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地球上太陽東升西落的一天就是地球自轉了一周。其實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並不均勻,又因黃道和天赤道不在同一平面內,所以一年中真太陽日的長短是不一樣的,用它來計時並不方便。在天文學中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就假想有一天體在天球赤道上以勻速由西向東運行;此速度等於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平均速度。這個假想的天體,稱為「平太陽」。在一年內真太陽日的平均值我們叫平太陽日。在1960 年以前,世界度量衡標準會議(CIPM)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 1秒 =1/86400 平均太陽日。然而地球自轉並不穩定,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地球的自轉速度其實是在不斷地減慢,在過去的50年裡,一個平太陽日的時間慢於24小時(即長於86400秒)。然而在2020年,這一長期存在的自轉變慢趨勢被逆轉了,現在一天的時長經常會短於86400秒。在2020年7月19日這一天,地球的時長比24小時整縮短了1.4602毫秒,這是有記錄以來地球經歷的最短的一天。科學家發現地球自轉存在不均勻性,主要歸納有三種變化:長期減慢,不規則變化和季節性周期變化。由於地球受月亮和太陽引力潮汐作用的影響,自轉速率呈現長期變慢趨勢。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日長是大約24小時。通過對珊瑚化石生長線的研究表明,在遠古的地質年代,地球自轉速率較快。3.7億年前的泥盆紀,一年約有400天;5.4億年前的寒武紀,一年約有420天。日長由寒武紀的不足21小時,逐漸變長到現在的24小時。這個長期趨勢還在持續,「日長」大約每百年會增加1.6毫秒左右。地球自轉速率除了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不規則變化,也稱為地球自轉速率的偶然性起伏。這種不規則變化似乎沒有一定的規律,有時變快,有時變慢。在幾十年或更長的時間跨度上,不規則變化和長期減慢變化的大小是同樣的量級;在幾年到十年期間的變化幅度,可能會達到長期變化的10幾倍;在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期間的變化幅度,可能會達到長期變化的100倍。對產生地球自轉不規則變化的機制,目前並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定論。目前的一些力的變化,如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地面上的大氣、洋流等,都不足以引起地球自轉的不規則變化。現在天縱君(SKYLABS)可以看到的一種解釋是,比較激烈的變化是由於太陽風力矩或與地磁場耦合等因素引起的,事實上我們地球的磁場方向也是在改變中的,這又與地核內部液體金屬流動有所關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致電021-51089899或發信給service@skylabs.cn。
掃一掃,微信關注新驀爾天縱檢測(SKYLABS)!
或者添加微信號:skylabs_021510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