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管除塵器由收縮段、喉口和擴散管以及脫水器組成文氏管是在義大利物理學家文丘裡(G.B.Ven-turi.1746~1822)手次研究了收縮管道對流體流動的效率的影響後命名的。文丘裡管則是在1886年美國柯姆斯·霍舍爾(Clemens Herschel)為了增加流體的速度從而引起壓力的減小而發明的。文氏管除塵器於1946年開始在工業中應用。
溼式除塵器要得到較高的除塵效率,必需造成較高的氣液相對運動速度和非常細小的液滴,文氏管除塵器就是為了適應這個要求而發展起來的。
文氏管除塵器是一種高能耗高笑率的溼式除塵器。含塵氣體以高速通過喉管,水在喉管處被湍流運動的氣流霧化,塵粒與水滴之間相互碰撞使塵粒沉降,這種除塵器結構簡單,對0.5~5μm的塵粒除塵效率可達99%以上,但其費用較高。該除塵器常用於高溫煙氣降溫和除塵,也可用於吸收氣體汙染物。
文氏管除塵器的工作原理
文氏管除塵器的除塵過程,可分為霧化、凝聚和脫水三個環節,前兩個環節在文氏管內進行,後一環節在脫水器內完成。含塵氣體由進氣管進入收縮管後流速逐漸增大,在喉管氣體流速達到醉大值。在收縮管和喉管中氣液兩相之間的相對流速達到醉大值。從噴嘴噴射出來的水滴,在高速氣流衝擊下霧化,能量由高速氣流供給。
在喉口處氣體和水充分接觸,並達到飽和,塵粒表面附著的氣膜被衝破,使塵粒被水溼潤,發生激烈的凝聚。在擴散管中,氣流速度減小,壓力回升,以塵粒為凝結核的凝聚作用形成,凝聚成粒徑較大的含塵水滴,更易於被捕集。粒徑較大的含塵水滴進入脫水器後,在重力、離心力等作用下,乾淨氣體與水、塵分離,達到除塵目的。
文氏管的結構形式是除塵效率高低的關鍵。文氏管結構形式有多種類型,如下圖所示,可以分成若干種類。
1.按斷面形狀分有圓形和矩形兩類。
2.按喉管構造分有喉口部分無調節裝置的定徑文氏管和喉口部分裝有調節裝置的調徑文氏管。調徑文氏管要有嚴格保證淨化率高低的關鍵,需要隨氣體流量變化調節喉徑以保持喉管氣速不變。喉徑的調節方式,圓形文氏管一般採用砣式調節;矩形文氏管可採用翼板式、滑塊式和米粒(R-D)型調節。
文氏管的壓力損失
文氏管的壓力損失是一個很重要的性能參數。影響壓力損失的因素很多,如文氏管的結構形式尺寸(特別是喉管尺寸)、各管道加工安裝精度、噴霧方式和噴水壓力、液氣比、氣流速度和氣體流動狀態等。所以在設計文氏管時要想準確推算其壓力損失是比較困難的。研究者根據喉管氣流速度與液氣比等因素進行試驗,給出的壓力損失經驗公式很多,但都是在假定條件下得到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應用比較多的公式有以下兩種。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希望此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議和內容,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互動,關注廢氣處理廠家,每天與您分享更多環保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