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播完的劇版《七月與安生》中,沈月飾演安生。沈月從小就是乖乖女,上學時晚上6點之前必須回家。最初進入娛樂圈,沈月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用為找工作發愁了。2017年,沈月因主演偶像劇《小美好》被大家熟知,伴隨名氣而來的還有一些爭議和批評,「我只拍了幾部戲,我覺得我之後還有很多上升的空間,我會更加努力。」而面對網友對她身高和身材的詬病,沈月很大方地作了回應:「身高、身材比例這些可能沒辦法改變了,我也在健身、減肥,讓自己變得更好。」
解析角色 七月與安生是女孩成長中的兩面性
「安生看起來大大咧咧,但父母的缺位讓她充滿孤獨感。七月對安生來說就意味著家和溫暖,所以她對七月可以毫無保留地付出。」這是沈月對所飾演的安生的解讀。
電影版《七月與安生》在票房和獎項上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原版的小說也是大IP,面對不可避免的比較,沈月覺得劇版有獨到的特色,「劇版對安生的家庭、成長,還有工作都做了延展說明,讓大家更能理解和接受,為什麼安生是這樣的性格。」
沈月覺得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性格的養成影響非常大,「我的家庭,就對我性格影響挺大的,我爸媽都是普通老百姓,家庭也比較溫馨,我從小過著安穩的生活,人就比較知足,比較陽光。」
當記者問到沈月覺得自己更像安生還是七月,她先是說了一句:安生。然後又想了想,「我覺得七月和安生是女孩子成長中的兩面性,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女孩子。」
被問到如果自己和閨蜜在愛情或職場上成了競爭關係,她會怎麼做,她說:「如果遇到兩個人同時競爭一個男生,我會選擇退出。職場上面的話,我覺得我不會跟她競爭,我做好自己的部分就可以了,沒必要爭來爭去。」
家教嚴格,自稱異性絕緣體
安生是一個很有異性緣的角色,但沈月說自己生活中一直沒什麼感情線,也從沒叛逆過。「父母管教很嚴格。比如周末我出去玩,一定要回家吃晚飯。如果晚上出門,8點半一定要回家。」沈月認為自己從小就很乖,最叛逆的可能就是有時候上課容易思想開小差。平日都是好好讀書、好好考試。沈月就讀的學校有走讀生,還有寄宿生,沈月雖然是走讀生,但「跟著寄宿生的課時表,早上幾點起床,然後在家門口運動一下,晚上也是跟他們一起上晚自習,我們家就貼了一張寄宿生的時間表。」
雖然沈月自稱異型絕緣體,但是小女生對戀愛的嚮往還是有的。上學時,沈月也喜歡看偶像劇,「會看《王子變青蛙》之類的。」入行後,沈月出演了很多偶像劇,她說也算彌補了自己的偶像劇情結。記者問她會不會對男主有一些幻想,她開玩笑地說:「基本上一開機就知道是誰,就破滅了。」
拍戲導演一喊「咔」就緊張
沈月當初在電視臺當實習編導,「我覺得做編導可以見好多明星,不過最重要的是畢業後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後來有經紀公司看中沈月,準備籤她。沈月第一反應是「這樣就不用為找工作發愁了。」沈月說她衡量了一下,覺得自己要是繼續做幕後,可能也無法進入特別好的平臺。「我爸媽當然是希望我能考個公務員或者教師資格證,但是他們最後還是隨我吧,不是那麼支持,但是我堅持了,他們就也沒有反對。」
非科班出身,也沒有學過表演,做慣了好學生乖乖女的沈月,第一次正式演戲非常緊張,「我記得第一次拍戲是一部古裝劇,我換上戲服、戴上頭套,路都不知道該怎麼走了。倒是沒有挨導演罵,但是只要導演一喊『咔』,我就特別緊張,害怕是因為自己拖累劇組進度,讓大家再陪自己演一遍,大家會不會討厭自己,就是這種心理比較嚴重。」後來沈月當了主演,心理壓力就更大了,「現在拍戲基本是一部拍完接下一部,但是開拍前一個星期都要有一個適應期,進入角色、跟燈光、攝影老師培養默契,還有跟其他演員熟悉一下。」
以後會注意表情管理
做演員,除了斷去磨鍊演技,沈月覺得自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重心就是做好心理建設,讓自己的內心慢慢強大。「我記得我第一次去機場,有跟拍我的,突然那麼多鏡頭對著我,嚇得我往我助理身後躲。包括後來得到很多關注,還會上新聞,剛開始很驕傲,發朋友圈炫耀一下,發給我媽看。但是有一段時間輿論壓力越來越大,我就再也不敢給我爸媽發了。」
沈月第一次毫無準備直面爭議是《流星花園》剛開播的時候,當時比較在意網絡上的評論。但現在沈月稍稍學會了有篩選性地去看網友評論了,「不是什麼話都聽,我會篩選一些有用的信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七月與安生》播出後,沈月也同樣面臨了一些批評的聲音,比如有一場哭戲被網友質疑,甚至上了熱搜。「我拍那段戲時非常投入,如果效果沒有達到觀眾預期的話,那可能我真的還是經驗不足,或者表情管理各方面都不能令人滿意,那我接下來會努力改進。」
沈月說自己面對爭議,心情不好的時候,消化負面情緒的方式就是給好朋友打一通電話,或者在家裡哭一場,「哭完了就睡覺,偶爾也會暴飲暴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