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這個世界上,貶值最快的商品如果沒有電腦硬體那就很難說得過去了。曾經接近8K的3960X,四年後的今天卻只需1K出頭。那麼我們不禁發出一個疑問,相比五年前,如今的電腦硬體在那些方面進步了呢?同時五年前的硬體為何會貶值得那麼厲害呢?今天我們就從體驗的環節來說說彼此之間的差距。
由於談論的是體驗的環節,所以CPU,顯卡等與性能息息相關的配件在今天就不在討論範圍內。我們主要從三個與人機互動體驗最頻繁的方面談談,分別是鍵鼠,顯示器以及電源。
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我們將在這裡集中解答:
針對3、8、18、22樓以及為了看妹子而進來的網友所留下評論,PConline評測室統一回覆:主要看氣質!!!
怨念太大了!差點噴死小編了!滿足大家要求啦,福利在最後!
1、鍵鼠篇:「手指馬殺雞」
五年來改變最明顯的就是機械鍵盤與薄膜鍵盤的地位反轉
回首2010,鍵盤市場裝機的主流依然是薄膜鍵盤。不過,機械鍵盤已經頭角崢嶸(其實機械鍵盤早就有了,只是沒有像現在如此強調),開始在高端外設市場發光發亮。那個時候,機械鍵盤以及薄膜接盤的定位涇渭分明,數十到幾百塊的薄膜鍵盤依然是裝機的首選,只有捨得花接近一千價位的玩家才會享受到機械鍵盤「先富起來」的手感。
機械鍵盤流行初期,Cherry軸成為了機械鍵盤的象徵
那個時候,機械鍵盤是以Cherry一家獨大,還有一些國產軸在初步發展階段,不過那時候大家的認識就是Cherry等於機械鍵盤。至於其他類型鍵盤方面,筆記本電腦的流行,讓無線以及超薄鍵盤已經十分流行,它們主要採用X型按鍵結構,手感比較遜色。此外,帶觸控功能的鍵盤在那個時候已經出現,只是因為那個時候依然是Windows 7以及XP的世界,所以不太流行。
國產抽成為了現在機械鍵盤流行的生力軍
如今機械鍵盤成為了消費首選
回到2015,機械鍵盤已經入侵到百元價位的鍵盤市場,國產軸已經成為了機械鍵盤流行的生力軍。在廠商的不斷努力之下,國產軸已經被廣大玩家接受,馬殺雞一般的手感成為了學生玩家等群體的最愛。Cherry軸機械鍵盤依然代表著「高富帥」的角色,並且經歷了限制出口的陣痛後,Cherry軸再次成為外設大廠的最愛,並且發展了綠軸,灰軸等新式機械軸。
RGB鍵盤是2015年的新興技術
RGB成為了目前鍵盤領域的增長極。炫酷的顏色搭配,個性的敲擊發光體驗以及光怪陸離的顏色變化與年輕人的性格不謀而合。RGB如今已經延伸到櫻桃軸以及國產軸市場,已經成為了主流選擇。
無線、觸控鍵盤一直不溫不火
此外,觸控鍵盤,無線鍵盤,無線機械鍵盤,電容鍵盤等新興鍵盤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符合了當前人們對無線操作,觸控操作以及隨身便攜玩遊戲的需求。相比之下,傳統的薄膜鍵盤已經進入了衰退期。
滑鼠技術發展那麼多年,核心部分沒有明顯變化
滑鼠方面,2010年的滑鼠市場已經十分成熟。遊戲滑鼠依然主宰高端以及遊戲競技市場,尤其換殼滑鼠以及調節DPI,配重等滑鼠已經在2010年出現。光學滑鼠早已統治滑鼠界,無線滑鼠也十分流行,入門的光學滑鼠依然是大眾首選。
觸控滑鼠伴隨著觸控系統的流行而流行
五年後,這種形勢基本沒有發生變化,甚至普通滑鼠,無線滑鼠以及遊戲滑鼠的價格區間也沒有明顯變化。只是在部分細節變化方面有所變動,比如無線滑鼠領域五號或者七號電池供電的滑鼠已經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雙模鋰電池滑鼠,續航以及使用條件上比以前的更優。順應當前觸控潮流,無按鍵的觸控滑鼠開始被大眾接受。
模塊化滑鼠成了新名詞
遊戲滑鼠上,不同於可更換側殼的產品,模塊化滑鼠成為了高端滑鼠領域的一個發展方向,定製的思路讓你隨心所欲地更換配件,直到實現最適合自己為止,比如經典的Mad Catz R.A.T 9,還有Razer也加入了模塊化的行列。
總的來說,滑鼠早已渡過了比DPI,比刷新率,比人體工學的年代,如今的滑鼠體驗,已經走向了私人定製的體驗。
2、電源篇:出生紙的重要性
五年前250~350W是主流
回首2010年,電源市場的追求就是滿足配置的功率需求和長久的穩定運行。在入門和主流配置裡面,額定功率250~350W的電源是最多用戶選擇的瓦數範圍,也是國內外電源廠商都非常重視的產品段。
那時候認證電源因為價格問題而不流行
中高端市場,國內不少電源品牌不斷推出一些通過80 PLUS認證、每瓦不到1元的高性價比產品,使玩家們不再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國外或者臺系電源,讓國產電源品牌有了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有意思的是,80 PLUS電源在2010年的國內市場表現並不如人意,因為那個時候認證費用太高了,導致在銷售方面得不償失。
主動PFC和被動PFC在那時候依然是平起平坐,當後者沒了價格優勢,那就是前者天下
