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甚至科學)裡有許多我們不假思索使用的詞語,像「死光」、「地球化改造」、「群體心智」「心靈感應」和「平行宇宙」,那麼這些詞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本文設法尋找了每一個詞語最早的用例,但是除非一個詞語是明明白白地由某人首創的,它總是可能還有更早的用例。但即便是那樣,這些早期的使用還是能為我們的文學、語言學、甚至科學史描繪出一幅有趣的圖像來。有些詞語的創造者恰如其分,來自傑克·威廉森、威廉·吉布森、赫伯特·威爾斯、厄休拉•勒古恩這些著名科幻作家,還有些來自意想不到的渠道——歷史學家託馬斯·卡萊爾,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甚至政治家喬治•克列孟梭。
本文的資料主要來自三處,一是傑夫·普魯徹(Jeff Prucher)的妙文《美麗新世界:科幻小說牛津詞典》,二是「牛津英語詞典科幻詞語引用項目」,三是《牛津詞典》本身。這些都是可以在其中暢遊幾日的好地方。
1. Alien(外星人/異形):任何不來自地球的人。
一直以來,「Alien」指的都是來自外國的事物,那麼它是什麼時候變成一個指代外星生物的專用詞的呢?第一個在這個意義上使用「Alien」的大概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歷史學家和散文家託馬斯•卡萊爾,他有一陣子放棄了文人生活,去約克郡給一個農場主的兒子當家庭教師。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他用故意誇張的筆法調侃了約克郡的生活和他在新鄰居中間的格格不入:「我就仿佛一個來自其他行星的生靈,被丟到了這個黑暗的星球上。我是一個Alien,是本地人中間的一個朝聖者。」
▼不幸(?)的是,今天Alien這個詞的半壁江山已經被電影《異形》裡的形象佔據了,導致這個詞讓人自動聯想到壞外星人。好外星人怎麼辦?用ET唄。圖片來源:DanLuVisiArt
▼《史前一夜》插圖。這樣的火車頭塗裝真的沒問題嗎?圖片來源:io9
2. Android(仿生人):擁有似人類外形,有時足以亂真的機器人。
在「robot」一詞問世之前很久,人類就已經在幻想機械構成的生物了。鐘錶匠製作出了各種自動裝置――撲騰翅膀的飛鳥,蹣跚禱告的僧人,還有作勢奉茶或是演奏揚琴的人偶。隨之自然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傳奇故事,述說自動機如何完成種種不可思議的(以當時的技術,也是不可能的)成就。有一則傳奇的主人公是13世紀的天主教聖徒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據說他製作了一個機械腦袋,能回答人們的提問。
▼熒幕上最精彩的仿生人形象莫過於《銀翼殺手》,改編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說《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圖片來源:電影海報
埃弗拉姆•錢伯斯在1728年撰寫他的《百科全書》的時候,將表示「男人」的希臘語前綴「andr」和表示「外形相同或相似」的後綴「-oid」相組合,創造出「andreoides」來形容麥格努斯的神秘發明。到了19世紀,這個詞開始大行其道,發明家給人形自動機申請專利的時候都用它。盧卡斯影業擁有其縮寫形式「droid」的商標權。這個縮寫的第一次出現或許是在馬利•伍爾夫1952年的小說《全世界機器人,起來!》裡――但是droid始終沒有出現系列玩具。
3. Ansible(安賽波):一種超距瞬時通信技術。
厄休拉•勒古恩在1966年的小說《羅卡農的星球》中創造了這個詞,用以表示一種能在浩瀚宇宙中即時通訊的裝置。這在她後來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沿用,並很快傳播到了其他科幻作家的作品之中——最出名的案例也許是《安德的遊戲》。那麼,勒古恩又是怎麼想到這個單詞的呢?在2001年Usenet的一個帖子裡,戴夫•古德曼宣稱勒古恩曾經告訴他「ansible」是從「answerable」(可以應答)演變來的,她後來發現把這個詞的字母換一下順序就變成了「lesbian」(女同性戀者),這一點也使她覺得相當有趣。
▼《安德的遊戲》原著裡,安德使用安賽波遠程實時指揮前線的艦隊,這是相距數光年作戰的唯一可行方式。不過電影裡因為劇情改編需要,把他挪到了距離前線近得多的地方。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本文轉自果殼網,原文地址:http://www.guokr.com/article/43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