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看這篇文章,因為
最近,《鯊捲風3:天啦不要啊》發行了,它的製作公司The Asylum你也許沒聽過,但風靡網絡的《環大西洋》、《美國戰艦》等超級大爛片你一定知道。沒錯,就是那部讓你以為下載到《環太平洋》,打開後卻傻眼罵娘的片子。他們都是「神經病院」公司的產品。今天,為你帶來的,就是對這家神經病公司的大起底!
2013年夏天,當《環太平洋》火爆國內影院時,一部名為《環大西洋》的電影也風靡網絡,簡陋無比的特效、令人啼笑皆非的劇情和表演,都讓大家見識到了好萊塢山寨電影的奇葩。炮製《環大西洋》的是好萊塢一家名為「精神病院」(The Asylum)的B級片製作公司。該公司創立17年來,緊跟大片腳步,專修山寨絕技,保持著「零虧本」的不敗紀錄,生意做得越發紅火。
電影導演大衛•拉特與製作人大衛•日瑪威早在1992年時就合作過電影。當時,日瑪威還受僱於威秀影業。1997年,他們相繼失業,在痛罵大片廠制度的種種弊端後,決心組建自己的製片發行工作室。
「精神病院」成立之初,並不是奔「山寨」去的。恰恰相反,拉特與日瑪威當初的想法很崇高:他們要為有夢想的電影新人服務,幫助他們將自己的作品傳播給更多人。通過與前老闆的聯繫,日瑪威結識了不少新晉導演,新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幫新人導演做發行,賣片給影碟市場,比如當時還很強勢的Hollywood Video與Blockbuster這樣的影碟租售連鎖店。
但碟店對文藝電影不太感興趣,而是想要更多的類型片。對「精神病院」這樣的小發行公司而言,尋找合適的低成本類型片並不容易。於是,他們開始自己製作電影,向兩大影碟連鎖渠道輸送低成本恐怖片。
到了2004年,恐怖片又不流行了。有一天,Blockbuster突然要讓拉特他們拍一部《世界之戰》,根據著名科幻作家H.G.威爾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當時,史匹柏與派拉蒙也在合作拍這個故事。與投資上億、又有國際超級大導演坐鎮的同題材作品打擂臺,拉特一點信心也沒有。此外,他還擔心會有侵權糾紛,畢竟像派拉蒙這樣的大片廠可不是那麼好惹的。
對於他的顧慮,Blockbuster擔保法律問題由他們擔著;至於銷路,也不用擔心。Blockbuster早前自己做過調查,發現每到所謂「大片」上映時,顧客租賃相似題材電影大幅增多,包括同題材的低成本製作。萊特壯著膽子拍了出來,結果Blockbuster一口氣訂了十萬套DVD,「精神病院」終於賺取了第一桶金。2006年,《紐約郵報》第一次使用了「山寨大片」一詞來統稱The Asylum出品的電影。「其實,是山寨大片選擇了我們,而不是我們選擇了它。」拉特笑道,「不過,看著自己的努力催生了一個亞類型,還挺得意的。」
The Asylum製作的山寨大片,買主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像Blockbuster這樣的影碟零售企業,包括後來做會員制影碟租賃起家的Netflix;另一類是電視臺,特別是各類有線電視臺,如美國的SyFy頻道等。立項的過程也有兩種,一種是買主直接要求拍什麼內容與風格的影片,另一個渠道,是The Asylum也可主動向潛在買主販售自己的創意。無論走哪種立項方式,只要雙方就新項目達成意向,一般都是The Asylum先拿到買方的預付款,再來組建製作團隊並最終將影片完成。
這樣的模式,讓The Asylum基本依賴現金流運作,從而對每年的作品密度及每部作品製作的效率,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拉特回憶,幾年前公司規劃有過一次失誤,造成現金周轉困難,結果花了一年多才扳回來。「幹我們這行險象環生,好比走鋼絲。不過,這也是刺激帶勁的地方。」
常在河邊走,難免不溼鞋。The Asylum的山寨大片拍得多了,也惹過一些紛爭。一般而言,這些糾紛通過談判或者拖延的方式就可以解決。但有時候,某些製片廠還是會訴諸公堂。2012年,The Asylum接連陷入兩場官司:當年5月,環球影業起訴The Asylum出品的《美國戰艦》(American Battleship)侵犯了旗下作品《超級戰艦》(Battleship)權益,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庭外和解,The Asylum發行時將片名改為American Warships了事。11月,The Asylum又遭包括華納、新線等公司在內的《霍比特人》製作發行方起訴,指其預備當年12月份計劃直接發行DVD的影片《霍比特時代》是在搭便車。最後,The Asylum將片名改為《帝國衝擊》,並推遲到2013年2月發行。對於這兩場官司,拉特認為在現行法律體系下,大片廠們的擔憂不無道理,但The Asylum也不是完全沒理。「一切都是利益問題,」拉特說道,「也同樣是基於利益,大片廠們一般不想將事情鬧大,他們一般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關鍵是,The Asylum可以用來規避法律糾紛的出路很多也很便宜,對公司利益幾乎絲毫無損。
相對於走灰色路線的「山寨大片」,拉特似乎更願意談The Asylum的其他類型作品。按他的解釋,所謂「山寨大片」,其實只佔The Asylum年度製作的30%左右,其他七成的各類影片,儘管在精良程度上與大片廠作品無法比較,但自有野趣。翻看The Asylum出品的影片,動作、冒險、喜劇、災難、家庭、奇幻、音樂、科幻、西部片等一應俱全,「我們唯一不拍的就是正劇,」拉特進一步說,「也就是所謂『好片』,我們拍的都是有趣的片子。」
