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近眼顯示中的光波導| AI 研習社 158期大講堂總結

2020-11-27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研習社按:光波導顯示技術是增強現實(AR)領域最具挑戰性、最複雜的難題之一,因其輕薄和外界光線的高穿透特性而被認為是消費級AR眼鏡的必選光學方案,又因其價格高和技術門檻高讓人望而卻步。目前諸如微軟 HoloLens 和 Magic Leap One 等多家明星 AR 產品均採用光波導顯示技術。在本次公開課中,講者將深度解讀光波導的工作原理及不同光波導方案的優缺點分析,同時分享 Rokid R-Lab 團隊在 AR 眼鏡領域的技術探索與應用。


 回放地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675?=from%20leiphone0726


分享嘉賓:李琨,Rokid R-Lab 光學研究科學家,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學成像系統、光電子器件、半導體雷射器和納米技術等。

 

分享主題:AR近眼顯示中的光波導

 

分享提綱:

 

雷鋒網AI研習社將其分享內容整理如下:

大家晚上好,我是來自Rokid的Linda,很高興AI研習社今天給我這個機會,能夠和大家一起探討在AR眼鏡的光學系統中最近比較熱的一個詞——光波導。簡單介紹一下Rokid,是致力於AI人機互動的創業公司,代表產品有大家熟悉的智能語音產品若琪,以及AR眼鏡Rokid Glass 和 Rokid Vision。

 

今天要講到的光波導是衍射型的光波導,被用在Rokid Vision之中,如果大家有機會在展會上遇到,可以體驗一下。


今天我們來講光波導,它是AR近眼顯示系統的一個核心器件,那麼是什麼組成了AR近眼顯示系統呢?因為AR和VR是比較相近的,都是屬於近眼顯示系統如何在離眼睛很近的位置顯示圖像,通常情況下都是由一系列光學成像的稜鏡等一些器件將微型顯示屏上的像素投到很遠的地方並形成一個虛擬的圖像,然後再投到人的眼睛裡,人眼看上去就像是真實的物體一樣。與VR系統不同的是,AR顯示系統需要透視,在看到虛像的同時要看到外界真實的世界,就多了一個光學組合器,將虛像和外界的光和在一起之後投在眼睛裡。目前市面上的AR眼鏡基本都是各種不同的微型顯示屏和不同形式的光學組合器。在光學組合器裡,有帶optical power的和不帶optical power的,今天所說的光波導就不屬於成像系統的一部分,是獨立存在的,只負責把像傳遞到人們眼前,不對像做任何改變。

  

市面上主要的光學方案可以簡單分一下類,基本上是各種微型顯示屏和各種光學組合器的這樣一個組合,如圖所示:

  

今天講的光波導是目前綜合看來AR眼鏡走上消費市場最好的一個選擇,也是應運而生的一個光學元件,它的發明一開始不是為了AR眼鏡,但是後面卻歪打正著,特別適合AR眼鏡。

 

今天主要介紹一下光波導是怎樣一個工作原理,與其他的AR眼鏡光學方案相比有什麼優點和不足。光波導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幾何光波導和衍射光波導。

  

先來看一下光波導到底是什麼,它其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最早是說如何將光在一個介質裡面百分之百地保留住而沒有漏光,我們比較熟悉的光通信傳導的光纖、海底的光纜等都是用這個原理,傳輸的介質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圖中的折射率n,n1要大於n2,第二個條件就是光進入波導的時候入射角需要大於臨界角,臨界角就是通過n1和n2之間的關係計算出來的。如果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光在達到表面穿梭時都會將近百分百地反射回來。在AR眼鏡中的光波導基本上說的是玻璃的基底,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一般都是用小於1毫米的基底。光波導其實就是一個玻璃基底,可以使一定條件打進去的光產生全反射,就能實現我們想要的將光從光機搬運到人眼睛前面的任務。

  

