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一人之下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音樂,就是動畫的靈魂
在很多中國的年輕人看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在他們的心目中,似乎早已被貼上了「土」的標籤。尤其是像民歌這樣十分「接地氣」的藝術形式,一直都與酷炫、潮流這些詞沾不上邊,不受人待見。
倘若我們在知乎搜索「民歌」這個關鍵詞,就能看到諸如「民歌旋律挺優美的,但卻為什麼不受人待見呢?」、「你認為民歌土嗎?」、「去KTV唱民歌感覺很丟人怎麼辦?」等討論,也出現了不少因為喜歡民歌而被周邊同齡人側目的年輕人。
然而在10月27日全網開播,每周五準時更新的半年番國產動畫《一人之下》第二季,卻將一首民歌融入了動畫主題曲《無涯》中。「聽到山歌就舒服了」、「上癮」、「好聽好聽」、「動畫OP界的一股泥石流」……在這些由年輕觀眾留下的彈幕中,民歌元素的採用卻成為了這部動畫的加分點,甚至有觀眾在微博、貼吧裡表示,這才是中國動畫應有的模樣。
將傳統民歌改編成動畫音樂
「正月裡採花無喲花採,二月間採花花喲正開,二月間採花花喲正開。三月裡桃花紅喲似海,四月間葡萄架喲上開,四月間葡萄架喲上開。」
這段《一人之下》第二季OP《無涯》中出現的歌詞,實際上是來源於四川南坪的小調《採花》。所謂小調,即是普通民眾在休息娛樂、節日慶典等場合演唱,表現日常生活、男女感情、婚姻家庭等內容的一種民歌體裁。這首來源於民間,採用了「時序體」的詠花之作《採花》,在中國民眾中的傳唱度極高,曾被中國多位知名歌唱表演藝術家演唱過。
雖然《採花》的歌詞、旋律非常好聽,但倘若直接將其作為一部玄幻動畫的主題曲,卻也會難免顯得十分突兀。於是在主題曲的創作過程中,《一人之下》第二季製作團隊就將《採花》重新編曲,融入了包括電音在內的大量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並將民歌部分與歌曲的原創部分進行了無縫連接處理,最終完成了《無涯》這首即「傳統」又「流行」的動畫歌曲。
實際上,將中國傳統民歌元素融入動畫音樂的創作,《一人之下》並不是第一次。
早在2016年7月正式上線的《一人之下》第一季中,製作團隊就曾在其中文版的主題曲《異人》裡,加入了「東邊的太陽那個亮喲,西邊下的那個雨,不知道妹妹那個心上人喲,哪時候歸來喲」這段山歌調子。此外在《一人之下》第一季的「回憶篇」中,重慶渝東南民歌《黃楊扁擔》也曾先後多次在動畫中出現,並成為了動畫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
之所以《一人之下》製作團隊如此鍾情于于川渝地區民間的民歌,其實是因為這部動畫作品的女主角馮寶寶在設定上就是一位來自四川山區,外表三無、邋遢的炁功高手。再加上《一人之下》整部作品都是建立在中國道家文化基礎之上,原作者米二對陰陽之理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於是這部動畫作品在音樂方面採用大量中國傳統音樂元素,也就不足為奇了。
年輕人心中最「酷」的元素
在海外很多動畫、遊戲以及影視作品中,其實也存在著大量像《一人之下》這樣,在主題音樂中融入本土傳統文化的做法。
首先我們說日本。憑藉異常發達的文化內容製作能力,日本二次元作品中出現的音樂風格流派其實非常多。但是倘若我們說起帶有日本傳統色彩二次元音樂的時候,「和風」卻是一個難以避開的詞彙。從人氣動畫《銀魂》的ED《桜音》,到《東方project》衍生出來的各種同人音樂,再到音樂團體GARNiDELiA演唱的歌曲《極樂淨土》,這些音樂作品中都帶有大量日本本土的民族文化元素。
正是拜這些優秀的作品所賜,無論是日本傳統樂器「三味線」,還是像「歌舞伎」、「巫女」等日本獨有的文化形式,均在世界範圍內的年輕人中成為了一種流行,甚至被很多人視為一種非常「酷」的文化元素。
而在歐美地區,由於絕大多數歐美國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沒有出現斷檔,所以他們的傳統與流行文化之間並不存在特別明顯的界限。年輕人也更願意將很多歐美動畫、影視作品中出現的「過時」元素,稱之為「致敬」或者「復古」。
比如1940年在美國首播的動畫《貓和老鼠》,就採用了大量古典管弦樂為其動畫配樂,尤其是曾獲得1946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貓的協奏曲》,其中出現的音樂正是李斯特於1874年完成的《匈牙利狂想曲 第2號》。
