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連一句話都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莫泊桑
莫泊桑的《一生》講述了一個平凡的故事,雅娜,一個憧憬未來、天真無邪,尚未見過世間險惡卻耽於幻想的少女,遇人不淑,面對丈夫的背叛,一再地妥協;教子無方,面對兒子的成長,一再地溺愛;逐步沉淪,垂垂老矣。她的一生,始終依附「父母、丈夫、兒子」,活成了無人可嫁的麗松姨媽的樣子,最後也只能依附使女,孤度餘生。
依附的人生,終究是悲劇收場
雅娜說:「哎!我呀,就是沒有運氣,步步都不順。我這一生交了厄運。」
羅莎莉卻說:「只怪您結婚選錯了人。連對方是什麼人都不了解,怎麼就能隨隨便便結婚呢。」
「只用一周的時間,羅莎莉就把莊園的人和事全管起來了。雅娜則事事順從,隨她怎麼安排都行。」
鮮明的對比,當年的小使女,連選擇結婚對象的權利都沒有,如今卻有了自己的產業,她和於連的孩子接手了莊子,回到白楊田莊,已然搖身一變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女主人;而雅娜,這個真正的女主人,始終依賴著父母和姨媽的照顧而無法真正獨立的生活,無法打理自家的產業。雅娜的一生有很多次可以翻身的機會,可是她聽任周圍人的安排,一再地沉淪,最終落得個悲劇的下場。
小時候的雅娜可能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愛情浪漫、兒女繞膝、家庭溫馨、生活幸福、父母安康,雅娜以為這些與身俱來,後來卻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兒,生活未必像我們想像的那般好。而羅莎莉,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深知人性的險惡、世道的黑暗,唯有理性、勇氣,甚至絕情,握住每一次翻盤的機會,在人生的岔道口快、準、狠地做出抉擇,生活也未必像我們想像的那般糟。
依附,會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置於極不穩定的外界,依賴外界的情緒回饋,慢慢地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當失去可以依附的對象時,生活狀態便會失控,悲劇的命運就此註定。天命、厄運,都是自己招來的,而不是與身俱來的。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態度,終將反作用於自己。每個人能決定自己的選擇,也應該做好自己的選擇,我們不受任何人支配。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周國平說:「一個人唯有經歷磨難,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靈魂才會變得豐富,而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張幼儀將自己的一生分為「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後」——去德國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國後,一無所懼。舊時女子三從四德,婚姻中的張幼儀,卑微、怯懦。倘若離婚後的張幼儀將自己的後半生寄托在兒子身上,那她的一生或許也就是雅娜的重演了。幸而,她在人生最低谷時,果敢抉擇,與徐志摩離婚,帶著孩子,破繭成蝶,秘境重生。
失婚和喪子成為張幼儀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人生最晦暗的時光,如一張大網,鋪天蓋地籠罩著她,一切都跌至谷底,羞怯少女轉身成為鏗鏘玫瑰,就算風雨琳琅,她也無所畏懼。她忽然明白,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二十出頭的張幼儀帶著一顆破碎的心輾轉德國,一邊帶孩子,一邊打工求學,學得一口流利的德語,進入了德國裴斯塔洛奇教育學院念書,她嚴肅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國嚴謹的工作作風,找到了自信,尋得了人生支撐點。曾經徐志摩口中的「土包子」嫣然修煉成了女神。
微信讀書評論區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有人說變老是grow old,是生理性向下墜的力量,無人可以對抗。但成長是grow up,是精神向上的力量,這是一種歲月的積澱,使人心靈富足,攢足了坦然面對一切的底氣,才能撐起老去時乾癟的靈魂。」
歲月會被掩蓋,過往亦會消失,回首心中那份執念,依然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