在光波導產生之後,到底為AR眼鏡、AR頭盔做出什麼樣的貢獻?有什麼好處?主要它是實現了把眼睛周圍很龐大的光機搬到旁邊去,比如在側面、額頭等,可以不擋住視線,通過光波導這樣一個傳輸的媒介,再把光帶到眼睛前面來。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增大動眼眶(戴上眼鏡之後,眼睛在系統中心點周圍移動多大的x和y的範圍仍然能夠清晰地看到圖像)的範圍。因為光波導是動用了擴瞳技術,所以可以增大動眼眶的範圍,在做產品時更加容易適應所有的人群。第三個優點就是更加有利於外觀的改善。第四個優點就是提供了「真」三維圖像的可能性。當然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光學效率相對較低,幾何光波導來說製造工藝流程比較繁冗複雜,對於衍射波導來說會有一些色散導致的彩虹現象以及色彩不均勻,而且設計門檻要高一些。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光波導的分類,第一類就是幾何光波導,是純幾何光學的形式,光的入波導和出波導都是通過一些鏡面或者稜鏡實現的。第二類就是衍射光波導,衍射光波導又分為表面浮雕光柵和全息體光柵,表面浮雕光柵是通過在玻璃的表面刻設一些溝壑來形成不同的n的對比度,全息體光柵就是通過雷射幹涉條紋在物體內部構成的變化來形成折射差。

  

接下來看一下幾何光波導的工作原理以及一維擴瞳的發明,幾何光波導是怎樣工作的呢?首先需要有一個光機,成像之後將像耦合到玻璃鏡片裡面,只要反射的角度達到全反射的條件,就可以進行全反射繼續往下走,會遇到一系列比較特殊的鏡面陣列,如下圖所示:

  

由於幾何光波導是通過一系列鏡面陣列,在生產和設計達到了百分百匹配的前提下,其成像是無色散的。然後一維擴瞳也解決了不同人群瞳距不同的問題,使得產品能夠更加走向消費級。再一個光波導玻璃的厚度也是非常小的,非常輕薄,並且設計也不是很有挑戰。它的不足在於很多我們看到的真實產品中,總有一些比如說黑條紋、鬼影、雜光甚至看到一些畸變的現象,主要還是生產沒有做到設計想要的程度。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一個產品達到足夠的量來證明幾何光波導的量產性,所以在進行方案選擇的時候這是幾何光波導最令人堪憂的地方。

  

下面來看一下衍射光波導,相比幾何光波導有什麼優缺點以及它自己的分類。來看一下衍射光波導的核心,就是一個衍射光柵,衍射光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具有周期結構的光學元件,周期可以表現為下圖中左邊那種形式, 可以是光波導表面做一層凹凸不平的溝壑,也可以是中間這種形式,光波導表面塗一層材料,用材料內部化學物理性質的變化來引起周期,周期主要是指折射率的周期。在表面浮雕光柵裡體現為材料和空氣之間的周期性變化,在全息體光柵中Δn是由於自身材料受幹涉條紋光照程度的不同引起的n的變化情況。最右這個圖上面是衍射光柵,下面是普通的分光稜鏡,分光稜鏡是通過折射來分光的,上面是通過衍射來分光的,不同之處在於除了把顏色分開之後衍射光柵還把光分成了不同的級,在每一個級裡面還分了不同的顏色,所以可以看到多個彩虹,而分光稜鏡只看到了一束彩虹。後面可以看到由於分光的特徵它有一些優點,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限制。

 

我們來看一下一個簡單的結構,就是幾何光波導一維擴瞳這個功能完全用衍射光柵來代替,如下圖所示:

  

在一維光柵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維光柵二維擴瞳這個概念,如下圖。這種方案除了在左右眼睛橫向之間的距離增大以外,動眼眶在縱向也增大了,這樣就可以適用於更多臉型的人群。

  

當然也可以直接用二維光柵來進行二維擴瞳,如圖所示:

  

