
誰樂意只看聖人故事,大愛撒人間呢?
「三觀不正」才更真實、更好看、能挖掘出更深的人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