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資協議籤訂,中歐之間的很多壁壘都將被拆除。
放眼全球,最關鍵的幾個經濟體,就是中國、歐洲、美國。全球的走向,其實就在於中美歐的三國演義。由於中美之間要爭奪老大的寶座,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以競爭為主。歐洲,是中美都在盡全力爭取的對象。某種程度上,「得歐洲者得天下」。
歐洲會是世界的重要一極,但成不了世界老大。最關鍵的是歐盟是很多個國家的聯盟,跟統一的國家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並且,總體上看,歐洲是有點「老化」了,他們的優勢還是在工業領域,在主導未來發展的信息技術、網際網路領域,乏善可陳。在半導體領域,歐洲的存在感也比較弱。
中美之間的經濟聯繫趨弱,中歐之間的經濟聯繫將增強。
面對一個強大的歐洲,中國已經跟幾十年前很不一樣了。雙邊開放市場之後,不再僅僅是歐洲企業來搶奪中國市場。中國企業也將大批量登陸歐洲市場。最主要的領域包括光伏、風電、網際網路、手機、新能源汽車。在遏制全球碳排放、推動新能源方面,歐洲是最堅決的。新能源最關鍵的就是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這兩個領域都是中國的強項。尤其是光伏,中國企業可以說獨步天下。歐洲的光伏、風電產業,已經被中國打趴下了。歐洲要完成其能源變革和碳排放目標,必然需要大量進口中國的光伏、風電設備和零部件。
另一個新能源重要的領域是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未來將是特斯拉、中國軍團(比亞迪、蔚來、威馬、小鵬以及傳統車企)、歐洲軍團(BAA轉型)三強爭霸。在動力電池領域,將是中國寧德時代、韓國LG、日本松下爭霸賽;而在上遊的材料、零部件領域,中國則優勢明顯。未來幾年,寧德時代,帶著一批鋰電池材料和部件企業,大舉進軍歐洲,將是大概率事件。
手機依然會是重要產業鏈,歐洲是中國手機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並且是國際化的高地。只有拿下歐洲,中國手機出海才算成功(拿下美國是沒有希望的)。最看好小米,其次是OPPO、VIVO。比手機出海更重要的,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出海。歐洲目前還是美系網際網路企業的天下,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依然是有機會的。歐洲本土出現網際網路巨頭基本是沒什麼希望的。我一直覺得,抖音國際化最關鍵的就是歐洲,而不是美國。此外,阿里的電商、雲計算、騰訊的遊戲,滴滴的網約車等,都可以大舉進軍歐洲。
雲計算,是中國進軍歐洲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歐洲的雲計算產業還比較弱小,中國雲計算企業從一開始就應該把國際化作為重要戰略,並且最重要的陣地就是歐洲,要敢於與美國的AWS、微軟、谷歌在歐洲打一場激烈的「陣地戰」。
假以時日,如果在光伏、風電、鋰電、手機、雲計算、網際網路這幾個領域,能拿下歐洲(取得超過50%的市場份額),那中國的國際化,就至少成功了40%。光伏、風電、鋰電這幾個領域拿下歐洲問題不大;手機還有待觀察;雲計算、網際網路大概率是拿不下(幹不過美國企業,只能取得不超過30%的市場份額);電動汽車領域估計也拿不下,未來歐洲市場可能是特斯拉、歐洲車企各40%,中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