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生物學家之痛:愛滋、新冠等囊膜病毒,為何長相如此不同?

2020-11-25 騰訊網

使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和子斷層圖像平均法解析的囊膜病毒比較。圖源:李賽團隊

引 言

近期,清華大學李賽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結構,為人們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直觀的認識。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李賽不僅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結構研究,還解讀了新冠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的結構研究。

囊膜病毒指外圍有脂質雙層膜包裹的病毒,我們經常聽到的天花、B肝、C肝、愛滋、狂犬、新冠、寨卡等病毒,均是囊膜病毒。與無囊膜病毒相比,囊膜病毒可謂長相隨機,千毒千面,給試圖看清它們的科學家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撰文丨李 賽

責編丨戴 威

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和各種瘟疫鬥爭的生存史。瘟疫的罪魁禍首裡,既有引發鼠疫、霍亂、結核病、傷寒等瘟疫的細菌,也有引發天花、流感、麻疹、愛滋等大流行病的囊膜病毒(enveloped virus)。生活在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每當我們以為人類已經克服了以上多數病原體的時候,總有新的麻煩出現。

回顧過去短短20年,全球便經歷了新冠、SARS、MERS、非洲豬瘟、伊波拉、寨卡病毒等多種新髮型囊膜病毒所引發的疫情。這些病毒的出現,不僅給全球人類健康帶來巨大危險,給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些經歷,讓我們對大自然始終保持畏懼,也對囊膜病毒本身產生了極大的好奇。

無囊膜病毒與囊膜病毒的區別是什麼?囊膜病毒的組裝有哪些類型?千面的囊膜病毒到底長什麼樣?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C肝病毒的發現者,這次疫情,也將全球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冠狀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上。作為一名病毒學家,筆者和同事在今年解析了屬於囊膜病毒的新冠病毒的結構。藉此機會,筆者嘗試就囊狀病毒的結構與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等問題分享自己的思考。

01、「千毒一面」 與 「千毒千面」

無囊膜病毒

無囊膜病毒(nonenveloped virus)沒有囊膜,直接由蛋白質外殼包裹。這類病毒的範疇比較廣,從動物病毒、噬菌體、到水生病毒等都有。對人類健康及經濟生產威脅較大的有同屬微小病毒科的脊髓灰質炎病毒、腸道病毒及口蹄疫病毒等。

在結構上,大多數無囊膜病毒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呈正二十面體組裝的病毒是它們的代表。這些直徑100 nm左右的超大分子複合物,由於高度的對稱性、結構的全同性及尺寸恰好在電子顯微鏡的透射範圍內等特徵,為結構解析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是冷凍電鏡方法開發歷程中的三大標準生物樣品之一(另兩種:脫鐵蛋白,核糖體)。

因此可以說,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的開發幾乎是伴隨著對無囊膜病毒結構的解析與組裝機制的深度解讀一起成長的。目前使用冷凍電鏡解析常規尺寸的正二十面體病毒方法非常成熟:由於其表面拷貝數非常高的衣殼蛋白以嚴格的對稱性分布,無需大量數據便可通過三維圖像重構獲得近原子解析度。這個經典應用也為探索更複雜的病原體(包括大量非球形或非對稱性的病毒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左)正二十面體組裝的水呼腸病毒,彼此之間幾乎全同 圖源:[4];而(右)以新冠病毒為代表的囊膜病毒,千毒千面,幾乎沒有兩顆一樣的病毒顆粒 圖源:[1]

著名的病毒結構生物學家Stephen Fuller和Timothy Baker比較了早期冷凍電鏡解析的正二十面體型病毒的結構 圖源:[5]

囊膜病毒

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囊膜病毒則多是動物病毒,它們可以說是現代人類面臨的最具威脅的病原體。囊膜病毒的大家庭裡,既有迫害人類多年,惡名昭彰的 「老大哥」 們:比如天花、流感、B肝、C肝、麻疹、愛滋、登革、狂犬病毒等;也有近幾十年才引起關注或被發現的 「小鮮肉」們:比如新冠、拉沙、伊波拉、寨卡、裂谷熱病毒等。這些病毒裡,除了寨卡和登革病毒具有較為嚴格的正二十面體對稱外,其餘的長相均較為隨機。

