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任何一位至親至愛的人離去,都會讓我們銘記一輩子,怎麼可能忘得了。
比如我的母親,在2007年因病離世,雖然已經過去了13年之久,母親的音容也早是模糊一片,但至今她偶爾還會來到我的夢裡。特別是當工作生活遭受挫折,我就會非常想念那些有母親的日子。
老舍曾寫道: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01:人遲早要面對生離死別,「白髮人送黑髮人」卻是最痛苦的那種。
要說人世間最令人悲傷的事情,莫過於這四種:幼年喪母、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
看著子女比自己先走一步,究竟有多痛苦?這個故事告訴你:
作家葉廣芩在一次介紹秦嶺的演講中,提到自己之所以喜歡太白杜鵑花,跟一位叫曾周的人有關,他是北京大學生物系的學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周和同學們來到秦嶺南麓的佛坪縣考察大熊貓,不幸從山崖上掉下來摔死了,被埋在了三官廟。同學離開的時候,在曾周的墓周圍種了很多秦嶺特有的植物,其中就有太白杜鵑。
葉廣芩去三官廟的時候正好是曾周去世一周年,碰見了從廣東汕頭趕來的曾周的父親,獨自坐在墓前整整一上午都不說話,葉廣芩便在一旁陪著他。老人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只有曾周這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是以汕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大的,卻永遠留在了三官廟。
臨走的時候,老人對著大山喊:曾周,爸爸走了,爸爸年紀大了,以後不會再來看你了。
當時葉廣芩聽了很是感動,對老先生說:只要我在,只要我們佛坪保護區的同志們在,曾周的墓前永遠鮮花盛開。
老年喪子的痛楚,是任何語言文字都難以表達的,就恰如『杜鵑啼血,一去不歸』。
在此,希望各位為人子女的,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該做傻事,千萬別讓自己的父母遭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
▲29歲碩士畢業生因感情問題,留下18篇日記後跳入珠江。
02:都說「時間會衝淡一切」,為人父母者真的可以忘記早逝的親生骨肉嗎?
一般來說是不可能忘記的,除非為人父母者根本就不愛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是早早就夭折了,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回憶。
說到底,「白髮人送黑髮人」之所以讓人記一輩子,就在於它所帶來的感情創傷太深。
這就像自己身上的一塊肉被割走,留下了巨大的傷疤,怎麼可能視而不見?而且家裡的一切,比如子女生前使過的東西,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著喪子之痛。
另外,中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思想,也會進一步加重這種痛苦感。
特別是那些晚年喪子的老人,沒有了再生育的能力,不僅要承受後繼無人的精神壓力,甚至還得面對老無所依的現實困境,這些就像扎在心裡的刺,怎麼可能說忘就忘的?
電影《尋夢環遊記》有這樣一句臺詞: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白髮人一輩子都忘不了逝去的黑髮人,本質上就跟大家每年清明節回老家祭拜祖先一樣,都是源於血濃於水的愛。
所以說,我們於情於理,都應該記住那些逝去的親人。
03:生活總要繼續下去,活著的人又該如何正確「遺忘」逝去的親人?
雖然失去親人的感覺很不好受,但不能一輩子都陷在悲傷的情緒裡,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所以要學會適當地去淡忘,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方面,思想上要接受人死不能復生的事實,多想想活著的親人。
比如每當我感覺難以支撐下去,想去另一個世界找母親,就會想到日漸年老的父親,我可是他晚年生活的依靠,怎麼能輕言放棄呢?
再說,逝去的親人也不想看到你一蹶不振的樣子,對吧?
另一方面,現實中要減少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儘量讓自己忙起來。
人總有胡思亂想的時候,特別是獨處在熟悉的環境就容易「睹物思人」,所以要狠點心把親人的遺物都收起來,眼不見心不煩。
與其同時,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有助於早日走出悲傷。
@宅學君 按:
有人說,人的一生會經歷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某些事情,第三次則是明知有些事無能為力卻仍會竭盡全力。
在我看來,每個人還要經歷兩次磨難:一次是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另一次則是面對自己的生老病死。
凡事有始必有終,生命也不例外,願你我都能坦然面對~
(完)
感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