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民族多偉大,要從他的文字看起,許多國家的文字都已經滅亡,但是我們的漢字卻可以延續千年而不滅。我們每天使用文字,不會覺得文字的偉大,可是若沒有了它,我們的華夏文明何以傳承?我們生活又該怎樣交流?今天,小編就想為大家介紹一件在文字文明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國之重器——石鼓。
石鼓,又稱陳倉石鼓,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為10塊質地為花崗巖的石頭,且高低大小各不相同,每個石鼓約重一噸。石鼓身上記述了秦始皇統一以前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蹟。
時間拉回到戰國,當時執掌西北諸侯國的秦公遊獵陳倉,為了記述這次盛大的出行,刻石鼓十面,每面鼓上以篆書刻四言詩一首。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便由此誕生。當時的秦公並不知道,他的後代會統一六國並以小篆作為全國通用文字,這個華夏的文字由此開始演變。後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揚起的塵土掩蓋了這一切。石鼓第一次被後世人發現,已是到了唐代。
公元627年,唐貞觀年間,石鼓被世人發現,當時的大唐正是盛世,800多年的文字演進,大唐文人當時使用的文字也從小篆到隸書又到楷書。石鼓的發現,對世人來說是極大的驚喜,成了歷代文人墨客、書法家、金石家的追逐對象。韓愈、蘇軾等人皆作過《石鼓歌》。宋徽宗為保存文字還給它注了金身。可惜的是,石鼓命途多舛。
石鼓在唐代揚名之後,即遭遇安史之亂,不知所蹤。到了宋仁宗時期,鳳翔知府司馬池奉皇帝之名找到了9面石鼓,石鼓隨之遷往開封。靖康之亂時,石鼓的命運再次顛沛起來。這10塊命最硬的石頭,逢戰亂,則消匿,遇盛世,則現身。石鼓之所以在歷代文人君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是因為它身上神奇的文字。
石鼓上原有718個文字,是從金文過渡到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文體,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線條花達到完成的程度,形體結構比金文完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學習石鼓文可以上追大篆,小學小篆,百無一失,因而歷代書法家都把石鼓文作為學習篆書的重要範本,稱其為「書家第一法則」。而石鼓上的詩句,看似只記錄了秦國君主徵戰、漁獵的場景,卻能夠證明《詩經》是孔子編訂而成。
可惜的是,石鼓在千年的歷史中輪轉,石鼓文字從原來的700多字,只剩下32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