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9時23分,我國在位於黃海的德勃3號海上發射平臺上,用一枚長徵11號運載火箭成功將9顆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這是我國第二次海上發射衛星,同時也是長徵11連續第10次成功發射,其意義十分重大。不過今天我們要重點關注的,不是火箭,而是這次發射的9顆衛星。
長徵11發射瞬間偶遇輪渡
這次發射的9顆衛星,包括3顆「吉林一號」高分03C視頻星,和6顆「吉林一號」高分03B推掃星。有意思的是,在發射成功之後,長光公司和航天部門還公開了這兩種「吉林一號」衛星的高清照片,讓我們得以一睹廬山真面目。
媒體公開這次發射的9顆「吉林一號」衛星
靠近看,原來是這樣的
從畫面上看,兩種「吉林一號」都不大,體型大概相當於微波爐,與大家對衛星的印象相去甚遠。此前,長光公司的靈巧實驗星重65KG,而靈巧視頻星重95KG,而這次的視頻星和推掃星重量估計跟靈巧視頻星差不多,也就是說在100公斤級左右。
「吉林一號」衛星
「吉林一號」視頻星並不是最小的衛星,還有一種相當於保溫杯大小的微型衛星,而印度2017年以一箭104星發射上去的「衛星」,甚至和土豆一般大。當然,「吉林一號」也並不是所有的衛星都是這樣小的,比如它的光學主星,就重達450KG,將來還會有上噸重的「吉林一號」衛星上天。
有的衛星只有保溫杯大小
頂部為「吉林一號」主星,下方為靈巧試驗星
這個畫面看得更清楚一些
「吉林一號」最強悍的功能,是可以拍攝地面和海面目標的動態視頻畫面,比如它曾經以上帝視角拍攝過我國民營火箭發射的視頻畫面,也展現過美國核動力航母靠港的動態場景,甚至還拍過美軍P-8A反潛巡邏機的起飛全過程,軍事應用潛力十分巨大。
吉林一號拍攝的P8A反潛機起飛視頻畫面
吉林一號拍攝的核動力航母進港視頻畫面
當然,衛星拍攝地面海面動態視頻畫面,不是什麼新鮮事,「吉林一號」並非首創。2007年,德國曾經和印尼合作,發展了一顆50-76kg的LAPAN-A2衛星,能夠拍攝解析度為6米的視頻畫面。而在「吉林一號」之前,我國在2014年也曾發射過一顆實驗性的「天拓二號」視頻星,能夠拍攝5米解析度的視頻畫面。
吉林一號拍攝的火箭發射視頻畫面
而「吉林一號」的強大之處有三點,首先它的解析度大大提高,能夠拍攝1米以內的較清晰視頻畫面。其次,它能夠使用AI技術,自動識別衛星圖像中的目標,哪些是航母,哪些是軍機,不用人工一一去標定,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偵察效率。
吉林一號能自動鎖定目標
當然,「吉林一號」最關鍵之處在於它是一個星座,目前由25顆衛星組成,而在2030年,它將實現138顆衛星的組網在軌運行,這意味著它具備對地球任意地點實現10分鐘以內的重訪能力。比如說,5分鐘前打中的目標,5分鐘後「吉林一號」可以對該目標進行重訪,評估作戰效果。而對於航母、轟炸機這一類武器裝備,10分鐘也跑不了多遠,「吉林一號」可以通過星座和AI自動鎖定戰術,一直跟蹤目標,對它們的一舉一動進行視頻直播。
吉林一號太陽能帆板展開的樣子
這次由長徵11海上發射送入太空的,雖然只是9顆「吉林一號」小型衛星,但在它們微波爐大小的體內,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而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吉林一號」被送入太陽同步軌道,組成一個巨大的衛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