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災多難屬澳洲!大火剛過又遭遇洪水,未來或還有破壞性的海浪

2021-01-11 即刻視點

據觀察者網報導,一場洪水為澳大利亞的昆土蘭州的弗雷澤島控制住了火勢,也為東海岸的城市帶來了更多的災難。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12月13日,洪水襲擊了澳大利亞東海岸,受災地區包括昆士蘭州的南部與新南威爾斯州的東部。弗雷澤島和布裡斯班均收到了「危險天氣預警」。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時報》報導,今年10月初的一次非法營火,點燃了弗雷澤島肆虐近兩個月的森林大火。在11月乾旱天氣的影響下,這場火災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已經有8萬多公頃的植被被燒毀。

《衛報》12月13日稱,大雨幫助消防隊員在這場大火中佔了上風。昆士蘭州消防和緊急救援部門表示目前火勢已得到控制,管理權也被交還給了公園及野生動物管理中心。但是大雨沒有在火勢減弱後停止,反而造成了洪水。路透社稱,科學家將澳大利亞初夏的這種不穩定天氣歸因於拉尼娜模式,這種模式的典型特點是伴隨著氣候變化的強降雨。

洪水威脅著這座著名的白沙島。氣象局已經發布預警,敦促人們在自己的房屋周圍堆起沙袋,並通知當地駕駛員避開水位已經上升的道路。當局表示,從弗雷澤島到麥格理港,整個晚上可能會有更多暴雨、破壞性大風和特大潮汐。

由於新冠疫情,昆士蘭州已經關閉邊境幾個月了,12月剛剛開放。預警信息發出後,當局敦促在年末假期旅行的人們謹慎行事,因為他們可能不熟悉那些發生洪災的地區。新南威爾斯州緊急事務專員卡琳·約克表示:「現在不是冒險穿越洪水的時候。注意你周圍的環境,注意你要停車或可能需要開車的地方,多聽緊急服務部門的警告。」

在布裡斯班南部的衝浪聖地黃金海岸,當局出於衝浪的危險性關閉了海灘。同時,緊急服務部門設立了一些地方,使得人們可以儲備用於防洪的沙袋。氣象局高級氣象學家迪恩·納拉莫爾表示,岸灘侵蝕的情況將持續一周,東海岸將迎來「破壞性的海浪」。