衍射光波導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實現二維擴瞳並且設計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沒有幾何光波導那麼複雜的工藝。衍射光波導中一個比較大的缺點就是它的色散問題,會導致動眼眶內顏色不均勻。針對這個問題,業內主流的解決辦法就是用多層的光波導,但是也不能完全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彩虹效應,這主要是由於衍射光柵對於不同的入射角度衍射效率不同。綜合這兩個,就是衍射光波導中的色散問題。

  

最後講一下衍射光柵分類,如圖所示:

  

目前表面浮雕光柵(SRG)佔市場上衍射光波導AR眼鏡產品的大多數,得益於傳統光通信行業中設計和製造的技術積累。

 

它的設計門檻比傳統光學要高一些,主要在於衍射光柵由於結構進入微納米量級,需要用到物理光學的仿真工具,然後光進入波導後的光線追蹤(ray tracing)部分又需要和傳統的幾何光學仿真工具結合起來。

 

它的製造過程先是通過傳統半導體的微納米加工工藝(Micro/Nano-fabrication),在矽基底上通過電子束曝光(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和離子刻蝕(Ion Beam Etching)製成光柵的壓印模具(Master Stamp),這個模具可以通過納米壓印技術(Nanoimprint Lithography)壓印出成千上萬個光柵。

 

表面浮雕光柵已經被Microsoft, Vuzix, Magic Leap等產品的問世證明了加工技術的高量產性,只不過精度和速度都可靠的電子束曝光和納米壓印的儀器都價格不菲,並且需要放置在專業的超淨間裡,導致國內有條件建立該產線的廠商屈指可數。

 

在做全息體光柵(VHG)波導方案的廠家比較少,包括十年前就為美國軍工做AR頭盔的Digilens,曾經出過單色AR眼鏡的Sony,還有由於被蘋果收購而變得很神秘的Akonia,還有一些專攻體光柵設計和製造的廠家。

 

由於全息體光柵由於受到可利用材料的限制,能夠實現的Δn有限,導致它目前在FOV、光效率、清晰度等方面都還未達到與表面浮雕光柵同等的水平。但是由於它在設計壁壘、工藝難度和製造成本上都有一定優勢,業內對這個方向的探索從未停歇。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光波導作為AR眼鏡中應運而生的一個光學組合器的選擇,本身不帶任何的optical power,由於它的輕薄能擴瞳使得動眼眶增大這些優點,我們認為它是目前AR眼鏡走向消費市場的選擇。


