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姜菁玲 林北辰1
5G和AI已經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被認為是產業變革的信息技術基礎,兩者的融合被認為有巨大的想像空間。根據賽迪智庫測算,5G帶動的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超過7.5萬億,其中人工智慧領域超過6200億。
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高通公司安蒙(Cristiano R. Amon)說,「這是振奮人心的時刻,我們正在邁入一個由AI和5G驅動的智能雲連接的新時代。萬物都將被連接到雲端,以可靠的方式實現互聯。」
「憑藉優異的連接能力將與雲、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數字基礎設施深度融合,進一步激發數據價值,加速中國社會數字經濟的發展進程。我們認為,連接的密度乘以計算的精度正相關國家數字經濟的強度,這也是5G和AI被定為為新一代基礎設施的重要原因。」華為公共開發部總裁魯鴻駒稱。
AI讓5G更加智能
「AI已成為5G乃至6G的核心技術之一,正全面賦能信息通信網絡建設和運營。」中國移動副總經理高同慶表示。
從3GPP R10開始,運用AI幫助網絡自動完成繁瑣的配置、優化、監測以及修復就開始被頻繁討論。通過自配置、自愈以及自優化,可以為運營商節省出大量的人力成本。
在7月3日剛剛確認凍結的5GR16標準中,網絡自動化正式被提上日程,3GPP定義了5G網絡自動化的通用價格,並新增加了網絡數據分析功能。
「從網絡架構上來說5G網絡已經具備了多種來源的數據收集、分析和決策的功能。」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張勇稱。
張勇稱,從應用場景上看,5G網絡不僅需要滿足個人用戶的服務需求,還要支持各行各業數位化轉型的需要,在IT、CT、OT逐步融合的背景下,多種業務模式在5G網絡中並存,應用環境複雜多變,傳統靜態配置人工維護,服務能力單一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5G的需求,在網絡的自動化、智能化工作中間需要更深入完成對應用的感知才能夠設計、規劃、調整、優化網絡。
在網絡層面,採用超密集組網,採用CO、DO分離的無線介入網,傳統的網絡設計和規劃方法在面對網絡被管設備可以說捉襟見肘,需要智能化的網絡規劃和優化方法。使用了SDN和NFV的架構,網絡具備了切片的能力,支持不同設計目標的網絡協議,使得網絡具備高度靈活性的同時也更加複雜。在對於諸如網絡資源的分配和傳輸路徑、優化這種算法設計方面考慮的因素更多,也需要更加智能化的手段。
在終端層面,5G網絡不僅僅是手機接入,可能面臨的是海量的異構的物聯網的終端。在MMTC業務上每平方公裡有百萬終端接入,對於如此海量的終端管理沒有智能化的手段是不可想像的,相比4GLTE網絡,5G網絡從應用網絡到終端都面臨著更加複雜的挑戰。
通過引入AI,5G網絡層、應用層的建設可以更加智能做出決策,AI可以幫助應對各種類型的5G設備和用戶快速生成的海量數據,並且提供必要的分析。這一點也是物聯網數據在商業裡的價值體現,隨著各種智能設備的增加,5G網絡支持下數據傳播量的累積,運用AI技術,可以適時地挖掘更多的洞察,改善客戶體驗,幫助5G更加智能。
具體應用方面,華為公共開發部總裁魯鴻駒披露,通過全棧引入AI,華為打造了一張更加節能的綠色通信網絡。在節能領域,引入AI對歷史話務數據進行訓練,進而制定精細化的節能策略,從而實現了節能範圍更廣、節能時段更長,網絡能效得以最大化。
中國移動總經理董昕稱,中國移動目前出的100個5G行業應用「樣板間」,大都融入了AI技術和應用。例如,將在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項目中使用的AI安防項目,能夠便捷高效地實現場館人流監控及電子圍欄。
「總之,通過AI'加持',5G應用有力推動了行業數位化轉型,讓我們看到了廣闊的應用前景。」董昕稱。
5G釋放AI潛能
我國5G基站建設進度正在快速推進中。根據工信部最新的數據,我國5G基站數量正在以每周1萬多個的速度在增長,目前已開通5G基站25萬個,5G套餐用戶突破7300萬,中國信通院在國內部分重點城市5G測試結果顯示,當前我國5G用戶平均下行速率超過了500M。
中國移動副總經理高同慶認為,「5G網絡的規模覆蓋為AI提供了無所不在的承載空間,解決了AI技術落地缺乏載體和通道的巨大痛點,極大地促進了AI產業的發展和繁榮。」
從數據層上來說,5G網絡具有大帶寬、大連接、低時延、廣覆蓋等特性,實現了全新的通信網絡能力。隨著5G商用的不斷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快速發展,4K/8K超高清視頻、AR/VR等應用將逐步實現、產業端的物聯網逐步成熟,利用5G生產和傳輸數據的效率大大提高。
