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倚天既出,誰與爭鋒。
河南大學是銜著金鑰匙出生的。
河南大學原址--河南貢院,全國會試基地,考室10009間,不要小看這些斷垣殘壁,中國最後一次全國會試就是在這裡舉行,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在此蓋棺定論。
辭舊迎新,清政府關上了科舉的大門,河南大學則破殼而出,羽化成蝶。
1912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立,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與北方的清華大學和南方的上海交大共同擔負起公派留學生的重任,一出生就躋身三甲之列(存疑,待考)。
袁世凱,河南項城人,1911年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1913年被選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1915年稱帝,1916年病逝。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河南大學曇花一現,瞬間墜落。
1927年,馮玉祥佔據中原,在此基礎上成立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又稱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河南大學再次崛起。
插曲,民國五大名校最後的結局:
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文人是不能用強的,否則就成了焚書坑儒,遺臭萬年,最好的辦法就是拆
隨後河南大學被拆分,土木工程系併入天津北洋大學,就是現在的天津大學(985,211,全國重點大學),畜牧系與西北農專、西北聯大農學院組建國立西北農學院,即現在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985,211,全國重點大學)。
抗日戰爭爆發,河南大學流離失所,先後輾轉於信陽、南陽、洛陽、西安、寶雞等地,在洛陽潭頭遭日本官兵屠殺,國破家何在,何況是手無縛雞之力的高校。流浪期間級別由國立降為省立,河南大學第二次沉淪。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河南大學沒有放棄,在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下,再次起航,於1942年,省立河南大學重新升級為國立河南大學,並在1944年教育部高校評估中,作為國民政府時期為數不多的綜合性高校,河南大學獲得全國國立大學第三名(存疑,待考)。
鳳凰涅槃,重新躋身三甲之列!
解放戰爭爆發,國共兩黨飲馬黃河,開封之戰一觸即發,河南大學面臨生死考驗,很快被一分為二,大部分遷往蘇州,這為以後的滅頂之災埋下伏筆,留下的部分改名為中原大學。1949年河南大學部分師生和中原大學一起遷往武漢,成為今天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985,211)和華中師範大學(985,211)的基礎。少部分先去了廣州,最後輾轉到達臺灣,現名臺灣靜宜大學。
同年,蘇州的河南大學遷回開封,雖然傷筋動骨,但是元氣尚在,依然是全國知名高校,但是3年後的院系大調整,給了河南大學致命一擊。
1952年開始的院系調整
河南大學農學院獨立為河南農學院(今河南農業大學)
醫學院獨立為河南醫學院(後改為河南醫科大學,2000年併入鄭州大學)
行政學院獨立發展為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2010年併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水利系組建武漢水利學院(今武漢大學)
財經系組建中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植物病蟲害併入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
畜牧獸醫併入江西農學院(今江西農業大學)
土木系和數理係數學專業併入湖南大學
河南大學理科全部搬到新鄉,併入新鄉師範學院(今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大學信陽分院獨立為信陽師範學院
院系調整有進有出,哪有隻出不進的道理,河南大學就是這樣,全國獨一份。
這還不算完,緊接著1953年降級為河南師範學院,1956年再次降級為開封師範學院,連校名都給沒收了,何止五馬分屍,簡直就是斬草除根,
一代名校,煙消雲散。
千錘百鍊出深山,一直到1984年,河南大學獲批恢復校名,重掛牌匾,在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作品中摳出四個字「河南大學」,熠熠生輝,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苦難的歲月終於翻了篇。
河南大學孕育了眾多985和211,可是在985的評選中,河南大學名落孫山,在211的評選中,河南大學失之交臂,原因無他,實力使然。
就像一名武林高手,挑其筋,斷其骨,再讓他參加華山論劍,實在強人所難,縱有九陰神功護體,能爬上華山苟延殘喘就是奇蹟,更別說切磋武藝了。
2017年河南大學終於入選雙一流高校,多少有教育部照顧的成分,但是足以告慰河南大學的先輩們--河大又回來了。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百折不撓,砥礪前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河南大學終有一天會展翅高飛,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讓我們祝福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