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用砂和沙漠裡的沙子不同:
我國有70多萬平方公裡的沙漠土地,如果再把50多萬平方公裡的戈壁地貌面積加上,那128萬平方公裡的總面積可能比世界上一些小國家的領土總面積都大。但是,我國的沙漠地形分布一點也不均勻,大約80%的沙漠面積都全部集中在了我國的西北乾旱地區,比如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和柴達木盆地。
但是,建築用砂有嚴格的工藝標準,一般是粒度小於4.75毫米、且細度模數MX 3.7~1.6的細集料,而這些料又分為天然砂、機制砂和人工砂三種類型。天然砂其實就是河裡、湖狸和海裡形成的碎屑沉積物,機制砂就是通過人工機械把還沒有風化的巖石破碎,而所謂的人工砂和混合砂,其實就是天然砂和機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出來的。
搞建築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現在修房子用的沙石這些成本的確比較高,而且,很早之前就有專家警告礫石和沙子的恢復速度,已經追不上人類採掘的體量,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可能要不了多少年連沙子都會變成稀缺資源。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我國沙漠地形地域遼闊,必然有很大體量的沙漠沙,那為什麼不能當建築用沙利用起來嗎?拿來建房子的話真的會有什麼影響嗎?
為什麼沙漠裡的沙不能用來建房子?
首先,為什麼沙漠裡很難長出植物,總是給人荒涼的感覺?原因當然不只是沙漠裡面水資源稀缺,畢竟有的地方也有所謂的地下暗河。就降雨量來說,沙漠的確雨水稀少,但沙漠裡的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泥土和河沙都不一樣,因為它無法就水分留下,所以沙漠的蒸發量相對就大得多了。
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做個實驗,你不妨將沙漠裡的沙和普通河沙進行一個對比,不管是將它們裝入容器倒出後對比承載物體的能力,還是直接將水加入後對比水分流失的速度都可以看出,沙漠沙很容易鬆散垮塌,但河沙卻可以鎖住一定的水分並承載一定重量的物體卻不會四處坍塌。
這個時候可能就有人會疑惑,既然都是沙子,雖然沙漠裡的沙看上去要比河沙細碎一些,但它們本質上不都是沙嗎?的確,這兩種沙子都是沙,但沙漠裡的沙不只是看上去更細,而且還有不少泥土成分,具有較強的黏性。如果把沙漠裡的沙用來搞建築,那就會因為可塑性太差而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修房和造橋這些工程都不會將沙漠裡的沙拿來使用的根本原因。
不同類型的沙在利用難度上有所不同:
要知道我國沙漠地帶的沙,主要都集中在了一個大的區域,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地方的海拔又超過了1200米,就連沙丘的高度都可以達到200米左右。要想使用沙漠裡的沙,就利用成本來說的確就比較高了,沙丘在移動的時候很容易給人造成生命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沙漠地帶都被叫做生命禁區,但不具有可塑性的沙漠沙又會讓千裡搬運變得毫無價值,更會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在沙地利用這個問題上,跟沙漠裡的沙有人惦記一樣,還有人覺得為什麼不把海沙和黃河裡的沙拿來使用,它們的故水性和可塑性就比沙漠裡的沙強多了。的確,黃河每年都會攜帶16億噸左右的泥沙,其中大約有14噸都白白流入渤海,而海沙的體量也特別大。但事實上,黃河泥沙多是因為經過了黃土高原,其主要作用結果就是黃河三角洲,要想把裡面的泥土清理出來難度很大。
其實,以前的確有人用海沙來修過房子,但這種房子的使用壽命一般也只有幾年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會禁止直接使用海沙來修房子的根本原因。總而言之,不管是海沙,還是沙漠裡的沙,都是無法直接拿來修橋鋪路和建造房子的,這不僅僅是利用成本有多高的問題,所以很多事情並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而且,以後建築用沙的使用量很可能會沒有現在大,畢竟最近這幾十年的修建速度已經很快,但以後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卻很可能沒有現在多,畢竟需求主要是根據社會經濟和主要人口結構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