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上完廁所衝水時,究竟要不要蓋上馬桶蓋?這可能是一個讓很多人感到糾結的問題。
而最近美國物理研究所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疫情期間,上完廁所衝水最好蓋上馬桶蓋,因為這樣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
研究顯示,衝廁會產生一團高達一米的雲霧,如果使用者是新冠感染者,那麼帶有病毒顆粒的液滴會漂浮在空氣中或者落在馬桶附近的物體表面,其他與該患者共用同一馬桶的人士可能會有感染風險。
研究人員使用流體動力學模型來跟蹤衝馬桶後液滴的運動,對兩種常見的虹吸馬桶進行了分析,其中一個為只有一個進水閥的馬桶,另一個為有兩個進水閥的馬桶,。
我們知道,馬桶衝水時,水在衝力下會產生漩渦,並形成氣溶膠(懸浮在空氣中的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物質的統稱)。從理論上講,如果當時馬桶蓋沒蓋上,病毒/細菌是有可能通過這種方式騰空的。這些病毒/細菌或飄浮在空氣中,或附著在牆壁、牙刷、毛巾等物體的上面。
研究人員寫道:「漩渦中的水滴被帶到3英尺的高度。水滴非常小,它們可以在空中漂浮長達一分鐘。模擬顯示,雙閥馬桶會產生更快的漩渦,迫使60%的小顆粒更快地進入空氣中。如果馬桶內有被感染的糞便,糞便顆粒會隨著漩渦產生的力被水滴帶到空氣中,並且可以達到3英尺(將近一米)高的地方。
因此,像共用廁所就會存在比較大的感染風險,故而,在疫情期間衝廁所最好蓋上馬桶蓋。
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表明病毒會通過糞便傳播,但已有多項研究顯示從糞便中檢測出了活病毒。
今年2月,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團隊近日分別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其中來自李蘭娟團隊的研究人員從5份糞便樣本中分離到了3份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在分離出的細胞裡也觀察到明顯病變,經過檢測並常規盲傳及再次標本分離都確認了病毒的存在。
另外,中國的一項研究對74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進行了跟蹤調查,每天或每隔一天採集咽喉拭子和糞便樣本。研究人員發現,在超過一半的患者中,在咽喉拭子檢測結果為陰性後,他們的糞便樣本在平均11天的時間裡仍然檢測到冠狀病毒呈陽性。在一名患者的咽拭子呈陰性33天後,仍在其糞便中檢測到冠狀病毒。
不過對此不用感到恐慌,如今還沒有出現因糞便感染新冠的案例。有專家表示:糞便中病毒的載量以及衝廁所產生的雲霧中含有病毒的比例尚不清楚。即使產生的雲霧中含有病毒,病毒是否仍然具有傳染性也尚不清楚。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toilet-flushes-create-a-vortex-of-airborne-coronavirus-poop-particles-2020-6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