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預言四場地震,酷愛石頭冷落妻兒,妻子一氣之下說出8個字!
說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李四光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還有一個地方沒有發生,就是在山東哪兒哪兒……」
一時間,還沒地震的地方,人心惶惶。
已在九泉之下的李四光,若是有知覺,估計都要跳出來大喊一句:「老子沒說過這種違反常識的話!」
是的,李四光曾對中國幾個大地震帶的地震危險性進行過預測,但是並沒有預測過「四大地震」。哪怕是以現在的水平,也不可能精確到能預測出哪裡或哪裡會發生地震。
李四光預測地震這個梗,是怎麼流傳出來的呢?那是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臺發生兩次強震,一次6.8級,一次7.2級。
地震發生時,山石崩塌,大地開裂,路斷橋塌,遍地狼藉,受災面積達2.3餘萬平方公裡。共造成8064人喪生。
地震後,次生火災連續發生。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邢臺發生火災422起、燒傷74人,燒毀防震棚470座,傷亡慘狀目不忍睹。
當時中國的總理周sir三赴災區,指示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預報系統。於是,地質學家李四光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花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中。
邢臺地震之後,他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他就與世長辭了。
李四光預言的,只是四大地震帶。它們分別是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以及新疆、甘肅和寧夏。
有點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地震帶的範圍很廣。在地震帶範圍內發生的地震,甚至一百後才發生,你都可以說是李四光預測對了。
如果我現在胡謅一句話,說「四川一百年內一定會發生5.0級以上的地震」,然後這話在60年後果真應驗了,並不說明我真的有這種預測能力。
李四光作為地質學家,他的預測的確是比普通人更為有科學依據、準確性也更高一些,但要達到謠言裡所傳的那樣,就有些違背常識了。
事實上,李四光對科學的貢獻,並不主要是在地震預測領域。他創立了地質力學,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對原子彈、氫彈、石油勘探和開發都有突出的貢獻。
和童第周一樣,他也是一個值得被人們銘記的科學家。
李四光於1889年出生於湖北黃岡,原名李仲揆。
和童第周一樣,李四光的家境並不寬裕,他們一家數口的生活僅靠他父親辦私塾賺點學費來維持。李四光在父親的私塾裡,讀了幾年書,很愛思考,也很愛學習。
李四光的父親是文化人,腦子裡有很多進步思想,跟革命黨人有來往。後來被當局察覺後,他被迫逃離家鄉,去南京躲了一年多。李四光的家庭生活就更加艱難,母親只能經常靠紡線織布賣點錢以貼補家用,李四光就幫著母親提水、放羊、割草等,樣樣能幹。
李四光13歲那年,湖北武昌興建各種學堂。他想去武昌學習,父親很支持他,給他到處籌學費,母親則用嫁衣給他改制了一件棉袍子。就這樣,李四光進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學堂讀書,開始了寄宿生活。
1904年,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公費留學。據說他在填寫出國護照時,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裡。填好後的表格不能改動,李四光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
從此,他改名「李四光」,「李仲揆」這個名字就很少再用了。
李四光的留學公費有限,連去日本的船票都只買了廉價艙的。在日本,他過得很困窘,但每個月還能從牙縫裡省出一點錢寄回家。
在東京,他結識了孫中山和宋教仁,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他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成為了一名進步青年。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學習日語和初等數理化,之後又考入每年只招收10個中國留學生的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0年,21歲的李四光畢業回國,被派到武昌曇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沒過多久,武昌起義爆發,李四光被委託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之後,又改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等職。