但是由於光柵設計門檻高和「彩虹效應」的存在,做出理想的AR眼鏡仍然任重道遠,需要業內各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Rokid AR團隊也致力與大家一起探索AR眼鏡這一核心技術的突破與應用,以期為用戶帶來真正輕薄便攜、體驗優秀的AR眼鏡。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以上就是本期嘉賓的全部分享內容。更多公開課視頻請到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研習社社區https://ai.yanxishe.com/觀看。關注微信公眾號:AI 研習社(okweiwu),可獲取最新公開課直播時間預告。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鄒炎炎:語義分析介紹及跨語言信息在語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社...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新加坡科學設計大學在讀博士鄒炎炎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家介紹了 semantic parsing 的概念、背景以及自己在該領域的論文成果,並介紹了關於 output embedding 對於 semantic parsing 的影響。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44?
  • 鄭文琛:基於網絡功能模塊的圖特徵學習 | AI 研習社79期大講堂
    AI研習社按:圖是一種常見的數據結構,可以被用於許多不同的預測任務。公開課回放地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60?總結。微眾 AI 招聘簡介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研習社將其分享內容整理如下:首先,我給大家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圖是一種常見的數據結構,我們會發現存在很多不一樣的圖結構,尤其是這種異質圖的網絡,比較常見的類型包括職場網絡、社交網絡、學術網絡和電商網絡等等
  • 香港中文大學胡梟瑋:用於陰影檢測的 DSC 特徵 | AI研習社64期大講堂
    雷鋒網AI研習社按:陰影檢測向來是計算機視覺中基礎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對於一張輸入圖像,我們通過生成二進位圖像來標記陰影區域,陰影區域的檢測為進一步獲取圖像中的光照情況、物體的形狀與位置,以及攝像機的參數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陰影的存在也為計算機視覺中進一步理解圖像的算法,例如物體的檢測與跟蹤,帶來了障礙。
  • 探究3D傳感和近眼顯示應用的關鍵技術
    為學術界與產業界架設橋梁,是麥姆斯諮詢「見微知著」培訓課程的宗旨之一,為此特開辦《第28期「見微知著」培訓課程:微光學元件核心技術》。   探究3D傳感和近眼顯示應用的關鍵技術,囊括產業熱點!   11月6日上午,由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易飛為大家開啟了微納光學之旅,帶來《微納光學理論基礎》。易飛老師從事人工光學微結構及其相關器件研究多年,與學員無私地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經驗。
  • 復旦大學陳俊坤:自然語言處理中的多任務學習 | AI 研習社職播間第...
    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復旦大學計算機系在讀碩士陳俊坤分享了其所在研究組關於多任務學習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最新工作。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74?
  • 香港中文大學胡梟瑋:用於陰影檢測的 DSC 特徵 | AI研習社64期大...
    AI研習社按:陰影檢測向來是計算機視覺中基礎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對於一張輸入圖像,我們通過生成二進位圖像來標記陰影區域,陰影區域的檢測為進一步獲取圖像中的光照情況、物體的形狀與位置,以及攝像機的參數提供了可能。
  • 陳陟原:數據降維與可視化| AI 研習社第 53 期猿桌會
    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信息技術專業學生陳陟原就分享了數據降維與可視化的相關內容。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26陳陟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信息技術專業學生。現在在北京大學做國際暑期教學助理。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醫學圖像分析中目標檢測任務的普遍性,使得開發目標檢測集成框架顯得必要。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博剖析了目標檢測已有的框架,重點分享如何對目標檢測框架進行改造,以便在醫學圖像分析中產生更好的效果。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59?
  • 大講堂 | 預測時間敏感的機器學習模型建模與優化
    原標題:大講堂 | 預測時間敏感的機器學習模型建模與優化 雷鋒網AI研習社訊:機器學習模型現在已經廣泛應用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比如地震監測,闖入識別,高頻交易;同時也開始廣泛的應用在行動裝置中比如通過邊緣計算。這些真實世界的應用在原有的模型精度基礎之上帶來很多實際約束比如預測要在很短或規定時間內完成。
  • | AI研習社...
