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導,10月20日,恆興專家交流會在恆興大廈總部舉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田相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高學、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昌福、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謝珍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房文紅、海南大學教授博導郭志強等學者以及若干動保企業負責人均在會上就水產動保參與了討論。
其中,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昌福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當下國內的微生態製劑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距離日本還要相當長的距離。為此,水產熱點編輯整理了陳老師的講話,與大家分享: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昌福(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高學(右)
日本在1985年之前,食用的河魨需要大量從中國進口,因為當時日本養殖河魨的病害問題(如白口病)還沒有得到解決,本土養殖河魨容易爆發疾病。為此,日本相關研發人員從1981年開始,開始對河魨健苗培育的研究,並開始了全國性河魨健苗培育研究協作項目。這個項目中的內容之一就是實施了所謂的深海水養殖方式的研究與開發,即從330米深海處提取海水,再把河魨的卵放在深海水中培育。
因為來自於深海330米的海水,由於水壓問題使得提取的海水中細菌和病毒均無法生存。因此,這樣的水體中幾乎是無菌的。日本研究者,把河魨受精卵放在無菌的水體中孵化和培育,並且將各種細菌逐一放在水體中,與河魨一起培育後,定時檢查河魨消化腸道裡定值細菌情況,觀察何種細菌是可以在河魨消化道裡面定植的。
通過這樣的笨方法,不僅研究清楚了河魨的健康與微生物的關係,同時也明確了適合河魨苗種發育與生長的微生態環境。為了培育河魨健苗,日本全國動員了15所高校的科研力量,花費近8年的時間,最後完成了這個項目的研究,不僅解決了河魨健苗培育的問題,同時也有開發出了用於河魨腸道微生態和培育苗種水體微生態調節的所謂EM菌。
從這個例子反觀我們的水產養殖中微生態製劑的開發,遠沒有做得如此細緻和嚴謹。在中國,我們常有一句話「養魚先養水」,就目前而言,我們還根本就沒能明白什麼魚該用什麼水來養?我們也沒有認真去重視和解決養殖水體中微生態環境的問題。比如草魚魚苗培育究竟需要什麼水體微生態環境?鰱、鱅魚苗需要什麼樣的水體微生態環境是可以培育出健苗來的?我們整個動保行業包括科研院所也沒有真正觸及。
我們說不清楚魚體究竟需要什麼種類的微生物,哪些種類的微生物是適合在某種魚類消化道內定植的。如果我們不能明白哪些種類的微生物是需要優先定植的,哪些是可以受到環境影響的的話,讓養出真正適合某種魚苗的水質來,也就沒有科學依據,就只能憑經驗地說說「肥、活、嫩、爽」而已。
日本花了8年的時間終於把這件事弄明白,他們終於知道河魨苗在什麼微生態環境下培育才是最健康的狀態,他們真正開發出了屬於河魨專有的EM菌。而我們市場上所謂的EM菌,就是因為缺乏這類研究內容,不過是人們一直在忽悠養殖業者的一個概念。
中國人要把水產用微生態製劑做好,是需要付出較日本人更大的努力的。這是因為我們的池塘養殖方式基本上都是實施混養的,日本則是實施的單一品種養殖方式。比如日本人在養殖鰻鱺中使用的微生態製劑,分別開發出了用於仔鰻、稚鰻和成鰻的系列微生態製劑。而在我們的混養池塘中,不僅在一個池塘中往往放養多個不同品種,而且還飼養有不同規格的水生動物。在這樣的養殖環境下,要開發出適合每一個養殖品種和水體的微生態製劑,無疑是具有更大難度的。
有些外國人在評說我們的水產養殖方式時,沒有尊重動物福利。客觀地講他們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我們在水產養殖中大多追求高密度養殖,魚類的生存空間受到限制;將大小規格的魚養在一起,小規格魚體必然受到大規格魚體的威脅,導致小規格魚體的腎上腺素增加,對於小規格魚體的健康的確也是一種威脅,它們時刻生活在受到威脅的環境中,也就沒有什麼動物福利可言了。
我們甚至還在池塘中混養一些兇猛性的肉食魚類如鱖和鱤魚等,導致其他溫和型魚類時刻處於被捕食的狀態之下,其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這可能也是我國的動物福利法遲遲難以出臺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開發產品要按照水產動物的實際需求,不能急功近利。比如微生態製劑必須要根據動物的特點開發出真正有用的類型,而不是使用任何一種不相干的微生物,就可以用於水產養殖中環境和水生動物中的。
專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