如果李四光就此走向兇險的仕途,那我們國家可能就少了一個科學家,可李四光很快發現,革命的發展與他想像的相去甚遠,他這才產生了科學救國的想法。
1913年,李四光又被官派出國,去英國伯明罕大學繼續深造。
北洋政府那時候還是很重視人才的。像李四光去留學,政府給他發放路費時,一發就是發金條,結果李四光去銀行兌換貨幣,還因為穿得破爛而被懷疑是小偷。
李四光去到英國後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一時間,英國生活物資日益短缺,物價開始上漲,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留學生紛紛離開英國。沒學成的李四光不服輸,去當礦工掙取學費,還利用業餘時間學會了拉小提琴。
1918年,李四光用英文寫成了一篇長達387頁的論文(英文、387頁,好牛),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拿到了碩士學位。
那時候,國內急需這種在海外鍍過金的人才。李四光還沒回國呢,北大校長蔡元培就給他發來了聘書,聘請他回國當教授。
這一年,李四光才29歲。
1920年,李四光正式擔任北大地質系教授,主講授巖石學和高等巖石學兩門課程。當了老師的李四光對學生要求嚴格,教學一絲不苟,培養出不少學生。
1921年,李四光32歲了,還沒結婚。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丁緒賢將來自江蘇無錫的才女許淑彬介紹給他認識。
許淑彬出身於大戶人家,父親曾在駐英大使館、教育部任職。許淑彬小時候在英國長大,英語、法語、音樂學得甚好,回國後讀了幾年書,後來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英語教師。
兩人剛建立了戀愛關係,許父就突然因病去世了。
李四光就是一個窮教書的,在經濟條件上與許淑彬不對等。許淑彬的哥哥不同意他們結婚,許淑彬就從對李四光印象不錯的自己媽媽身上下手,要求母親說服哥哥不幹預妹妹的婚事。
1923年,34歲的李四光與25歲的許淑彬在北京吉祥胡同的住所結婚,學界泰鬥蔡元培特地到場為他們證婚。
這對夫妻的相處,非常有意思。李四光是個老學究,一悶頭搞研究就顧不上家人,為此,許淑彬很氣憤。
作為地質學家,李四光特別喜歡搬一些石頭回家搞研究,而且一研究起來,就廢寢忘食,妻子、孩子啥都被忘在了九霄雲外。
有一天,許淑彬實在被冷落得氣不過,就抱著孩子偷偷跑回了娘家。李四光深夜回家,以為老婆孩子都睡著了,結果他一摸被子,發現被子裡只有一塊長石頭。
看得出來,許淑彬的意思很明顯:你跟石頭結婚去吧。
李四光哭笑不得,同時意識到自己沒平衡好事業和家庭,委屈了妻子了。那以後,他漸漸懂得體貼和關心妻子,夫妻關係也慢慢變和諧了。
▲李四光和家人,此照片應該拍攝於李四光女兒李林結婚時
1928,國立武漢大學成立,當時已經在教育部任職的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委員會最終選了武昌城外東湖附近珞珈山一帶為新校舍地址。
在珞珈山新校舍舉行的開學典禮上,武大校長王世傑講:「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國途中曾經設想,要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設一所大學,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
武大能成為中國最漂亮的大學校園,與李四光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據說當時交通不便,李四光經常騎小毛驢帶著乾糧和水,從武昌城中心往外走,四處去考察,最終選擇了那塊依山傍湖的地方。
後來,他還請來美國著名的建築學家開爾斯先生設計武漢大學的校園,並跟校長王世傑一起,多方奔走跟政府要建校經費。
1938年,武漢淪陷。武大被迫南遷,日軍看到武大風景那麼好,就把傷兵醫院搬入了珞珈山下的武漢大學校園內,還在校院的「老齋舍」下種滿櫻花,以安撫傷兵們的思鄉情緒。
日本兵敗滾出中國,但櫻花卻留了下來,所以每年武大櫻花盛開時,都有一些 人自發組織起來,向遊人散發諸如「櫻花雖美,勿忘國恥」的宣傳單張。
武漢淪陷後,李四光率地質研究所南遷桂林,可後來桂林也待不下去了。1944年,李四光從桂林逃到貴陽,後逃去四川,到達重慶。
一路奔波勞累,對於這個55歲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李四光在逃難途中患上了痢疾,許淑彬到達重慶以後也病倒了,夫妻倆互相照顧,度過了亂世中最困難的一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