IMT-2020《5G願景與需求白皮書》預測,到2030年,全球行動網路設備接入總量超千億。5G萬物互聯將帶來數據體量、種類、形式的爆發式增長,能夠為AI訓練建模採集海量優質數據。
從算力上說,利用5G的核心特徵邊緣計算,可以推動算力從集中向終端分布式部署。人工智慧在算法優化階段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算力,Google的明星機器人AlphaGo在擊敗李世石之前,DeepMind團隊使用了48顆TPU對AlphaGo進行了數個月的3000多萬盤對弈訓練。顯然移動時代,大量的數據在本地存儲的模式不在適合。在5G網絡的支持下,分布式部署可以為人工智慧的訓練提供更多的算力。
例如在XR領域,可以將畫面渲染等任務按需分配到雲端和終端上,並通過5G網絡進行數據的快速、實時傳輸,既能給用戶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又能把XR終端做得更加輕薄,進一步改善用戶體驗。
從應用場景上來說,中國移動副總經理高同慶指出,「5G和AI的典型應用場景有超過80%重疊,兩者深度融合」。5G的三大類業務:增強型移動寬帶、超高可靠與低延遲通信、大規模機器類通信,可以為AI技術落地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如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
總體來說,5G與AI深度融合對產業創新會產生乘數效應,引起鏈式變革,進一步加速萬物智能、萬物互聯,對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產生深遠影響。中國移動總經理董昕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分享了中國移動認為的影響範圍:
在數位化生活方面,「高速連接+感官智能」將催生人機互動新應用,視覺、聽覺、觸覺智能會在個人穿戴、家居設備中快速滲透,展現豐富多彩的智慧生活。在數位化生產方面,「可靠連接+專用智能」將催生智能製造新業態。憑藉高可靠、低時延特徵,5G將整合工業生產各領域離散網絡,推動AI深度融入製造業全流程、全環節,大幅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在數位化治理方面,「廣域連接+通用智能」將催生智慧治理新模式。5G的超大規模連接特性,將促進教育、醫療、交通等各領域線上互通,加速數據要素的充分流通和高效運用,支撐AI深度學習,推動社會治理向協同化、精準化、高效化方向轉變。比如,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基於通信、交通、醫療等數據,AI成了人員行動軌跡溯源、健康狀態分析的「神兵利器」。5G+AI需要產業協同發展
AI+5G的協同目前面臨著數據隱私、人工智慧信任、可靠性、數據泛化難等問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尤琰則認為,國內目前5G仍處於建設期,無論是5G還是AI的發展,都離不開產業的緊密合作。
騰訊生態合作部副總經理王蘭告訴界面新聞記者,5G是一塊大蛋糕,從應用到場景,到硬體、軟體,以及整個通訊網絡,不是任何一家可以完全吃下來的,需要在產業鏈當中整合各個板塊,自身不擅長的東西,可以交由自己信任的合作夥伴共同完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朱秀梅副司長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提到,「跨界與融合」是新基建的特點之一,需要政、產、學、研、用多方共同發力。希望電信運營商、設備製造商、人工智慧技術企業以及研究機構攜手合作,一方面加快推動5G網絡建設和人工智慧的部署應用,另一方面加快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
運營商方面,中國移動目前已開展三種方式的合作:一是通過開放合作,與標杆企業做5G應用的聯合創新;與華為、商湯等企業開展合作,加大產業合作。二是技術攻關,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關鍵項目的協同攻關。三是產業協同,參與全球性的標準制定,培養人工智慧人才。
通訊設備商方面,華為倡議產業各方積極參與,在三個方面加強協同:一是2020年TMF、3GPP和ETI分別立項了自動駕駛網絡的商業架構、技術架構、F級自動駕駛等項目,加速形成了自動駕駛網絡商業需求和技術能力的共識,指引產業各方產品的開發、商業應用和合作的策略,驅動產業做大空間價值共享;二是,持續深化自動駕駛網絡評估體系建設,以牽引網絡自動化智能化的升級和代際演進。三是,網絡+AI的突破高度依賴於網絡數據,依賴於業務領域知識,依賴於算法的突破,需要產業各方共同探索更高效的合作模式。
網際網路公司方面,騰訊從場景出發,希望邀請具有前瞻性核心技術的生態夥伴加入,與其共享技術、場景等資源,共同定義5G未來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