相關焦點

  • 2020年大火,高溫,洪水等都來了,科學家還能「科學解釋」嗎?
    2020年以來,確實地球出現很多大事,怪事,最為典型的例子如:澳大利亞大火、高溫、乾旱、火山噴發、地震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極強破壞性的自然災難,而怪事也主要就是異常的一些氣候現象偏多,如北極甲烷爆發,38度高溫,珠穆拉瑪峰長草等等。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全球出現了生物滅絕或消失,科學家們也發現了第六次生物滅絕可能已經加速,這都說明了2020年可能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是意味著什麼嗎?
  • 澳洲大火「後遺症」?煙霧可繞地球一圈,中國會遭到影響嗎?
    澳大利亞的火災,似乎總去年開始就已經受到了全球各國的關注,實際上,澳洲每年都會發生很多森林火災,只不過這次的火災堪稱澳洲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據悉在2009年的時候,澳洲的火災造成了173人死亡,雖然此次的火災僅有30人死亡,但是其範圍以及火災強度都比當年還要嚴重很多。
  • 澳洲大火無法挽救的結局:再過30年,澳洲「國寶」或會滅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澳洲大火無法挽救的結局:再過30年,澳洲「國寶」或會滅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澳大利亞擁有了一群特別的動物,比方說袋鼠、考拉等等,其中考拉的學名叫「樹袋熊」,它們長著圓滾滾的大腦袋
  • 2020年多災多難,2021年還將繼續?霍金的預言正在成真
    對於剛過去不久的2020年,很多人仍舊心有餘悸,這一年全世界發生了太多事情,確實對得起「多災多難」這4個字。但是根據世衛組織的警告,2021年似乎還將繼續許多災害,我們應當要做出改變了。
  • 澳洲在大火、暴雨與沙塵暴後,又遭遇蛇災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4日報導,澳大利亞人曾與肆虐的森林大火和毀滅性的洪水作鬥爭,現在他們又要迎接因暴雨引起的蛇的入侵。此時,遭受暴雨襲擊的黃金海岸地區,不少人在房屋附近和高高的樹上發現了蛇。昆士蘭州警方於2月14日(周五)發出警告,提醒大家不要在草叢中行走,防止遇到蛇。
  • 山火剛控制住,澳大利亞東海岸又遇洪水
    遭受洪水的澳大利亞東海岸 山火剛滅,洪水又來 據加拿大「Global News」12月13日報導,洪水襲擊了澳大利亞東海岸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的部分地區 《衛報》12月13日稱,大雨幫助消防隊員在這場大火中佔了上風。昆士蘭州消防和緊急救援部門表示目前火勢已得到控制,管理權也被交還給了公園及野生動物管理中心。 但洪水仍在威脅著這座著名的白沙島。氣象局已經發布預警,通知當地駕駛員避開水位已經上升的道路。當局表示,從弗雷澤島到麥格理港,整個晚上可能會有更多暴雨、破壞性大風和特大潮汐。
  • 澳洲又出什麼大事?遭遇大火後植被突然復甦,專家:並非是件好事
    說到澳洲,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澳洲是一個動植物種類非常多的國家,但因為工業的快速發展,科技領域的研究,導致許多動植物失去了原先的生存環境。澳洲又出什麼大事?遭遇大火後的植被突然復甦,專家卻坦言:並非是件好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燃燒半年的澳洲大火,終於熄滅了,為何說是下一個悲劇的開始?
    燃燒半年的澳洲大火,終於熄滅了,為何說是下一個悲劇的開始?從2019年開始,澳大利亞的野火持續燃燒,牽動著全世界人民的心,因為如此大面積的野火給全球的氣候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根據NASA在2月13日發布的最新衛星數據來看,在2月中旬連續燃燒了近7個月的澳大利亞大火,終於結束了。
  • 澳洲山火未滅,又一國遭遇大災難,宣布進入紅色級別緊急狀態
    最近世界各國好像都不太順利,中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美國爆發流感,巴基斯坦遭遇27年不遇的蝗災,還有澳大利亞持續了近5個月的山火還未撲滅。自從去年澳大利亞爆發山火以來,國內的各個地方陸續都進入了緊急狀態,連首都坎培拉也於1月31日進入了緊急狀態。
  • 雪梨機場附近突發恐怖大火!黑煙滾滾!全城都能看得見!天氣...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據微雪梨報導 前天傍晚小編下班剛到家,就忽然在陽臺上看到了這樣的景象:與此同時,全雪梨多地也均有人目睹了這股濃煙,有在Newtown附近的:有在北雪梨
  • 2020地球環境大變樣,美國遭遇洪水襲擊,4州高於洪水段
    2020年開年以來,地球就發生了很多不平常的事情,先是澳洲大火持續燃燒到了2020年,接著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蔓延全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如今美國又受到了洪水的襲擊,這些一反常態的現象,都讓網友紛紛表示想要重新開啟2020年。
  • 核真| 澳洲大火後果嚴重,信息真實如何判斷
    核查背景2019年10月以來,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牽動著澳洲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心。但在關心火情的同時,一些公眾號在報導中出現了一些事實錯誤。本文選取了「英國報姐」的2019年11月23日發布的文章《考拉被活活燒死,雪梨被煙包圍,澳洲災難大火僅僅是開始》[20]進行相關事實核查。
  • 2020年的地球多災多難,2021年人類又將會面臨什麼?
    疫情還沒有結束,貫穿了整個2020年,進入2021年它還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還有繼續發展。聯全國曾公開說明:2020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事實也的確如此。每一個經歷了2020年的人們都應該能夠看到各種災難的發生,那麼2020年發生了哪些影響比較大的災難呢?下面們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
  • 澳洲袋鼠島大火蔓延,野生動物遭殃,度假酒店成廢墟
    袋鼠島大火 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圖自上月以來,澳洲叢林大火熊熊燃燒,隨著持續炎熱多風的天氣,火勢越發兇猛,上周末開始,袋鼠島的西部不幸淪為又一個重災區。國防軍人員抵達袋鼠島 澳洲9news新聞網視頻截圖據澳洲9news新聞網,當地時間1月6日15時左右,國防軍人員已抵達袋鼠島,擔心火災緊急情況可能會再次升級。南澳消防局表示希望未來幾天天氣轉涼,將有助於他們繼續進行消防工作。
  • 美國「地獄大火」仿佛末日!2020變災難元年!地球終於清算?
    澳洲、菲律賓驚現數百道閃電驚雷!  01  美國爆發「地獄大火」,宛如世界末日整個大氣層火紅一片,    甚至還有推特網友分享了一張山火受災地區  一夜之間冰火兩重天的照片,    2020才過了大半年,各種災難接二連三的出現,  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 澳洲大火燒了5個月,為何不派人砍出隔離帶?第2個原因太扎心!
    澳洲可以說是多災多難,之前澳洲大火的事情,在世界各地有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確實,這次基本是全國性的大火,由於澳洲有著大面積的叢林,因此這次的大火迅速蔓延,而且起火的範圍也是比較廣的,基本上是環繞了整個澳洲大陸。
  • 美國多州出現乾旱,加州大火「重燃」,2020年真多災多難?
    其實我們從監測的乾旱圖也可以看到,美國很多地區如今都是乾旱區域,雖然大多數都是屬於「輕度」乾旱,但是也說明了極端性的乾旱已經在美國表現非常頻繁,至於未來能夠解除這個乾旱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才行,夏季本身來說是降雨較多的季節,但是對於美國來說如今的雨水缺少,這可能就是我們說的極端性氣候現象吧。美國多個州創下乾旱新記錄?
  • 澳洲大火盡數海王星的痛與生:土冥危機下,我卻找到生的力量
    這是一種強大而緩慢的影響力,涉及權力與資源的爭奪與重新分配,至少已經生效兩年了,最近又在摩羯座,這個象徵權威和責任的星座精準合相,怪不得我們剛踏入2020,世界就火藥味十足。土冥合相可能帶來極大的壓力,或破壞性事件,彷佛要摧毀一切。沒人能逃得過土冥的災難,幸好我們還有海王星。當土冥裹挾的業力果報降臨時,海王星成為一個出路。
  • 「庚子年多災多難」,不過是種錯誤歸因
    來源標題:「庚子年多災多難」,不過是種錯誤歸因 把災害歸咎於天象,不僅不科學,還可能妨礙防治災害的正途。2020年剛過半程,卻已見證不少「歷史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