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30個細節第2期
「天子病體新痊,欲會文武於未央殿,議將禪位於太師。」
#董卓#在暫時兵退來犯自己之敵後,接到來自長安的消息,說天子要讓位給他。聽到這個消息的董卓非常高興,連忙帶臨親信前往長安。但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是一個請君入甕的局——皇帝位沒得坐,還把腦袋丟。
都說母親和孩子一般都是心連心,董卓回長安之前,去跟自己的母親告別,母親特意提醒他此行兇多吉少。
「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
董卓沒有聽進去,此時他認為長安由自己義子呂布率眾駐防,滿滿的全是自己人,天子想搞花招幾乎不可能。
於是甩下一句「將為國母,豈不預有驚報」,就率隊出發,從助詞「豈」字可見董卓還有點生自己母親的氣,畢竟董卓正要得意洋洋「升官」,結果母親給他當頭一棒。但是董卓的不幸結局,母親的預言全中了。
董卓興高採烈的要去祭天受封,哪知負責整個禪讓大典的主持人卻高喊「反賊至此,武士何在?」。
「在!在!在!」
近數百名士兵一窩蜂的圍向董卓,並且紛紛將武器指向董卓突刺,面對數百把冷冰冰的利刃突然刺來,縱使董卓是身經百戰的猛將,也馬失前蹄的被刺落在地。
出於自救的本能反應,董卓高呼「吾兒奉先何在?」,但他哪知呂布早已叛變,呂布舉起長戟直接刺向董卓喉嚨。不過董卓的頭,在此刻早已被其一旁站立的李肅割下。
董卓死後,整個涼州集團土崩瓦解,王允靠著士族的支持重振朝綱,成為大漢行政上的第一把手,呂布這邊則收攏涼州殘部,搖身一變成為新大漢的首功之臣。大漢開始有序的恢復。
但是王允的一步臭棋害自己,也斷大漢自身重塑的路。
董卓下屬權臣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在逃居陝西後,向王允上書,希望可以赦免他們跟隨董卓犯下的罪,強調自己是多麼的不容易,一切的錯都是董卓一人的錯。
「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王允並沒有被說動,他判定幹掉這4個人,可以殺雞儆猴。
李傕、郭汜、張濟、樊稠4人知道後起初是嚇慘,紛紛要把錢財收攏跑路。不過此刻一個叫賈詡的謀士看不下去了。
「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賈詡規勸4人橫豎都是一死,何不全力去賭一把,一旦贏了,誰是亂臣賊子還說不定。
「王允將欲洗蕩此方之人矣!」
為穩定軍心,掀起大家同仇敵愾的決心,王允不赦免將領,傳著傳著就變成「殺盡董卓下屬之人」。
對於這個謠言,王允沒能及時讓其剎住,最終李傕、郭汜等人召集數十萬人兵圍長安。呂布這邊雖全力迎敵,但是寡不敵眾,只能敗退而逃。王允則在長安城破之後,被斬首於眾大臣之前。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數日之前還被大罵是董賊的董卓,在李傕、郭汜進城後,搖身一變成為董太師,並被賜予重新厚葬。然而怪事也就在此刻發生。
由於董卓在死後無人敢收屍,老百姓又都恨不得多踢兩腳,其屍體已無完整形態。李傕、郭汜只好把能找到的零碎皮骨,搭配刻成董卓形體的木雕進行安葬。
考慮到對自己這位老上司的尊重,幫他完成稱王稱霸的心,李傕、郭汜在禮儀上大搞特搞,驚動全長安城,董卓睡的棺槨更是王者衣冠棺槨。
下葬一般要在吉時,這樣死者來生才會美滿,因而下了棺槨的董卓,並未在長安就被完全埋土,一直放著等吉時運回生前的「寢宮」郿塢安葬。
「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數尺,霹靂震開其棺,屍首提出棺外。」
但讓全天下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一道驚雷劈下,硬是把棺槨霹開,董卓又一次橫屍於大庭廣眾之下。
隨後李傕、郭汜連忙收拾再安葬,不過這雷非常的邪門,仿佛是跟著董卓走,此後董卓又被安放3次,結果次次被雷給劈開,甚至劈到最後「零皮碎骨,悉為雷火消滅」。
董卓在漢末趁亂入主朝廷中樞,甚至要將劉氏江山姓董,把大漢朝廷最後一絲絲的公信力完全消耗殆盡,給各路實權派各自為政開了很不好的頭。
「天之怒卓。可謂甚矣!」
可以說,三國源自董卓,大漢的江山實亡於董卓。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送給董卓一個屍骨無存的結局是真的名副其實。
亡了大漢的董卓!
作者:袁載譽,文史作家,著有《網際網路簡史》,專注科普歷史知識,分享公版史料,傳播人類瑰寶。關注並私信我回複數字「01」,分享給您我珍藏的1000G歷史文獻資料,包括老照片、歷史文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