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躍兵 通訊員 唐俊 潘芳 秦初開
7月初,晨曦中的雙牌縣城,宛若一幅靈動的大寫意畫卷:瀟水繞城而過,波光瀲豔,群燕齊飛。縣城背倚的西山,層巒疊翠,生機勃發。漫山杉樹間,由檫樹組成的「綠化祖國」4個大字,愈發鬱鬱蔥蔥。
正在林間撫育檫樹的林業工人向記者介紹,每到秋天,檫樹葉會變紅,「綠化祖國」4個大字就如同燃燒的火焰,格外醒目。
這4個檫樹大字,每個字佔地100畝,是雙牌縣老一代黨員幹部帶領群眾綠化西山留下的獨特歷史印記,是上世紀70年代雙牌幹部群眾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為後人「樹」起的一座豐碑。
銀鋤揮舞,山歌如潮,幹勁沖天——黨員幹部帶頭向宜林荒山宣戰
相比湖南其他縣,雙牌縣是個年輕的山區縣。1964年,從零陵縣(現零陵區)、道縣、寧遠縣劃出部分山地,設立瀟水林區管理局。1969年12月,林區管理局改設縣,雙牌縣正式成立。
雙牌縣因林而設,荒山綠化任重道遠。
據史料記載,1965年,雙牌境內無立木林地(宜林荒山)面積31706.6公頃,佔宜林地面積17.07%。1969年建縣時,縣內無立木林地面積34439.2公頃,佔宜林地面積18.60%,比1965年增加了2732.6公頃。到1976年,縣城旁邊面積近萬畝的西山還是光禿禿一片,群眾議論紛紛。
時任雙牌縣委副書記、今年93歲的退休幹部吳克均,向記者講述了那段難忘的歷史。
以前,有關部門也在西山造過林,但方法粗放,挖一個淺坑,種一棵樹苗,質量得不到保證,加上疏於管理等原因,造林不見林。
「群眾有意見,說明我們工作有疏漏。」時任雙牌縣委書記唐治邦、縣長王建文多次召集縣委、縣政府班子成員商議,逐漸統一思想:雙牌的根本出路在造林,可為什麼造林綠化進展不大、成效不明顯?一個重要原因是黨員幹部沒有帶頭示範。縣委必須首先帶頭,先把群眾反映強烈的西山綠化起來。當時還提出一個新理念:既綠化西山,又打造一處縣城景觀。
怎樣提高造林質量,實現造林見林?1964年湖南林學院畢業後來到雙牌工作、今年81歲的吳東元作為林業技術員,參與了造林前期規劃。他介紹,經過商討,大家決定借鑑歐洲平面方格造林模式,即在山上開挖寬60釐米、深60釐米以上,縱橫相連的溝壕,大面積種植杉木,打造「萬畝一個樣,標準一樣高」園林式林地。並在山腰規劃一條10公裡長的山間公路,用於以後發展旅遊觀光。
然而,這樣造林成本大大提高。雙牌建縣不久,山多田少底子薄,「吃飯靠統銷,用錢靠貸款」,怎麼辦?
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更多經濟來源,他們就實行「自採、自育、自造」,即自力更生採種、育苗、造林,誓讓西山儘快綠起來!
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縣委縣政府一聲號令,全縣各級各部門以及農村的黨員幹部率先行動,報名參加西山造林。廣大群眾也紛紛參戰。1976年8月初,全縣8696名勞動力匯聚西山,開溝撩壕,戰天鬥地。
那是一個富有激情的年代。時隔幾十年,吳克均仍清楚記得當時的場景。上山當天,縣委書記唐治邦、縣長王建文沒有做長篇動員報告,他們一身短裝,肩扛鋤頭,走在造林隊伍最前列。縣級領導全部下到各造林隊擔任負責人。縣領導身先士卒,就是無聲的動員!
每天勞動結束後,唐治邦、王建文晚上還與大家住在山上的工棚裡,借著昏暗的煤油燈批閱文件,召集會議,安排布置工作。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激發人人貢獻力量!」吳克均激動地說,那時西山上銀鋤揮舞,山歌如潮,人人幹勁沖天,比、學、趕、幫、超熱潮湧動。大家開展勞動競賽,每天趕早抓晚,不計報酬。太陽剛露頭,人人爭先上早工,天黑才肯收工,兩天的活巴不得一天幹完。還相互檢查開溝質量,不能有半點馬虎。
山上土壤貧瘠,而當時肥料又緊缺。林業技術員開展攻關,綜合各地造林經驗,自創「老土翻過來,表土入溝壕」模式,把較肥沃的表層土作為肥料填入溝中,為樹苗提供養分。
山間公路建設同時推進。不久,一處石頭叢生的山體攔住了人們修路的腳步。唐治邦聞訊趕到現場,與大家商量對策。關鍵時刻,黨員、團員主動請纓,成立突擊隊。炸藥不夠,大家省著用,先用炸藥進行小型爆破,再人工開挖,成功開挖出一條3米寬的道路。大家還掘開碎石,挖出一條條植樹溝。
第二年初,造林開溝任務順利完成。萬畝西山上溝壑整齊,構成一張巨大的「網」,讓人們看到了綠色的希望。
幹群過年不回家,冒雨留在山上造林——「西山精神」感天動地
1977年初,雨季提前到來,毛毛細雨滋潤著西山,正是造林好時節。但這時,農曆新年也即將到,過年在老百姓心中分量很重,怎麼辦?