同時,在那個時候,山寨電源因為大功率電源尚未進入主流而依然濫竽充數,歸根到底就是那時候PC電源在技術性能上透明度更低,同時那時裝機依然是以賣場為主。此外,對於主動PFC以及被動PFC的爭論方面,主要以300W為主接線,小於300W的電源以被動PFC為主。
現在廠商已經主推500W電源
回到2015年,體驗高於性能的思路主宰著電源發展,同時消費者的選擇也更加理性,不再追求純粹的性價比。這樣的趨勢下,直接導致了山寨電源的消失。雖然現在整機的功率比起五年前的配置反而有所降低,但是單位功率的價格依然變得便宜。使得現在400-500W的電源成為了裝機首要考慮的,也許我們覺得有餘才能讓人放心吧。
模塊化設計成了中高端主流
模塊化電源是如今電源領域的主流,因為我們越來越講究機箱內部的布局,尤其水冷,光汙染等裝配,對機箱內部布線要求甚高,此時電源線得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背部走線已經成為主流,模塊化電源成了玩家的首要考慮。
80 Plus認證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隨著成本的降低,競爭依然維持同質化競爭的形勢,有一個說服力的認證是必不可少的。相比五年前可有可無的80 Plus認證,現在80 Plus認證已經是衡量電源等級的唯一標準,同時廠商不再只談80 Plus,更談銅牌,金牌,白金牌這些分級,讓玩家知道,自家的電源在哪個層次。同時認證電源的價格也不斷走低,沒有一個認證的電源如今已經很難生存。
同質化的競爭讓電源廠商想了不少新點子
同樣同質化競爭的壓力,現在電源廠商推出了不少獨家功能的產品。比如為降低噪音的風扇停啟電源,無風扇電源;或者荷載LED燈提示的電源等。總之,所有的變化,都是為了體驗而變化。
3、顯示器篇:更大更寬
2010年顯示器開啟大屏幕趨勢,不過價格還是很貴
回首2010年,液晶顯示器的發展在路上。首先,人們總是在追趕大的道路上,更大的尺寸,意味著更寬廣的視野。那個時候,20英寸顯示器是主流,1080P的24寸到28寸顯示器是千元以及以上價位的主力。32寸的顯示器已經是高富帥的級別了。超薄顯示器也已經實現,不過價位比普通顯示器貴。
LED顯示器頭角崢嶸
同時,LED背光顯示器在那個時候開始成為主流,在2010年年底,LED背光顯示器的生產比例佔全部顯示器的25%。同時廣角顯示器也成為了流行的分支,IPS顯示器開始出現,但是因為價格關係沒有流行;同時也順應3D顯示的新技術,3D顯示器也出現了,不過沒多少市場。
如今,大屏顯示器已經進入百姓家
來到2015年,由於我們桌面大小的關係,顯示器的尺寸沒有多大的變化,不過價格有明顯的下調。24-28寸+1080P顯示器已經成為主流,4K解析度的顯示器也在流行的路上,不過由於和WIndows系統的顯示不和諧,所以價格一降再降也無法吸引消費者。
沒有IPS顯示技術都不好意思見人
顯示技術方面,IPS顯示器已經成為了絕對的主流,憑藉鮮豔的顏色以及廣角的優勢迅速佔領市場,LED顯示已經被淘汰。符合眼球結構的曲面顯示器也開始上市,但是能否取代平面顯示器還要觀望。因為從體驗的角度上看,我們早已習慣平面顯示器的顯示,比如3D顯示器不能流行就是因為我們的眼球不習慣。
144Hz顯示器成為了遊戲顯示器的發展重點
遊戲顯示器成為了顯示器市場的重要增長極,其中一個重要變化就是144Hz刷新率,突破了60Hz多年來的統治。用玩家的話形容,自從使用144Hz後,再也不想用60Hz刷新率的顯示器了。此外,還有1ms超低響應時間以及自適應遊戲畫面的顯示技術,讓玩家在遊戲體驗中先人一步。尤其在現在流行的電子競技硬體遊戲市場,遊戲顯示器成為了廠商銷售的重點。
不僅僅講內功,顏值也是顯示器競爭的方向
2015年的顯示器市場更加注重外貌的設計,超薄顯示器成為了廠商銷售的賣點,纖薄的造型符合了當前IT產品的審美。同時顯示器也不再以單一的染色,土豪金,天空藍等絢麗多彩的顏色成為了裝飾房間的利器。
21:9顯示器
這比例在辦公上大有裨益
16:9顯示一直是主流的顯示比例,但是從2015年開始,21:9開始挑戰16:9的統治地位,憑藉2K顯示的流行21:9在多窗口顯示上有明顯的青睞,開始成為了辦公人士的首選。總體上看,只要Windows系統在PPI上的優化沒有改變,1080P依然是主流消費市場的熱門解析度。
總體上看,顯示器的發展依然是體驗為核心,無論是顯示效果還是顯示器本身的視覺感受,抑或顯示比例的變化,都以我們眼睛的享受為核心。
PConline總結
未來將會是怎樣?
總結五年前後鍵鼠、電源以及顯示器的變化,我們大多都在一個可預見的變化中進行。比如價格更加便宜,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更加注重外貌協會的裝飾等等。不過依然有超乎我們想像的變化,比如炫酷的RGB鍵盤、144Hz顯示器等。無論怎樣,我們使用電腦的體驗感受,比起五年前有著明顯的變化,都是積極的進步。就是這些進步才能帶給我們升級換代的動力
未來我們使用電腦的體驗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尚未知道。但我們知道,不能預測出來的卻能成為流行的才是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