這種隨機性與囊膜病毒的組裝和生命周期特點息息相關。它們由脂雙層包裹,藉助外鑲的刺突狀糖蛋白與受體結合併進入細胞。接著,利用I、II或III型膜融合蛋白介導膜融合、解胞並釋放核酸,綁架細胞的生命活動實現自我複製,最後組裝成新的病毒並從細胞出芽。可見,囊膜病毒通過蛋白介導膜融合,通過膜融合去組裝並釋放核酸,通過出芽 「擄走」 細胞膜以成為新病毒的囊膜。

除了上述的刺突蛋白及脂雙層外,囊膜病毒一般還有基質蛋白(負責病毒組裝)、核蛋白(負責收納組織核酸),負鏈RNA病毒的結構蛋白裡還有聚合酶。此外,不少囊膜病毒還有通道蛋白,例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

由於脂雙層參與病毒組裝,這類病毒幾乎千毒千面,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病毒。看清囊膜病毒的全病毒分子結構,其蛋白的分布及構象轉變,甚至是宿主體內的病毒半組裝結構,對我們理解囊膜病毒如何攻下細胞這座城堡至關重要。這也會啟發我們找到病毒的弱點,為我們設計中和抗體和疫苗去擊潰這些病毒提供更加巧妙的策略。

然而針對囊膜病毒的結構工作,目前仍主要通過晶體學或單顆粒法解析在體外重組蛋白的結構。而冷凍電鏡在組裝柔性、不對稱、不具全同性的囊膜病毒及其他類似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囊膜病毒的長相隨機,很難通過傳統結構生物學方法解析,因此全病毒結構及其在生命周期中重要狀態的高分辨結構,一直是結構生物學的挑戰。使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方法拍攝樣品的三維圖像,並結合子斷層圖像平均法(STA)對病毒上的蛋白子斷層圖像進行對齊平均運算,再通過投射回三維空間的手段,為解析囊膜病毒全病毒結構及細胞內的病毒結構帶來可能。

02、從囊膜病毒組裝模型看結構研究發展

隨著顯微技術及結構生物學的發展,結構病毒學家們看到的更多更清楚,也引出了越來越多的生物學研究興趣。他們不再滿足於僅僅解析體外表達的病毒蛋白,或正二十面體類全同病毒的衣殼時,而將目光更多的轉向對人類威脅更大、變異更快、非定型不全同的囊膜病毒。

它們看似隨機的組裝有規律嗎?結構蛋白的拷貝數是固定的嗎?蛋白與核酸之間的互相作用是怎樣的?從外表到內部,從局部到全局…… 結構病毒學的研究人員正在接受著越來越多新的挑戰。下面我們圍繞囊膜病毒的九種組裝模型,看看囊膜病毒結構研究的發展。

九種組裝類型的囊膜病毒示意圖 圖源:[6]

具有二十面體對稱衣殼的囊膜病毒顆粒

最早被解析的囊膜病毒是有正二十面體對稱特徵的。這類病毒,例如裂谷熱病毒、登革病毒等,均具有II類膜融合蛋白,這些蛋白結構高度保守並呈多種多聚形式。它們沒有基質蛋白,取而代之利用糖蛋白組裝成衣殼。

1995年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Stephen Fuller 等通過單顆粒平均法(SPA)解析了 Semliki 森林病毒(SFV,披膜病毒科)結構 [7]。該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在齧齒動物中引起致命的腦炎,在人類中通常只有輕度的症狀。它具有二十面體蛋白外殼、脂質雙層膜以及二十面體對稱的核衣殼。在當時有限的解析度下,只能看到病毒的輪廓。

第一類囊膜病毒:由糖蛋白組裝成正二十面體外殼,包括單層殼的RVFV和雙正二十面體殼的SFV 圖源:[8,9]

同樣具有二十面體外殼和脂雙層膜、但沒有二十面體核衣殼的另一類病毒,也在早期就被解析出來。引起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症候群的登革熱病毒(DENV,黃病毒科),於2002年被美國普渡大學 Richard J Kuhn 等人確定了24 解析度的結構 [10],這是解析的第一個黃病毒結構。2013年,直接電子檢測器(DED)的出現以及電子顯微鏡硬體和圖像處理軟體方面的進步,催生了冷凍電鏡的 「解析度革命」,使得近原子解析度成為可能。而在 cryo-EM 的 「解析度革命」之前,UCLA 的周正洪教授團隊就通過CCD相機獲得了3.5 解析度的成熟登革熱病毒結構 [11]。

