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海迎來了21世紀以來一月的最冷早晨。
當許多人還在被窩裡的時候,有些人已經走上自己的崗位,有些人則已在寒風中工作了一夜。「霸王級」寒潮中,他們堅守戶外,維持交通、撲救火災、搶修故障、清掃道路、檢修設備、外賣送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正是這一張張臉、一雙雙手,為你我負重前行,為城市「添衣加暖」,讓我們記住他們的臉。
95後鐵路信號工:零點到四點巡檢,戴頭燈不戴帽子楊仁國工作照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1月8日零點,上海站的始發到站列車全部停了下來,信號工楊仁國和他的工友們進入軌道區域開始工作,對上海站的信號設備進行養護維修。
半夜的氣溫已低至零下7℃,呼一口氣就是一團白霧。工作不到半小時,楊仁國的耳朵就已凍得通紅,嘴唇蒼白,鼻頭泛紅,他不時用手蹭蹭鼻子。
為什麼不戴帽子和口罩?他說,帽子會影響頭燈,而戴口罩呼氣,眼鏡容易蒙上霧氣,「忍一忍就好了」。
95後楊仁國已經在鐵路上工作3年多,道岔、軌道電路故障處置等技能嫻熟。
每天零點到四點間,他和16位工友在軌道上進行巡檢,主要負責上海站的292臺轉轍機、238架信號機和軌道電路193區段等。工作時間有時根據調車計劃略有調整,但基本上每晚在戶外工作三四個小時。
每晚的工作都是相似的,設備檢查為主,偶爾維修,但楊仁國不敢怠慢。檢查信號機,先清理設備,再對電路電纜等挨個測試,查看電壓電流等各項指標是否異常,定期更換燈泡,每個細節都關乎鐵路運行。
上海站地處全國最繁忙的交通樞紐中心,是京滬線、滬寧城際、滬昆線的始發終到站,每日運行列車200對左右,除了4小時停輪,平均3分鐘一趟車。任何一項設備故障都可能造成列車停運,而緊急搶修至少需要二三十分鐘,這意味著搶修時段的10趟車次及後續車輛都會晚點,因此在夜間進行的檢修養護工作十分關鍵。
楊仁國自拍
不論天氣如何,楊仁國和工友們每晚都會準時出現在鐵路上。根據巡檢記錄,部分關鍵道岔每月扳動次數多達3227次,但對他們而言,這不過是保障鐵路順暢運行的分內事兒。
交警:寫完事故責任認定書,發現手「紅」了同樣為了交通順暢而在寒冬中忙碌的,還有黃浦交警支隊機動大隊警長黃俊。
2020年1月8日,黃俊在道路執勤。本文圖片除署名均為受訪者 供圖
1月7日早上7點還不到,黃俊便已出現在崗位上。時隔一周,寒潮再次襲滬,為路面除冰、清障成為他一天的起點。接下來,他還要面對早高峰指揮交通、道路巡邏、處理違章、應對突發等考驗,直到傍晚下班,除了用餐時間,他的一天基本都在戶外。
對已從警8年的黃俊而言,冬天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時刻。7日13時25分,氣溫零度下,靠近中山南一路附近發生兩車追尾事故,黃俊騎警用摩託前往現場處置。
黃俊在執勤
「一路上,風像刀子一樣,往衣服縫隙裡鑽。」黃俊說,尤其是手部,即使戴著手套,仍能感受到刺骨寒意。
10分鐘車程後,黃俊趕到現場,事故原因不複雜,車主對責任認定表示接受後,黃俊摘掉手套,手寫責任認定書。
又一個10分鐘過去,認定書書寫完畢。此時黃俊才發現,他的手像是失去了知覺,被凍的通紅僵硬,連彎曲都難。看到自己有點紅腫的手,黃俊覺得有點滑稽,也有點辛苦,便拍照記錄了下來。
1月7日,黃俊處理完一次交通事故後,拍下自己被凍僵的手。
這種天氣,如何保暖?黃俊告訴記者,他在騎行服裡套了四件衣服,背上貼了兩個暖寶寶,不夠就在腿上多貼兩個。此外,黃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隊都準備了薑茶,為民警驅寒。
問及是否辛苦,31歲的黃俊表示,從警8年,再多的辛苦也足以化作日常,成為習慣。
消防員:嚴寒救火感受「冰火兩重天」東北方向,崇明區長興島的氣溫則更低。由於位於長江入海口,風大、潮溼,這裡的氣溫較市區平均要低2-4℃。
1月8日早上6點多,崇明氣溫已低至零下7℃。雖然轄區內沒有火情,但消防員彭文彬依舊要例行起床訓練。
一次消防救援結束後的彭文彬。
彭文彬是崇明消防長興特勤站一分隊二班班長,他告訴記者,對於消防戰鬥員來說,極寒天氣帶來更大考驗。
1月1日,上一次「霸王級」寒潮尚未結束。崇明一火鍋店發生火情,彭文彬趕去救援。現場熊熊烈火,不時熱浪撲面,但當打開水槍救火時,氣溫又極速下降。水流四濺,滴在身上,很快蒸發或結冰,體感溫度也隨之下降。
彭文彬
這場火救援下來,花了20分鐘,有時火災嚴重需要好幾小時,其間,水槍則需要一直用手握著。「消防員往往大汗淋漓,但出汗後會更加寒冷,人凍得直打哆嗦,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彭文彬說。
