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第16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之「國家版圖意識教育」活動走進小學課堂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加之許多個人、單位尚未形成規範使用地圖的意識與習慣,網際網路中「問題地圖」頻現。8月29日是第16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今年的主題為「規範使用地圖,一點都不能錯」。
9月2日,廣州各大中小學迎來新學年的第一天,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的第16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系列活動之「國家版圖意識教育」宣傳活動走進越秀區清水濠小學,讓國家版圖意識成為開學第一課。據悉,自然資源部目前已免費向公眾提供標準地圖服務。
地圖的「正確打開方式」成為開學第一課
什麼才是標準的地圖?怎樣獲取正確的地圖?手繪地圖時要注意哪些方面?昨日上午,第16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系列活動之「國家版圖意識教育」宣傳活動在越秀區清水濠小學舉行,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地理信息中心地圖所高級工程師陶嵐化身老師,開展題為「我愛中國」國家版圖知識宣傳的主題講座,給同學們帶來一節生動的「地圖課」。
課上,陶嵐從身邊的地圖出發,用生動易懂的語言,對地球到地圖、版圖、地圖上的中國、地圖上的廣東和廣州、怎樣獲取正確的地圖以及兒童手繪地圖等方面進行講解,教導同學們正確使用地圖,形成正確的國家版圖意識。
例如,中國全圖包括了「中國陸地+海南島+臺灣島+南海諸島+釣魚島、赤尾嶼+南海諸島歸屬範圍線(九段線)+中日海上島嶼歸屬範圍線」;根據《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若干規定》規定,廣東省地圖必須包括東沙群島;廣州實際上擁有好幾塊飛地,即隸屬於某行政區管轄但又不與本行政區域毗連的土地,一般面積比較小,如有一塊飛地便歸屬花都區卻坐落在南海區。
這些知識無疑給同學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引導其積極開動腦筋參與互動問答,紛紛表達了自己對在日常生活中規範使用地圖的想法。講座現場還派發了宣傳海報、知識手冊以及繪圖工具等,讓師生更全面了解地圖的「正確打開方式」。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大力普及國家版圖、地圖知識和測繪法律法規,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國家版圖意識。
29家「世界500強」企業官網「問題地圖」
已核查整改
日前,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第39集中存在的「問題地圖」引發廣泛關注。應如何規範使用地圖、從哪裡獲取標準地圖服務等問題的提出,說明公眾的國家版圖意識亟需加強。
據介紹,去年自然資源部地圖審核量為8546件,圖幅數達50萬幅以上。目前,自然資源部免費向公眾提供地圖審核服務,需審核的地圖可送至自然資源部政務大廳,由政務大廳提交至地圖技術審查中心進行審查,便可在20個工作日內收到審查結果。
同時,自然資源部還免費向公眾提供標準地圖的在線服務。公眾只需登錄自然資源部官網,在「數據服務」一欄的「測繪」欄目下找到「標準地圖服務」,即可獲取依據中國和世界各國國界線畫法標準製作而成的標準地圖。目前已發布的標準地圖包括中國地圖、世界地圖、京津冀都市圈區域圖等共141張標準地圖,公眾均可免費下載使用。
此外,今年下半年,標準地圖在線服務系統還將發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標準地圖、英文版中國地圖、粵港澳大灣區地圖等在內的各種標準地圖,並進一步展開調研,根據公眾需求,製作更多標準地圖。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加之許多個人、單位尚未形成規範使用地圖的意識與習慣,導致網際網路中「問題地圖」不斷出現。據悉,今年上半年,自然資源部便完成了對29家「世界500強」企業官方網站「問題地圖」的核查整改工作。
延伸
測繪廣州已經精細到什麼程度?
廣州全市域衛星遙感影像圖解析度達0.5米
各類地圖的準確繪製離不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在這一方面,廣州市一體化空間信息平臺於2018年建成上線,建立9大類數據的數位化資產,已辦理案件40多萬件。此外,截至2018年底,共完成廣州中心城區635平方公裡範圍地下空間設施普查,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提供數據支撐。
亮點1 廣州1:500地形圖已覆蓋3661平方公裡
記者了解到,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多年來持續開展基本地形圖更新工作。地形圖更新工作融合測繪新技術,構建了地空一體化地形圖更新模式,榮獲中國測繪學會全國優秀測繪工程獎白金獎、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獎金獎等多個獎項。
截至2018年底,全市1∶500地形圖已覆蓋3661平方公裡。同時,自2015年起,廣州每年開展衛星遙感影像採購和製作。隨著衛星採集能力的增強,解析度也從1米提高到了0.5米,每年提供一版現勢性強的廣州全市域衛星遙感影像圖。
亮點2 建立以廣州2000坐標係為主的統一城市時空基準
2015年以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按照海量歷史數據使用最大化、坐標轉換工作量最小化的思路,逐步建立了基於CGCS2000參考橢球的廣州2000坐標系。2016年11月,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正式批准廣州2000坐標係為廣州市唯一合法的相對獨立的平面坐標系統,首次在行政上、法理上、技術上建立和統一了廣州市坐標系統,解決了多套測繪基準重複建設的問題,實現了歷史成果的無縫對接。
據悉,經過多年建設的智慧廣州時空信息雲平臺,已完成了包括最新年度覆蓋全廣州市域的矢量政務電子地圖數據、高精度遙感影像政務電子地圖數據、高程模型數據、地名地址數據、中心城區整體三維模型數據、全市主要道路高清實景影像數據等的入庫,建立以廣州2000坐標係為主的統一城市時空基準,將面向全市域內用戶或部門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和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服務。
亮點3 廣州市一體化空間信息平臺於2018年建成上線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全國首次提出多維能力深度融合的國土空間規劃智能化框架,制定「十三五」信息化規劃。
記者了解到,廣州市一體化空間信息平臺於2018年建成上線,建立了涵蓋「基礎地理、土地管理、城鄉規劃、不動產登記、四標四實」等9大類數據的數位化資產。其中,基礎地理(包括電子地圖、地形圖、影像圖、地下管線等)既是規劃編制、業務管理、監督監管、調查評價、多規合一等國土規劃數據的定位基礎,也是平臺測繪業務、建設業務、不動產登記業務、地質礦產等業務審批的重要依據。
一體化信息平臺服務範圍從市延伸到區、街鎮、村,甚至網格,目前平臺用戶達7000多個,辦理案件40多萬件,有效地支撐了工程建設審批的「馬上辦、一次辦、就近辦、網上辦」。平臺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面向大城市的國土空間智能化平臺構建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獲2019年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截至2018年底,廣州共完成中心城區635平方公裡範圍地下空間設施普查;同時共普查10類管線,總長度約86000公裡,成果在去年9月完成數據入庫。依託這兩類成果數據,較好地滿足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所需的地下空間數據。
(文章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