常在非洲與阿拉伯地區爆發的裂谷熱病毒(RVFV,白蛉熱病毒屬),和DENV具有相似結構,由於其表面糖蛋白的柔韌性,早期基於單顆粒冷凍電鏡重建的三維結構僅限於20 左右的解析度。直到2018年,我與牛津大學 Steinar Halldorsson 等同事通過採取改進樣品製備策略、局部重建等手段獲得了8-13 的RVFV病毒結構,並闡明了其融合機制 [12]。

僅囊膜內具有二十面體蛋白殼層的病毒

除了上述兩種在囊膜外側具有二十面體對稱蛋白外殼的病毒外,還有一類病毒的外囊膜包被著一層或多層二十面體對稱蛋白或核衣殼:包括B型肝炎病毒HBV [13]、皰疹病毒科(如HSV-1 [14]),以及19年饒子和團隊解析的非洲豬瘟病毒ASFV [15]。

第二類囊膜病毒:外囊膜包被著一層或多層正二十面體對稱蛋白衣殼 圖源:[6];Dryden et al., 2006; Wang et al., 2019; Grunewald et al., 2003.

非二十面體對稱囊膜病毒及其糖蛋白

解析度革命之後,以單顆粒方法解析正二十面體對稱蛋白殼的結構已近成為常規。但蛋白外殼具有二十面體對稱性的囊膜病毒畢竟僅是少數,大部分囊膜病毒因為構象差異較大,無法通過單顆粒法獲得完整結構。這給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帶來了挑戰。而高分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cryo-ET),因原始數據帶有精確的Z軸信息,結合使用子斷層圖像平均法(STA),已被證明具備獲得近原子解析度的能力。由於其在囊膜病毒原位結構方面獨特的優勢,被越來越多地用於研究病毒粒子的整體超微結構。

擁有I型膜融合蛋白的病毒是囊膜病毒中被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也對現代人類健康最具威脅。HIV與流感病毒匯聚了病毒研究領域的大多數資源,近20年反覆爆發的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等也在快速吸引科研投入。此類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呈三聚體並隨機分布,膜附近的基質蛋白為病毒提供組裝。

從1981年美國確認了首例愛滋病感染者到2018年,全球已有3200萬人死於愛滋病。人類對於HIV病毒的基礎研究從未止步,針對HIV病毒結構的認識也在越來越精細,但目前針對HIV病毒的有效疫苗仍然缺乏。HIV由外囊膜及其包圍的含病毒基因組的核衣殼組成。2008年劉駿等人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法揭示了HIV的糖蛋白在病毒表面的原位結構及其與抗體的複合物結構 [16], 2013年章佩君團隊揭示了成熟HIV圓錐形衣殼上的衣殼蛋白CA排列成六聚體和五聚體的精細結構 [17]。

在非洲地區頻繁爆發的拉沙病毒(LASV, 沙粒病毒科),屬於生物安全四級(BSL-4)的急性出血熱病毒,致死率可達20%。2016年,我和同事就對滅活的拉沙病毒進行了病毒及其糖蛋白的首次三維重構,揭示了糖蛋白14 解析度的原位結構,並通過構建病毒樣顆粒(VLP)揭示了拉沙病毒糖蛋白在酸性環境下的構象變化過程,與細胞內受體LAMP1的複合物結構,並從結構上解釋了為何糖蛋白只有在低pH下才會與LAMP1結合 [18]。2017年,Scripps 研究所 Erica Sapphire 研究員從非洲疫情爆發區拉沙熱生還者血液中獲得中和性抗體,並解出糖蛋白胞外區三聚體與抗體複合物的晶體結構,驗證了我的研究中早期電鏡結構的真實性 [19]。

第三類囊膜病毒:具有I型膜融合蛋白,糖蛋白隨機分布,有基質蛋白 圖源:[6,18]

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由我們清華大學團隊使用 cryo-ET,將浙江大學李蘭娟團隊提供的滅活病毒解析至最高7.8 解析度,並重構出一顆有代表性的新冠病毒全病毒分子結構 [1]。我們不僅展示了病毒表面刺突蛋白(spike)的結構、分布及其糖基化組分,還挺進 「深核」,解析出病毒腔內的核糖核蛋白(RNP)的結構與排列規律,為其超長基因組在病毒體內的分布提供了高解析度信息,繪製了獨一無二的新冠病毒全身 「通緝照」。