近年來,The Asylum的作品在網際網路,特別是社交媒體上日漸受歡迎,對死宅極客們而言,The Asylum的電影是最好的派對電影,一方面有很多院線大片無法表現的露骨鏡頭,如血腥和裸體場景等;另一方面,粗糙的特效、簡陋的場景,以及糟糕的表演,又成為與小夥伴們集體吐槽的最佳對象,實在是樂趣良多。The Asylum2013年7月出品的《鯊魚龍捲風》,在第二次重播時,還打破了SyFy電視臺的點播收視紀錄。
此外,The Asylum的受寵,背後也有影視工業內部變化的因素。如今的好萊塢,影碟租售服務全面勢微,而基於有線光纜或網絡的視頻點播(VOD)卻藉機發展壯大。全美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有線電視臺,它們都在競爭內容資源,每個頻道都會以自己有多少原創內容來作為推銷賣點。為招攬原創,這些渠道商巴不得有更多的The Asylum,在價格方面也會比較慷慨。
「我們只想做好自己的本分,也就是『受僱槍手』的職責」,拉特說,「我們規模很小,不具備時刻跟進市場風向的能力,我們是依賴於客戶對市場做出及時反應的。」
懂得自己的優劣,更善於把握內部和外部的條件,以靈活多變的方式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這便是Asylum成功的法寶。只要它能秉持這一宗旨,「山寨之王」的帽子也許還能保持很久。
幾個合伙人注意到吉爾莫•德•託羅正在拍《環太平洋》,當時,片方已展開覆蓋廣闊的宣傳,讓大眾對機甲對陣巨獸有了心理期待。每年11月初的「美國電影集市」,是獨立製作工作室們尋找買家的天堂。Asylum也不例外,在2012年的美國電影集市上,他們賣出了《環大西洋》的國際國內發行權,現金收入足以支持開拍。要知道,《環大西洋》當時只是寥寥幾句介紹,屬三無產品:無劇本,無編劇,無導演。但單憑「可以搭《環太平洋》便車」這句話,就讓渠道商乖乖掏出了50萬美元。
Asylum作品的製作周期一般為四到六個月。因為Asylum基本上是拿錢幹活的地位,所以,在立項之後,正式開拍前,還會有多輪討論磋商,直到出資方敲定影片大致的內容和風格。這個過程,短則一天,長則一兩個月。
之後,是劇本寫作階段。Asylum一般會將與客戶商定好的內容與風格描述,交給一個編劇團隊,這其中可能有Asylum僱用的編劇,也有臨時請的。每個編劇都拿出一個詮釋影片大致內容與風格的方案來,由製片人定奪採用誰的。然後再由那個編劇趕出初稿。劇本也會有修改,但一般不會太大,因為一切都很急,來不及精細化。這個過程的時間是半個月左右。
多半在劇本還沒完全成型的時候,Asylum就會開始物色導演、演員和其他劇組成員。這個過程,也是成本控制、保持利潤率的最關鍵部分。因為選擇不同的創作人員及演員,價格差別極大。據拉特透露,《環大西洋》50萬美元製作費中,約15萬花在劇組成員人工上。
如此捉襟見肘的預算,自然請不動名導和明星。一般而言,Asylum會選名不見經傳的三線演員作為主角,至於配角,則多用新人,甚至是社區表演協會的「票友」們。《環大西洋》的配角,多半就是來自當地社區的「表演愛好者」。
因為在Asylum的製作規模裡,《環大西洋》還算中等,所以它還請得起一些過氣明星,比如曾在《與狼共舞》中扮演印第安人「踢鳥」的格雷漢•格瑞恩。有些演員則因生活中資金短缺,而願意通過參演Asylum製作拿些「快錢」。比如曾出演知名電視劇集《海灘救護隊》的大衛•裘凱奇,到《環大西洋》已經是第五次參與Asylum製作了,這次主要是為了湊家裡裝修的錢。
至於最重要的導演,反倒相對容易選擇。拉特說,他們在十幾年的磨鍊中,已經培養起一批值得信賴的導演,有新片會選擇和之前表現穩定的夥伴合作。像《環大西洋》的導演傑瑞德•寇翰(Jared Cohan),之前就與Asylum合作過另外兩部影片。但如有必要,Asylum也不惜僱用新人。「在好萊塢,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萊特說,「每一天都有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影人過來碰運氣,簡直一抓一大把。」
其他劇組成員,也是同樣原理。Asylulm的單個劇組,一般規模為30人左右,多位隨時應召的自由職業者。比如《環大西洋》的攝影指導亞歷山大•耶冷,就為Asylum拍了二十多部影片了。助理導演肯•康森提諾則是第二次參與Asylum製作,但積極性特高,他設計出了片中的射線槍,並自掏600美元將其製作並運送過來。當被問及何必如此「積極」時,他說:「我就是尋思著那看起來會超酷!」
實際拍攝不會超過一個月,一般在9到15天,Asylum自己概念中的中等及大製作會拍攝15到20天。由於日程很緊,場景(包括室內搭景與外景地)選擇經常是因陋就簡,能省則省。比如《環大西洋》原本是想在弗羅裡達Pensacola的海軍航空基地拍攝的,但海軍高級官員看了劇本之後很不滿意,認為片中將海軍士兵描繪得太懶散了。最後,劇組只得臨時轉戰當地一個私人直升機機場。整個拍攝過程中,由於天氣及場景變化,劇本也被改了近十遍。
相對於《環太平洋》那幾百人的特效隊伍,Asylum整個公司的特效部門,只有兩間辦公室,共15名全職特效工作人員;由於不同作品製作周期疊加,這些成員一般要同時給約六部影片做特效,最後做出的效果可想而知。「只能說我們對每部作品都盡力了,我們能保證那是那麼點錢能做出的最好效果。」拉特似乎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