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一篇關於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深入影評,或許這部客觀上極具「政治意味??」的電影,著實難切入細談感受。就像上一屆的「聚焦」,典型學院派風格,無比克制的表現形式,讓觀眾接近上帝視角去感受一場關於「邪惡權利的揭示」,毫無主觀偏倚,政治立場完美。
但是,「月光男孩」明顯講的只是一個人的成長,又何關「政治」呢?很贊的鏡頭90年代邁阿密的黑人社會、販毒吸毒、同性、一個瘦弱且情緒不穩定情感複雜的孩子,孩子出生於一個問題家庭,父親只是一個嫖客?無從也無需知曉。母親是癮君子,命運中冥冥註定出現一個啟蒙人,卻正是那個販毒給母親的男人。或許從開始有穩定自我意識開始,孩子隱隱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不同不僅因為瘦弱身軀、貧窮家庭、問題母親,可能還有一種讓他與身處的那個「正常」的世界永遠都無法融合。
哪怕僅想有一次輕輕的溫柔觸碰都會遍體鱗傷的同性性取向。在學校,他想接近同學,卻屢遭嘲笑和捉弄,在家裡,毒癮發作暴涙的母親會對他惡言相對,可當「正常」的母親想呵護他時他依然會像只小綿羊依偎在她懷裡,好像忘了曾經的暴涙,是,小孩子似乎都會這樣,因為想得到愛,所以不會怨恨,但是他的特殊性在於,似乎他只想愛這個世界,只想愛這個人,只想要這些,這個世界對他任何抵抗,他除了沉默寡言,就是去順從。
還有的是在理解,電影把他表現出一種永遠都得不到答案的冷眼旁觀式的理解在對待這個世界,充滿懦弱、掙扎、悲哀、一種無盡的哀傷。那個叫Kevin的小同學告訴他,你不想永遠被人叫「little」,你就要fight back,於是他們玩鬧般地打了一架,他心存感激。這時電影直接進入青年時期的他,第一個鏡頭就表明他還是在原狀態,依舊消瘦的身軀、邋遢的形象、自卑痛楚隱忍的神情——loser,果不其然,他成為學校惡霸的箭靶,從電影看來,他之所成為箭靶,不是因為你懦弱好欺凌,而是因為你被欺凌後還是一副自己做錯事的樣子,這讓欺凌者更感到來氣,you are a loser ,you like a gay and never fight back。
是的,他看著人群裡,一對對的情侶,他聽著好友Kevin在吹噓和哪幾個女人做愛然後被老師抓的事跡,他痛苦,痛苦於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whats the fucking wrong with me ?於是電影來到第一段高潮,在被母親搶劫完,在學校又一次被惡霸當街羞辱後,晚上他來到那個死去的啟蒙人當年教他遊泳的海邊,於是Kevin突然出現(可以猜測Kevin一直注意著他並跟蹤他),他們兩個進行了一段王家衛式「那風從你的頭頂緩慢的吹過,那一刻感覺就像是時間靜止了,因為你只想一心一意地感受它,周圍的一切都將變得安靜,你懂嗎?」「你所能聽到的只有自己的心跳聲」「我只是在認真聆聽你說話,努力去感受你想做的事」的相互袒露心靈後,他們親吻了,接著Kevin解開他的皮帶,用手給他帶去一次身與心的顫抖。
電影從一刻開始,事情似乎往好的面發展,他回到家,剛磕完藥癱軟在沙發上的母親又溫柔起來,她把他喊到身邊,告訴他,她是愛他的,他再一次像只小綿羊依偎在母親懷裡,掉下眼淚。在他與Kevin在沙灘後回家分別的一幕裡,電影出現了他第一次笑容,第一次真正發自開心和幸福笑容,(這意味著什麼呢?「月光男孩」之所以在豆瓣評分不高,我想多數原因就是出於它的表達方式,整部電影的對白可以說極少,全由表情和鏡頭去代替情感的伸張,這種無比客觀的視角,「不夠主觀強烈直觀」,定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沉悶和難耐感,所以,意味著什麼呢?幾乎整部電影的關鍵點,都需要依靠觀眾自己去想像和體驗)可是,很快電影進入第二段高潮,在幸福的笑容還持續不到一天他便迎來當頭一棒,這也將成為他人生轉折的致命一擊。
