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撞地球」是種常見的災難片題材,諸多作品中更不乏頗具盛名者,11月20日上映的新片《末日逃生》(Greenland),則是此類題材的最新力作,該片由裡克·羅曼·沃夫執導,傑拉德·巴特勒、莫瑞娜·巴卡琳、斯科特·格倫主演主演,劇情講述偏離軌道的「克拉克」彗星即將衝破大氣層,隨著全球陷入毀滅倒數的恐慌,父親約翰為了生存必須排除萬難,把幸運被政府選中一家帶到庇護所避難,上演了一出24小時極限逃生的大戲,在分秒必爭的生死關頭,他也將面對自己從未想像過的挑戰。
提起傑拉德·巴特勒,大家對他應該不陌生,好萊塢最知名的反差萌大叔之一,幾乎有他參演的電影都是票房保證,歷年作品《300勇士》、《附註:我愛你》、《醜陋的真相》再到近期的陷落系列作品,可以說是才華洋溢、能文能武的全能演員。相信大家看到這個名字就大概有底,這片肯定又是某種B級特效片,果不出其然,《末日逃生》雖然是部末日災難片,但整片呈現出來的場面格局都不大,連爆破以及天空染紅的特效都有點假,且隕石碎片幾乎都是砸在畫面之外的遠處,預告片中有幕是隕石碎片墜落在公路上的片段,竟已是整片場面最浩大的地方,因此如果是抱著來看各種爽快特效的觀眾,恐怕不會感到滿足,這點得先說在前頭。
對二十年多前有看過《彗星撞地球》的老影迷來說,《末日逃生》這種因為彗星要撞上地球而導致世界末日的題材是很老梗了,不過現在技術進步,特效更佳,且抓不一樣的重點來當主軸,還是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本片將一家三口的艱難求生塑造得頗有戲劇張力,情感刻畫更頗為動人,足以成為災難片電影中的另一部佳作。
傑拉德·巴特勒飾演的約翰沒有以往的特種部隊背景,仍是一個捍衛家人的勇敢硬漢,但身形明顯發胖,有幾幕還以為看到怒路症的羅素·克勞。死侍嫂莫瑞娜·巴卡琳依然明豔迷人,戲份多亦具層次和張力,而羅傑·戴爾·弗洛伊德詮釋第一型糖尿病小男孩既萌演技也自然,頗能博得觀眾同情憐愛。
雖然是災難片,但《末日逃生》並非以往那些末日災難片,強調大成本製作,讓觀眾看盡世界毀滅的絢麗場景,反倒比較著重劇情的發展,也讓這部《末日逃生》多了一分真實感。該片主要角色是約翰一家三口,而且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在演這個家庭在面對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在逃難過程中被分散,努力找回彼此。這段逃難過程,用本來要破裂的家庭來當主軸,某種程度上也是要對比出,在世界末日時我們真正在乎,願意不顧一切去守護我們愛的人。《末日逃生》想說的道理很簡單,有沒有人陪你一起面對世界末日?不要到了要死的時候才珍惜,重點並不是能不能成功避難逃生,重點是「在一起」,就算是避不了,只要能夠在最後都在一起,就很滿足。
相較一般災難電影的英雄主義,本片無疑平實許多,主角並沒有拯救世界的能力,甚至連保全自身都有點困難,只能順著情勢發展拼盡全力,這種安排更貼近現實,也更能令觀眾的感同身受。試想,當確知生命將進入倒數的最終階段,我們該如何自處?會像電影中大部分人一樣,只要有一點希望,就竭盡全力求生?還是繼續歌舞昇平,「去他的彗星」,在爆炸那刻舉杯歡慶?亦或像男主角的嶽父般,守著自己的農莊,平靜等待大限那一刻?本片在這個部分,儘管並沒有太深刻,但都儘量提及了,是在爆破與特效之外,能夠豐富的人文內容。
人性的刻畫是電影當中非常棒的地方,雖然是有些老土啦,搶手環活命,但在末日前夕,只要能活下來,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呢?而且編劇還聰明的在電影裡先埋下男女主角感情之間的隔閡,鋪陳了一個多小時才從劇情當中得知,男主角曾經背叛女主角與外面的女人上過床,而在這種危急時刻,男主角想保護家人的那種感覺會更加的強烈,我得承認我有被感動到。
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沒看到商業爽片,雖然《末日逃生》的視覺特效有點少,但看到結尾彗星撞擊地球的橋段時,那個衝擊力度的震撼感非常強烈,全身雞皮疙瘩掉滿地,再加上電影院中杜比環繞音響的加持,那個超長尾的持續性重低音,「轟隆隆——」!仿佛身歷其境似的,整個戲院都在跟著震動搖晃!
若是對於想要看大場面的朋友,像《2012》或《全球風暴》災難場面不斷,可能會有一些失望,這也是災難片常常碰到的問題,大家為了看特效與大場面才進戲院。這讓我想到10年前馮小剛所拍攝的「唐山大地震」,我也是對於只有前半有地震震撼的場面,想要再更多,但是電影卻著重於後續家人傷痛的修復;而《末日逃生》主要的大場面大約有兩到三場,視頻主軸放在人性的貪婪、階級的劃分、家人的走失又再相聚,這些已經變成了現今災難電影必要元素。要走出新格局,的確是要再下一些功夫,但在好萊塢大片紛紛撤檔的時候,《末日逃生》的確是近期的首選。
總的來說《末日逃生》,雖然是老題材了,但運用不同說故事的方式,我們也看到了在末日之前關於人類的選擇,有些人慶祝喝酒等待死亡,有些人害怕所以誓死也要活下來,也像女主角爸爸的選擇,留下來陪伴已逝的老伴,不同面向的末日場景,挺值得大家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