2020年8月至9月間,《細胞》(Cell)、《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分別報導了我們團隊 [1]、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所 Martin Beck 團隊 [2]、以及英國劍橋 MRC-LMB 的 John Briggs 團隊[3] 三篇分別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解析新冠病毒原位結構的研究論文。

冠狀病毒本身非常有特點,擁有多個囊膜病毒之最:已知最大的糖蛋白(三聚體分子量超過600kD),RNA病毒中最長的RNA(30kb)。我們的工作發現,新冠病毒糖蛋白拷貝數稀少(~30個);在囊膜表面擁有極大的自由,可繞莖部旋轉甚至可在囊膜上遊走;非常脆弱,部分亞基甚至整根糖蛋白會發生脫落。通過對來自天然S蛋白的N-聚糖組成進行質譜分析,發現雖然天然聚糖較為複雜,但整體而言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加工狀態高度相似。

冠狀病毒RNA直線長度可達病毒自身直徑的100倍。把這根核酸「長繩」完整有序地纏繞進僅有約80nm直徑的腔體內的重任主要落在核蛋白上。它需要像線軸一樣收納RNA,將其有序纏繞,並組裝成稱為核糖核蛋白複合物(RNP)的高級結構,才能將RNA完整塞進體內。在病毒發生膜融合及去組裝後,它又能有條不紊的與RNA解綁,讓它順利進行複製。這個包裝方法及過程,不僅對於新冠病毒是個未解之謎,甚至在所有正義單鏈RNA病毒中也是幾何謎題。

我們團隊對病毒內近20,000顆RNP進行了挑選和分析,得到了病毒腔內13 解析度的RNP結構密度圖,並開創性地展示了RNP在病毒腔內的組裝機制。成像顯示,該複合物像串珠一樣將RNA組織在一起,並在病毒體內呈現六聚 「鳥巢」 型和正四面體 「金字塔」 型兩種局部排列,有序地收納了RNA這根 「長繩」,還增加了病毒在複雜環境中經受物理挑戰的能力。這可能是世界範圍內首次 「看清」 正義單鏈RNA病毒的內部結構。

新冠病毒從內到外的全病毒結構 圖源:[1]

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可引起人類及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致死率可達50%-90%。2014年爆發的伊波拉疫情,在全球引發約2萬人感染,7千餘人死亡。由於潛伏期短,針對所引發症狀無有效疫苗及藥物,伊波拉病毒被列為BSL-4級病原體。伊波拉病毒的長絲狀形狀來自於它的核蛋白與RNA結合組裝出的鬆散捲曲的核衣殼(nucleocapsid, NC)狀結構;該鬆散結構通過病毒基質蛋白VP40與核蛋白NP的C末端結合而組裝 [20]。

其他類型的囊膜病毒

除了以上歸納的類型,囊膜病毒的組裝還有很多種,例如子彈型的彈狀病毒科(如狂犬病毒),橢球形的痘病毒科(如天花病毒)。

在這裡拓展介紹一下攜帶II類膜融合蛋白的囊膜病毒,其糖蛋白的多聚形式非常多樣化。除上面提到的裂谷熱、登革病毒那樣由糖蛋白的五聚、六聚體組裝為正二十面體外,還有單聚、二聚、三聚、四聚等多種形式,在病毒表面構成局部有序的網格,從而支撐病毒形態。這裡以漢坦病毒的部分相關研究為例。漢坦病毒目前分布於世界各地,由齧齒動物攜帶,一旦感染人類,便會導致嚴重的肺部疾病(NWHs)和腎症候群出血熱(OWHs)。

2016年我與同事通過對圖拉病毒(TULV, 漢坦病毒科)進行了全病毒糖蛋白外殼重構,揭示了Gn-Gc異二聚體組成的四聚體spike是如何以局部有序的網格覆蓋囊膜表面 [21]。2020年,我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 Alexandra Serris 等同事合作,結合X-射線晶體學及cryo-ET解析了該病毒多個蛋白晶體結構及病毒原位結構,開創性地構建了漢坦病毒糖蛋白包括胞外段和跨膜區的近全長結構 [22]。