唐治邦、王建文等率先表態:不完成造林任務不下山!縣領導帶頭,各級黨員幹部紛紛請纓,不回家過年,搶抓時間造林。廣大群眾也都自發留在西山。何家洞、塘底等鄉鎮的青年男女推遲婚期;江村、瀧泊等鄉鎮的老人上山慰問兒女,陪他們過年;麻江、茶林、上梧江等地的鄉村媳婦,給丈夫捎來口信:你們好好幹,家裡一切安好……
苗木和造林質量,是成林的關鍵。各造林隊嚴格按照「一尺高、筷子粗、菊花頭、紫紅色、鬚根多」的要求選擇杉樹苗。植樹以方格網為基準,做到「水平成帶、垂直成行」。
人心齊、泰山移,雨天裡西山一天一個樣。人們披著蓑衣,小雨抓緊幹,中雨不撤退。在寒冷的春雨裡,種下一株株綠油油的杉樹苗,綠色逐漸漫山坡。
這時,有人提出:何不在山上用樹苗「種」幾個大字,以記住這段歷史?提議得到眾人響應。經過討論,縣委決定在西山中部杉木中,用檫樹栽種出「綠化祖國」4個大字。吳克均對記者說,這是要體現雙牌是林業縣的特點,更是要全縣上下牢記,建設美好雙牌不能等、靠、要,必須自力更生幹出來。
規劃「綠化祖國」4個大字的任務,落在縣林業局技術員朱嶽雲、周禹卿等人身上,他們先實地測量、繪圖,再把4個字描入圖中,用坐標確定好一筆一畫的位置。然後拿著圖紙上山,用經緯儀、平板儀找到對應地點,種下檫樹。
經幾個月努力,萬畝西山披上了綠裝,縣裡設置園林工區進行管護。40多年過去,西山漸成景觀。山間觀光公路經不斷建設、完善,實現了當初縣委提出的「山南到山北,公路穿山腰」目標。
1991年,「綠化祖國」4個檫木大字以「世界活立木字之最」,被列入吉尼斯紀錄。
2014年起,雙牌又以西山萬畝林地為核心,打造永山公園。
近年來,雙牌還以西山萬畝林地為「陣地」,加快科技興林。在西山園林工區成立雙牌縣林業職業中專,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合辦林業大專班,補齊當地林業人才缺乏短板。
西山由荒山變美景,是雙牌人團結實幹、攻堅克難的結果,形成了為雙牌人樂道的「綠化西山」精神。2006年,雙牌在縣城東北的山上,用紅楓樹栽種出「綠色雙牌」4個活立木大字,面積739畝,與西山「綠化祖國」交相輝映。
傳承「綠化西山」精神,創新推動林業轉型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40多年稍縱即逝,但「綠化西山」精神在雙牌傳承下來。
7月2日,雙牌打鼓坪林場36歲的職工何修建在林間巡護。他一家三代都是護林員,爺爺何昌新、父親何金甫都是打鼓坪林場職工。何昌新、何金甫父子當年一起上西山造林,兩人你追我趕傳為佳話。後來,何金甫通過自學考試,成為當時林場唯一的造林更新高級技師。
耳濡目染下,何修建主動成為「林三代」。他說,他把護林營林當作一輩子的事業。
林子造好後,護林很重要。在雙牌,很多人像何修建一家三代一樣,以成為護林員為榮。1963年大學畢業的鄧桃生,從省林業廳調查隊來到雙牌,一直工作到退休。30多年堅守林業生產一線的唐良國、蔣建軍、何德祥、王彰軍等,都把青春獻給了雙牌林業。
全縣上下辛勤付出,帶來林業快速發展。據統計,到去年底,雙牌森林覆蓋率、溼地保護率分別達76.71%、94.36%,森林蓄積量662.4萬立方米,相繼獲評全國造林綠化模範縣、國家林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縣、國家木材戰略儲備項目試點縣、全國南方重點林區縣、全省林業十強縣。
在雙牌,林業發展成就矚目,但當地百姓並不富裕,2014年還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有貧困村6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6784戶26923人。
多年來,雙牌百姓「靠山吃山」,多以賣木材為生,收入有限,還會破壞環境。
如何實現林業發展與百姓富裕同步並進,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新時代的雙牌人決心傳承「西山」精神,克服困難,大力實施林業管理改革,推動林業轉型發展。
把生態資源轉化成旅遊產業,發展鄉村遊是其思路之一。
7月4日,雙牌縣茶林鎮桐子坳村,向日葵爭先綻放。一旁農家樂的主人劉淑英忙著接待遊客,她年接待遊客1000桌以上,純收入達10萬餘元,早已脫貧摘帽。
幾年前,劉淑英和當地多數村民一樣,是靠砍樹賣木材買糧食、換油鹽,生活貧困。劉淑英一家的變化,得益於當地林業轉型發展。
近幾年,為了讓桐子坳村脫貧致富,縣裡大力發展鄉村遊,動員村民以銀杏樹等入股,組建村旅遊公司,建設四季花海等景觀,將村裡打造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入選「中國最美銀杏村落」「全國生態文化村」。
如今, 雙牌已擁有2個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4個五星級鄉村旅遊服務區(點),其他鄉村遊景點18個,旅遊從業人員近5000人。
發展林下種養,是轉型發展又一思路。
雙牌發展規模以上中藥材種植、深加工企業7家,帶動各鄉鎮成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70多個,共種植中藥材10萬畝,年創產值10多億元,帶動2萬多山區群眾增收。
雙牌還成立12個森林土雞養殖合作社,上接公司、下連農戶,「統一防疫、統一供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質量標準、統一保底價收購」,森林土雞養殖業迅速發展。
新思路帶來新發展。2017年底,雙牌整縣脫貧摘帽,6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該縣還被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十佳縣、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工作十快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