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bì huì)。近義詞有:避忌,隱諱,忌諱。
迴避;避忌。
[陳登科《風雷》:「既然是朋友,說話也就沒有啥的避諱。」]
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稱為「避諱」。
[郭沫若《屈原考》:「始皇名政,別人一定要避諱。」]
修辭學上辭格之一。說話時遇有觸犯忌諱的事物,不直說該事該物,而用旁的話來委婉地表述。
避諱參考例句:
1、我可以堅強去面對,那些曾經我不避諱。
2、他們毫不避諱的高談闊論,簡直目中無人。
3、今天一般人替小孩取名字時,仍有避諱的習慣,如不使用與長輩名字相同的字。
4、班會上小兵帶頭講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一點都不避諱。
5、你剛才讀的是避諱某字之文,一段沒有使用字母表中某個字母的文字。
6、在魯迅著譯中,對託羅茲基則採用了避諱的辦法,因為他後來成了反對蘇聯的反革命分子。
7、作文章不用避諱,在廟裡祭視不用避諱,在君王面前不避自己父祖的名諱。
8、子不語怪力亂神,孔聖人都避諱談論鬼怪,不見得這個世界上就沒有鬼怪。
避諱有關的成語:
1、供認不諱(gòng rèn bù huì):供認:被告對於某一事實或斷言的真實性予以承認;諱:避諱。指對某項指控完全認同
2、入門問諱(rù mén wèn huì):古代去拜訪人,先問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談話時避諱。也泛指問清楚有什麼忌諱。
3、臨文不諱(lín wén bù huì):臨:及;諱:避諱。作文時不須避諱。
4、皮裡陽秋(pí lǐ yáng qiū):皮裡:內在;陽秋:即春秋;因晉簡文帝之母名阿春;晉人避諱;改「春秋」為「陽秋」;春秋:即春秋筆法。對人物、事件的褒貶不在表面而在內裡。
5、清聖濁賢(qīng shèng zhuó xián):漢末饑荒,禁止釀酒,飲酒人避諱言酒,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指酒的別稱
《避諱造句和解釋_避諱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由[小孩子點讀]APP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小學家庭同步輔導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