其他類型囊膜病毒之一:攜帶II類膜融合蛋白的漢坦病毒,糖蛋白以二聚和四聚體的層級多聚方式組裝成網格覆蓋囊膜表面 圖源:[22]

03、推動顯微技術發展,揭示病毒全貌

囊膜病毒在人類發展史上造成過多次大流行災難,是對現代人類健康最具威脅的病原體。沒人知道,還有多少危險的烈性病毒潛伏在自然界,又何時會浮出水面。

研究囊膜病毒的天然結構,而非體外重組病毒蛋白,對於我們真正了解病毒,發現它們的弱點至關重要。而因為脂雙層參與組裝,囊膜病毒柔性極大,形態不定,完整病毒的結構解析為結構生物學帶來巨大的挑戰。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是揭示囊膜病毒全貌圖的最佳方案。

雖然目前解析度還停留在1-2納米左右,但該方法開發突飛猛進,常規獲得近原子解析度僅是時間問題。對囊膜病毒的研究,正從體外結構的傳統方向,大步邁向從細胞中直接觀測病毒生命活動的原位結構方向。冷凍電鏡結構生物學是一門高度交叉學科,匯集了分子生物學、物理學、計算機等等領域的人才和資源。

只有這些方向齊頭並進,才能推動顯微技術達到更高成像效率、更高解析度、更原位天然結構,從而回答更重要的生物問題。另一方面,對於傳染率和致死率如此高的病毒的原位結構研究本身就充滿了很大的挑戰性,需要集成高端生物成像設施的生物安全實驗室。此類實驗室目前在全球仍是屈指可數,在疫情的影響下,這也成為生命科學基礎建設的一個重要趨勢。

細胞中直接觀測病毒生命活動原位結構的裡程碑工作時間軸 圖源:[23]

作者簡介

李賽,清華大學研究員。研究囊膜病毒結構及高分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

參考文獻

1. Yao, H. et al.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9.018 (2020).

2. Turoňová, B. et al. In situ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ARS-CoV-2 spike reveals flexibility mediated by three hinges. Science, eabd5223, doi:10.1126/science.abd5223 (2020).

3. Ke, Z. et al. Structures and distributions of SARS-CoV-2 spike proteins on intact virions. Nature, doi:10.1038/s41586-020-2665-2 (2020).

4. Zhang, X., Jin, L., Fang, Q., Hui, W. H. & Zhou, Z. H. 3.3 A cryo-EM structure of a nonenveloped virus reveals a priming mechanism for cell entry. Cell 141, 472-482, doi:10.1016/j.cell.2010.03.041 (2010).

5. Baker, T. S., Olson, N. H. & Fuller, S. D. Adding the third dimension to virus life cycles: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icosahedral viruses from cryo-electron micrographs.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 MMBR 63, 862-922 (1999).

6. Stass, R., Ng, W. M., Kim, Y. C. & Huiskonen, J. T. in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 Vol. 105 (ed Félix A. Rey) 35-71 (Academic Press, 2019).

7. Fuller, S. D., Berriman, J. A., Butcher, S. J. & Gowen, B. E. Low pH induces swiveling of the glycoprotein heterodimers in the Semliki forest virus spike complex. Cell 81, 715-725, doi:https://doi.org/10.1016/0092-8674(95)90533-2 (1995).

8. Halldorsson, S. et al. Shielding and activation of a viral membrane fusion prote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349, doi:10.1038/s41467-017-02789-2 (2018).

9. Fuller, S. D., Berriman, J. A., Butcher, S. J. & Gowen, B. E. Low pH induces swiveling of the glycoprotein heterodimers in the Semliki Forest virus spike complex. Cell 81, 715-725 (1995).

10. Kuhn, R. J. et al. Structure of Dengue Virus: Implications for Flavivirus Organization, Maturation, and Fusion. Cell 108, 717-725, doi:https://doi.org/10.1016/S0092-8674(02)00660-8 (2002).

11. Zhang, X. et al.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mature dengue virus at 3.5- resolution.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0, 105-110, doi:10.1038/nsmb.2463 (2013).

12. Halldorsson, S. et al. Shielding and activation of a viral membrane fusion prote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349, doi:10.1038/s41467-017-02789-2 (2018).