再比如由施瓦星格主演的電影《幻影英雄》中出現的《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1786年),《王牌特工》中一幫精英爆頭時採用的音樂《威儀堂堂進行曲》(愛德華·埃爾加,1901-1903年),《銀河護衛隊》中的勁歌金曲《Come and Get Your Love》(Redbone,1974年),均是通過文化產品在年輕人中延續文化的典範。
相比起來,由於在過去很長時間裡海外文化在中國一直處於強勢地位,這直接導致了中國的民族音樂、甚至傳統文化陷入了一種與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尷尬地位。近些年來以周杰倫為代表的「中國風」音樂,或者是在網絡上出現的「古風音樂」風潮,都證明了在年輕人市場,傳統文化其實能夠擁有一席之地的。
不過,想要通過文化產品將傳統民族音樂變成一種讓年輕人認為很「酷」的東西,卻也需要面臨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一人之下》第一季剛剛上線之時,這充滿了山歌元素的OP就曾震撼到了許多年輕的觀眾。隨著動畫故事的不斷推進,馮寶寶、張楚嵐等動畫角色形象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才逐漸喜歡上了《一人之下》中出現的,包括民歌在內的傳統元素。甚至在網易雲音樂《黃楊扁擔》的評論區內,還出現了許多因為動畫的播出而前來「打卡」的年輕觀眾。
從《一人之下》的實際表現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心目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變得越來越高。我們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原本看起來特別「土」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未來將會成為本土文化產品的重要元素,這對於中國的動畫乃至整個文創產業來說,無疑是內容生產方面的重大利好。
用ACG內容作為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載體
ACG內容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載體。無論是本土文化還是舶來文化,這些形形色色的內容都能通過ACG的形式傳達給我們的年輕受眾。
按照目前官方透露出來的信息,《一人之下》第二季將會為五位人氣角色量身打造角色歌曲。在11月3日播出的最新一集動畫中,首支以人氣女主角馮寶寶慰原型的角色歌《么妹兒馮寶寶》,目前已經以ED的形式與動畫觀眾們見面。
其實在很多年輕觀眾看來,他們之所以會如此喜歡《一人之下》,最為關鍵的就是在這部作品中,他們可以了解到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除了故事中出現的道家金光咒、東北出馬仙等內容都是真實存在的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人之下》抓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髓,將一種悲憫情懷貫穿作品的始終。
而這種做法,最終也獲得了不少漫畫、動畫觀眾的認可,甚至不乏許多道教界人士的推薦。在《一人之下》第二季開播前,這部動畫就獲得了四川青城山、北京火神廟等道教大師的點讚支持,甚至還有道長現場催更,這在中國動畫行業中實屬罕見。
在動畫正式上線12個小時內,《一人之下》第二季的全網點擊量就突破了1億次的大關,第2集今日一上線,即火速突破2億播放量。雖然《一人之下》的實際表現非常令人滿意,但對於中國的動畫行業來說,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接下來在內容製作方的耐心經營下,還能否向市場推出更多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內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動整個行業的未來發展。
正如騰訊動漫動畫監製@ASKASK 在微博中所說:「在嘗試打開新市場的過程中,大家都難免會犯錯,會走彎路。我們也做過不少錯誤的嘗試,吃過不少苦頭。但不能說因為在這裡摔倒過,所以我們以後就再也不能走這條路了。不走路當然永遠不會摔倒,但也就永遠看不到遠處的風景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