    AI研習社按:神經網絡長久以來的「黑盒」屬性,導致人們一直無法理解網絡的內部是如何運作的,針對這個困擾已久的問題,學界主要存在三種研究方向:數據歸因模式、特徵解碼模式以及模型理解模式。在近日的 AI 研習社大講堂上,清華大學的王宇龍就從模型理解的角度入手,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如何通過發現網絡中的關鍵數據通路(critical data routing paths, CDRPs),更好地理解網絡。
  • 大講堂 | 人工智慧所需的數學基礎
    AI研習社按: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深度學習越來越具有可行性。在本次雷鋒網AI研習社公開課中,講者將分享轉行深度學習所需要的數學基礎以及相關熱門的CNN、RNN、GAN的數學思考。分享提綱1、深度學習為什麼熱門2、深度學習所需要的數學基礎及相關思想3、相關深度學習算法數學思考 分享時間9月 21 日(星期五)  20:00直播連結http://www.mooc.ai
  • 如何在集群中高效地部署和使用 AI 晶片? | 分享總結
    AI研習社按: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迅猛的背後不僅得益於龐大的數據量,更需要強大的硬體支持。近期,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研習社線上公開課上,Thinker (AI 晶片) 團隊深度學習平臺負責人周鵬程分享了目前主流的分布式異構計算特性,區別和應用,並且介紹了如何讓當前流行的大數據分析引擎(如:Spark)從 AI 晶片的強大計算能力中獲益。
  • 揭秘光波導核心原理,了解AR眼鏡背後的挑戰(上)
    一、光波導,一個應AR眼鏡需求而生的光學方案增強現實(AR)與虛擬實境(VR)是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科技領域,它們的近眼顯示系統都是將顯示器上的像素, 通過一系列光學成像元件形成遠處的虛像並投射到人眼中。(a) 虛擬實境(VR)近眼顯示系統的示意圖; (b) 增強現實(AR)近眼顯示系統的示意圖。NED:近眼顯示(Near-eye display,簡稱NED)AR設備的光學顯示系統通常由微型顯示屏和光學元件組成。
  • 光波導能拯救AR嗎?—— 對話靈犀微光CEO鄭昱
    以Google Glass為例,其光學顯示系統主要由投影儀和稜鏡組成。投影儀把圖像投射出來,然後稜鏡將圖像直接反射到人眼視網膜中,與現實圖像相疊加。但是,這一套系統,存在一個視場角vs體積的天然矛盾。主要包括:光波導顯示模組AW60實現年10萬片量產、新一代光波導顯示模組AW61、推出樹脂波導AWP30。此外,還介紹了靈犀在研發的AR顯示技術升級方案「光波導+微晶片光場掃描」,以解決視覺輻輳調節衝突(VAC)這一關鍵瓶頸。第一個產品,AW60。
  • 上篇:揭秘光波導核心原理,了解AR眼鏡背後的挑戰
    光波導一個應AR眼鏡需求而生的光學方案增強現實(AR)與虛擬實境(VR)是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科技領域,它們的近眼顯示系統都是將顯示器上的像素, 通過一系列光學成像元件形成遠處的虛像並投射到人眼中。(a) 虛擬實境(VR)近眼顯示系統的示意圖(b) 增強現實(AR)近眼顯示系統的示意圖。NED:近眼顯示(Near-eye display,簡稱NED)AR設備的光學顯示系統通常由微型顯示屏和光學元件組成。
  • 孫啟超:卷積神經網絡在人臉識別技術中的應用 | AI研習社第51期猿...
    隨著 iPhone X 的發布,Face ID 人臉識別技術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拿起手機並看著它的時候就可以實現手機解鎖的功能。而人臉識別中的關鍵技術就是卷積神經網絡。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孫啟超就講述了卷積神經網絡的基本原理以及人臉識別技術是如何運行的。
  • 一文看懂主流AR眼鏡的核心顯示技術——光波導 下
    文 | 李琨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光波導的概念及與其他AR眼鏡光學方案的比較,然後重點分析了幾何光波導 (Geometric Waveguide) 的工作原理。光波導的種類:(a) 幾何式光波導和「半透半反」鏡面陣列的原理示意圖,(b) 衍射式光波導和表面浮雕光柵的原理示意圖,(c) 衍射式光波導和全息體光柵的原理示意圖。
  • Facebook新AR專利提出用於近眼波導顯示器的VBG體布拉格光柵
    對於在日前公布的「Volume Bragg Gratings For Near-Eye Waveguide Display」專利申請,Facebook主要描述了一種用於近眼波導顯示器的體布拉格光柵。專利描述的波導顯示器包括對可見光透明的基板;配置成將顯示光耦合到基板中以使得顯示光通過全內反射而在基板內傳播的耦合器;位於基板之上的第一復用VBG和第二復用VBG。
  • 未來是屬於VR/AR的
    AR關鍵技術 主要有近眼顯示、感知交互、處理計算、網絡傳輸。 VR技術 如近眼顯示、渲染處理等已經有明確發展路線,核心技術的成熟將大幅度提升用戶體驗,而傳感技術和交互式傳感體驗的發展也使得VR應用場景逐漸豐富。
  • 奧提贊光晶顯示科技張夢華(研發總監):全息衍射光波導進展
    增強現實(AR)光學透視式近眼顯示技術作為下一代新型移動顯示技術,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高精尖技術領域,是世界各國科技巨頭、投資機構競相追逐的熱點,應用潛力巨大,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預估在未來五年內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美元。由於全息波導兼具視場角大、顯示效果好、體積小、重量輕、批量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它將成為未來近眼顯示光學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