13. Dryden, K. A. et al. Native Hepatitis B Virions and Capsids Visualized by Electron Cryomicroscopy. Molecular Cell 22, 843-850, doi: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06.04.025 (2006).

14. Grünewald, K.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from Cryo-Electron Tomography. Science 302, 1396, doi:10.1126/science.1090284 (2003).

15. Wang, N. et al. Architectur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nd implications for viral assembly. Science 366, 640, doi:10.1126/science.aaz1439 (2019).

16. Liu, J., Bartesaghi, A., Borgnia, M. J., Sapiro, G. & Subramaniam, S.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native HIV-1 gp120 trimers. Nature 455, 109-113, doi:10.1038/nature07159 (2008).

17. Zhao, G. et al. Mature HIV-1 capsid structure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ll-atom molecular dynamics. Nature 497, 643-646, doi:10.1038/nature12162 (2013).

18. Li, S. et al. Acidic pH-Induced Conformations and LAMP1 Binding of the Lassa Virus Glycoprotein Spike. PLoS Pathog 12, e1005418, doi:10.1371/journal.ppat.1005418 (2016).

19. Hastie, K. M.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antibody-mediated neutralization of Lassa virus. Science 356, 923-928, doi:10.1126/science.aam7260 (2017).

20. Wan, W. et al.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the Ebola virus nucleocapsid. Nature 551, 394-397, doi:10.1038/nature24490 (2017).

21. Li, S. et al. A Molecular-Level Account of the Antigenic Hantaviral Surface. Cell Reports 15, 959-967,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6.03.082 (2016).

22. Serris, A. et al. The Hantavirus Surface Glycoprotein Lattice and Its Fusion Control Mechanism.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8.023 (2020).

23. Quemin, E. R. J. et al. Cellular Electron Cryo-Tomography to Study Virus-Host Interactions. Annu Rev Virol 7, 239-262, doi:10.1146/annurev-virology-021920-115935 (2020).