第二天惡霸約上Kevin玩起小時候的遊戲,點名到誰你你就揍他一拳,於是當惡霸點到他時,他面對著使他真正感到一絲幸福感的Kevin一拳揍過來時,他呆滯的神情表明他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外,那種無法說明是出於受辱還是傷心的憤怒感,讓他重新站了起來,Kevin著急無措地吼著,不要再站起來了蠢貨倒下就不用繼續挨打了,又一拳,他還是站起來,又一拳,這時保安從遠處喝止,惡霸們圍上去,輪番踹了幾腳,趁機跑了。醫護室的老師帶著怒氣責備臉青鼻腫,滿臉血跡的他,是的,老師也因這樣的懦弱無能的他感到憤怒,「你應該要起訴他們」「如果你是男人,剛就有另外幾個人跟你一樣躺在地上,而不是你一個」「你什麼都不懂!!!!!」他傷心欲絕。
(整部電影下來壓根沒想明確讓你看懂什麼,為何不反抗呢?怕被欺凌得更重?還是就是不想或害怕去做出任何違背自我的那份單純和柔軟呢?)第二天,鏡頭對著把頭浸泡在冰水裡的他,這將成為他以後生活的一個習慣,然後,電影進入第三段高潮,也算是最後一個高潮,他仿佛一夜之間把自己吞噬,他用一種可怖的眼神盯著鏡子裡的自己,他跨著挑釁的步伐,鏡頭一直尾隨著他,他推開正在上課的教師大門,誰都沒來得及反應,他兩步就跨到自己座位,兩手一抓起自己的木椅子,再上前一步,「啪」的一聲…..一張木椅子碎了一地,一瞬間他被上前的老師和同學強制住,地上躺著的「惡霸」一動也不動。
一次完美的復仇,也宣布他人生軌跡從此改變,他被前來的警察塞進了警車,Kevin追出來,滿臉的恐慌和愧疚,他望著他,滿臉的決絕。(這又意味著什麼?在過去無數次凌辱,他都選擇沉默選擇忍讓,是忍無可忍了嗎?那份善性終於被逼成魔鬼了嗎。這最後一次,是渴望和尋求已久真正的理解和愛,被摧毀後的一次自我毀滅的奮起反擊嗎?是為了摧毀後的憤怒?還是為了保護心裡那份愛?)於是,電影來到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跳躍,進入成年人的他,一口金牙,粗肥的金項鍊,潮流的裝扮,還有一點是,他變成一個滿身肌肉八塊腹肌的硬漢,作為觀眾肯定會啞然於這種極大的形象轉變,第三段的第一鏡頭也是對著把頭浸泡在冰水裡的他,當他抬起頭,沒變的是,他的那股神情,依舊充滿傷感,只是少了痛楚和隱忍,多了一份成年人的堅定。
然而,他卻成為了一個毒販子,走回了他啟蒙人的舊路。電影從這裡到結束的45分鐘裡,開始進入一種無比緩慢(如坐針氈)的節奏,對神情的捕捉進入前所未有(本來就夠多了)的多和關鍵,更少的對白,但是更穩重的鏡頭抓捕,飽滿地表達出他毫無重心和如履薄冰的生活狀態,直至他在一個晚上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出了獄在一家小餐廳當起了主廚的Kelvin,說聽到一首歌時想起了他。
回到那個問題,那份善性終於被逼成魔鬼了嗎?沒有,是沒有的。在接到Kelvin的電話後,他似乎又變回那個沉思著的沉默的男孩,第二天在戒毒所探望母親,並因為「毒品」這話題大吵一架,母親告訴他,不要走我舊路,他深情地為母親擦拭眼淚,第三天他決定去見一見Kevin。電影從他進入餐廳那一刻,實則宣告走向結束,只不過這個結局的收尾讓人出乎意料的緩、長。支支吾吾的應答,不痛不癢的對話,一種讓人怪異的感覺,實在是讓人坐立不安,恨不得跑進去,幫他們把話說清楚,可是,明顯的錯誤是,這正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他一如既往地束手無策接近沉默地跟Kevin寒暄好一陣後,終於說出今晚第一句算是完整有具體意義的話。
「你為什麼打電話給我」整部電影極其克制的節奏,冷靜的鏡頭語言,把本可以讓人充滿另類期待和刺激人情緒的「毒品」「種族」「同性戀」「暴力」等元素,抹平成一種客觀的附屬品,全心全意去表現一個人一種情感,三個演員——小中大——他們的肢體語言、行為方式,尤其關鍵的眼神流露,完整地呈現一種飽滿的故事性,最後時刻,與Kevin重逢後的欲言又止,更是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一種緊繃的蓄勢待發的痛苦的情緒。
長達45分鐘的收尾,在電影的最後,他告訴Kevin,自從那個晚上在那個沙灘後,他從沒碰過任何人,也沒被任何人碰過,「你是唯一碰過我的人」壯碩的身軀,和典型混混的形象,一下子崩塌和瓦解,脫落掉的外表的那種強韌。終於,他回歸了柔軟單純的自我,電影以幼年的他站在淺灘裡最後結束鏡頭,藍色的色調,孤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