最冷時在下水作業,前不久,長江邊有人溺水,彭文彬穿著水域救援服下水救人。江水冰冷,江面風大、浪大,即使隔著救援服,依舊寒氣逼人。
25歲的彭文彬略顯粗糙的手。
彭文彬告訴記者,下水救人時,手部是外露的,等上岸時,手已經沒了知覺,「全身都在結冰」。但好在救援車上備著不少防寒物品,包括可更換的衣物、熱水等。
今年25歲的彭文彬已經參加消防工作8年,他覺得,相對於辛苦,消防工作最大的挑戰是救援時面臨的危險。
電力搶修人員:寒夜搶修近十小時在這個寒夜,上海用電負荷再創歷史新高。由於居民用戶採暖設備短時集中使用,部分地區用電負荷陡增,全市多處突發停電,保障報修量暴增。
1月8日凌晨2點15分,零下6℃,徐匯區桂林路浦北路一側,十餘位電力搶修工人正收拾工具準備回到搶修駐點。經過近10個小時的搶修,該路口的一處電桿斷杆故障終於修復了,這期間居民用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施宇謙工作中 國網上海市南供電公司 供圖
作為此次搶修的帶隊工程師,38歲的施宇謙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施宇謙是國網上海市南供電公司線路運行專業工程師,從事電力行業已有15年。1月7日17時,他接到報修電話後,便立即與搶修隊友一起趕往現場。零下6℃的低溫,凜冽的寒風,都給現場的安全施工帶來了不少挑戰。
「這天氣,你光站在杆下面就凍得不行,別提爬到十來米高的杆上拿著冰冷的鐵扳手了。」 為了應對嚴寒,施宇謙和他的搶修隊員們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襖和手套,但也降低了身體以及手部的靈活度。
施宇謙 國網上海市南供電公司 供圖
當晚的作業現場,地面監護人增加到了四位,他們通過高亮手電筒為杆上作業人員提供較好視野的同時,也不斷提醒他們身邊的危險點,當注意到工作人員出現反應遲鈍,動作不協調等情況,便立即要求其下杆進行休息。
施宇謙還將搶修人員分為兩組,以半小時為周期進行輪換。作業的人員可以及時回到溫暖的工程車內喝上一口熱茶,進行短暫的休憩後再次上杆。「這樣一來,雖然效率會低一些,但在人身安全面前,一切都是值得的。」施宇謙說。
環衛工人:5點不到上崗,愛心小屋很暖心凌晨4點剛過,48歲的環衛工人張永秀起床了。
張永秀在工作中 上海東虹環境保潔有限公司 供圖
穿著四層衣服,戴好帽子、圍巾和手套,又到班組房去喝了一杯熱熱的紅糖薑茶,拿好道路保潔工具。5點不到,張永秀就已來到她負責的虹口區江灣鎮街道所轄汶水東路廣紀路崗段。此時,天剛蒙蒙亮,正是最冷的時候。
搓搓手,再把手放到嘴邊哈一口熱氣,張永秀拿起掃把就幹起了活兒,很快就出了汗。
「只要不停地掃,就不會覺得冷了,而且還會出汗,反而覺得熱。」張永秀笑著告訴記者,她在上海做道路保潔已近10年,這兩次寒潮都特別冷,班組準備了紅糖薑茶,上崗前就會去喝一杯暖暖身子,而在清掃途中,班組長也經常會挨個送紅糖薑茶。
張永秀 上海東虹環境保潔有限公司 供圖
沿路的一個個「愛心小屋」,也讓張永秀感到很暖心。有時,班組熬的紅糖薑茶會冷掉,張永秀便會選擇領取紅糖薑茶包,自己去衝開水。
「便利店、保安室、市民驛站等,他們都很歡迎我們去倒開水。」張永秀說,在這麼冷的寒潮天,大家都願意讓他們喝上一杯熱茶,讓自己很感動。
外賣小哥:手套口罩暖寶寶,騎車繞開路面低洼有冰處今天早上6點,26歲的外賣員王鎮海也起床了。
王鎮海在送餐路上 受訪者 供圖
由於勤勞肯幹,王鎮海如今已經是美團外賣陸家嘴站點的業務骨幹。穿上保暖制服,戴上發的手套、口罩,又往衣服裡貼了兩個暖寶寶,王鎮海出門。
上了電瓶車,他戴上保暖型頭盔,又檢查了下車把手上的護手罩,這是入冬以來他把自己包得最嚴實的一次,以至於出門時沒有感覺到太冷。
王鎮海自拍 受訪者供圖
但是電瓶車一開動,風迎面往臉上撲,已經「武裝到牙齒」的王鎮海立刻感覺到了的寒潮威力。
「外賣小哥長期在寒風中騎車,都怕冷,先去站點喝口熱乎的。」王鎮海7點去所在的陸家嘴站點報到,儘管住處離站點不遠,但王鎮海的手還是凍僵了,手握站點供應的熱飲,感覺暖和了不少,「心也暖,幹勁更足了。」
8點,上午派單小高峰開始了。王鎮海接到了來自陸家嘴居民小區的兩個訂單,立刻趕往商家取餐。他騎車比往常更小心,看到路面低洼處有冰,都會遠遠繞開,心裡默念著「安全第一」。
由於衣服穿得多,在室內室外頻繁穿梭,王鎮海的行動也顯得有些笨重。截至早上10點,王鎮海已接了11單,「反而比平時少,一般天氣冷點外賣的人多,可能今天特別冷,大家體諒我們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