相關焦點

  • 結構生物學家之痛:愛滋、新冠等囊膜病毒「罪犯」,為何長相如此不同?
    圖源:李賽團隊 引 言 近期,清華大學李賽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結構,為人們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直觀的認識。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李賽不僅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結構研究,還解讀了新冠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的結構研究。
  • 讓結構生物學家頭痛的病毒們:千毒千面,它們為啥長得這麼不一樣
    圖源:李賽團隊 引 言 近期,清華大學李賽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結構,為人們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直觀的認識。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李賽不僅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結構研究,還解讀了新冠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的結構研究。
  • 透視新冠病毒「真身」
    2020年,攪亂全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著怎樣神秘而又強大的結構?這一課題,令國內外的結構生物學家著迷。自年初以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80後」研究員李賽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8歲的年輕隊伍,持續奔跑100天,在新冠病毒結構解析之路上迎來重大突破。
  • 率先向全世界公布新冠病毒真實完整結構!這個年輕團隊只用了百餘天
    她事後回憶,當時的心情喜憂參半:憂的是,病毒濃度如此之高;喜的是,經過連續多日高強度的實驗,終於提純成功了。頭一個月,李賽團隊採集了100TB新冠病毒結構數據,從中篩選出2294顆病毒顆粒,並從病毒表面挑選出5.5萬個刺突蛋白、病毒內部挑選出2萬個核糖核蛋白複合物。
  • 率先向世界公布新冠病毒真實完整結構!這個年輕團隊只用了百餘天
    2020年攪亂全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著怎樣神秘而又強大的結構?這一課題,令國內外的結構生物學家著迷。自年初以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80後」研究員李賽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8歲的年輕隊伍,持續奔跑100天,在新冠病毒結構解析之路上迎來重大突破。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9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前往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賽研究組,試圖一探究竟。給整個病毒做「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
  • 全球率先揭露新冠病毒「真身」,平均年齡不足28歲
    2020年攪亂全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著怎樣神秘而又強大的結構?這一課題,令國內外的結構生物學家著迷。她事後回憶,當時的心情喜憂參半:憂的是,病毒濃度如此之高;喜的是,經過連續多日高強度的實驗,終於提純成功了。頭一個月,李賽團隊採集了100TB新冠病毒結構數據,從中篩選出2294顆病毒顆粒,並從病毒表面挑選出5.5萬個刺突蛋白、病毒內部挑選出2萬個核糖核蛋白複合物。新冠病毒屬於囊膜病毒,其顯著特點是「千毒千面」,每一顆病毒的模樣都不一樣。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李賽卻堅持解析病毒的「心」。團隊在病毒內部「打手電」,穿過囊膜,直擊裡層的RNA和纏繞結構,展示出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新冠病毒形象。
  • 全球率先揭露新冠病毒真身,清華研究團隊平均年齡不足28歲
    ,這個新病毒結構非同一般,而他花了8年時間掌握的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恰好能派上用場,使之現出真身。她事後回憶,當時的心情喜憂參半:憂的是,病毒濃度如此之高;喜的是,經過連續多日高強度的實驗,終於提純成功了。頭一個月,李賽團隊採集了100TB新冠病毒結構數據,從中篩選出2294顆病毒顆粒,並從病毒表面挑選出5.5萬個刺突蛋白、病毒內部挑選出2萬個核糖核蛋白複合物。新冠病毒屬於囊膜病毒,其顯著特點是「千毒千面」,每一顆病毒的模樣都不一樣。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有多...
    這種分布拍攝的方法和醫學CT成像原理類似,不同的是前者使用電子衍射成像,而後者使用X射線衍射成像。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李賽卻堅持解析病毒的「心」。團隊在病毒內部「打手電」,穿過新冠病毒的囊膜,直擊裡層的RNA和它的纏繞結構,解出世界上獨一無二解出病毒內部結構。審稿人在評審意見裡稱讚:這項工作展示了迄今為止我所見過的最完整新冠病毒形象!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有多牛?
    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張伯禮說,這是清華一幫搞結構生物學的年輕人做出的工作,看完讓人倒吸涼氣,他們把病毒整個亞結構解得非常清楚。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有多牛?
    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張伯禮說,這是清華一幫搞結構生物學的年輕人做出的工作,看完讓人倒吸涼氣,他們把病毒整個亞結構解得非常清楚。
  • 新冠病毒為何威力這麼大,揭秘病毒進入人體後的生命循環全過程,看...
    一個小小的病毒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要想了解它的功能,需要先從了解它的結構開始,畢竟結構決定功能。 一、新冠病毒結構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這個病毒的名字叫做 SARS-CoV-2。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與 SRAS 同屬於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有多牛?
    給整個病毒做「CT」從裡到外展示「最真顏」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清華大學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研究成果《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底兒掉」。冷凍電鏡?結構解析?
  • 張伯禮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9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前往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賽研究組,試圖一探究竟。 給整個病毒做「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
  • 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給整個病毒做「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冷凍電鏡,結構解析,聽到這兩個關鍵詞,科技粉兒可能會覺得:已經火了好些年、還能有什麼新東西、不就是換個材料再做一次?
  • 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這種分布拍攝的方法和醫學CT成像原理類似,不同的是前者使用電子衍射成像,而後者使用X射線衍射成像。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李賽卻堅持解析病毒的「心」。團隊在病毒內部「打手電」,穿過囊膜,直擊裡層的RNA和纏繞結構,展示出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新冠病毒形象。
  • 新冠病毒是SARS+愛滋的總和?朋友圈大肆傳播的內容,真相在這裡
    新冠病毒是SARS+愛滋的總和?文章稱,「武漢大學新冠病毒重症科主任彭志勇醫生半年多來通過對多起死亡病例解剖、化驗和分析得出結論:新冠病毒是SARS病毒+愛滋病毒的總和……凡是患過新冠肺炎的人,即便核酸檢測成陰性,病毒也沒有完全消除,仍在較長時間內成為無症狀病毒攜帶者」。
  • 新冠病毒蛋白結構模型資源庫面世
    一個國際團隊創建了一個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模型資源庫,可作為有力的分析工具,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技日報北京6月4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一個國際結構生物學家團隊對新冠病毒所包含蛋白質結構進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一個名為「Web」的資源庫。該資源庫還包括對現有新冠病毒蛋白結構模型的評估等資源,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促進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工作。
  • 從裡到外展示新冠「最真顏」
    給整個病毒做「CT」從裡到外展示「最真顏」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清華大學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研究成果《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底兒掉」。冷凍電鏡?結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