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評分最高的紀錄片是如何誕生的?

2020-12-04 Vista看天下

咔嗒一聲,「天底號」潛水器沉重的圓形閘門合上了。它一寸寸沒入水中,亮黃色外殼消失在南極洲海洋深處。

「天底號」體型像坦克,機艙呈透明半球體,儀錶盤空隙處擠坐著BBC《藍色星球2》拍攝組三名成員。他們帶著野餐食品和巧克力,計劃在海底呆8小時。

「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那是人類從未探索過的地方,可能什麼都沒有。」艙內,製片人奧拉·多爾蒂有點焦慮。這次,攝製組要潛入南極1000米深的海底,人們對於那裡的了解甚至不如火星多。

這不是BBC第一次探索海洋了。2001年,BBC曾推出《藍色星球1》,從海岸線到深海、極地到赤道,呈現了前所未見的海洋。這部紀錄片獲得包括艾美獎、英國電影和電視學院獎在內的多項大獎。

16年後,BBC拍出續集,2017年10月底在中英兩國同時播出,迄今豆瓣評分9.9,是評分最高的紀錄片。上一季擔任解說的主持人大衛·愛登堡爵士今年91歲,再次出現在片頭,他解釋重返海洋的原因:「技術進步讓我們得以進入一個新世界,拍到之前無法拍攝的動物行為,這就是《藍色星球2》。」

自然歷史部

「一切開始於20年前。」《藍色星球2》導演詹姆斯·霍尼伯內說,那是BBC紀錄片第一次涉及海洋,在2001年推出被稱為「海洋史詩」的《藍色星球1》。

《藍色星球1》的導演艾雷斯泰·法瑟吉爾是當時BBC歷史自然部主管,曾在1993年策劃一檔南極紀錄片,大受歡迎,觀眾說這部片子讓他們見到從沒機會見識的「未知」大陸。

「未知」成為下個選題的重要因素,於是,艾雷斯泰對那塊佔地圖70%面積的藍色區域打起主意。在一次採訪中,他說:「想想看,地球七成區域被海洋覆蓋,我們卻只探索了1%。」從1996年起,BBC歷史自然部組成團隊,開始為時五年的海洋拍攝。他們於2001年推出《藍色星球》,第一集收視率創BBC過去二十年的新高。

2013年,導演詹姆斯開始構思續集,因為16年後,攝影和潛水新技術給了攝製組更多可能。循環呼吸器技術讓潛水時長從45分鐘延長到3小時,還不會弄出氣泡和噪音,「魚很放鬆,接受了我們的存在,它可以做自己。」攝影機也從當年的16mm膠片變為6k高清數碼,可以拍下當年因技術原因不得不放棄拍攝的深海景象。更重要的是,在這16年中,英國觀眾對自然類紀錄片的熱情有增無減。

導演詹姆斯

自然類紀錄片在英國一直很受歡迎。一百多年前,英國就出現了博物熱,有錢人熱衷自建帶有溫室的動植物園,收集珍禽異獸,對博物的愛好隨後風靡工薪階層。有電影後,探險隊在非洲草原拍攝的野生動物錄像在當時新興的電影院大受歡迎。

1936年BBC成立,一名叫斯科特的主持人第一次帶動物進演播室做節目。有人提議「為什麼不弄個部門專拍動植物呢?」斯科特覺得有道理,就在家附近找了個老房子,於1957年成立了自然歷史部。

比起電視臺,自然歷史部其實更像個科學俱樂部。 在兩季《藍色星球》擔任解說的大衛·愛登堡爵士於劍橋大學自然科學院畢業,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製作自然紀錄片,從業60年,參與製作了BBC幾乎所有自然類紀錄片,被稱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衛報》評論:「愛登堡讓現代人對世界的認知成型。」

自然歷史部相當有錢,每年製作經費3000萬英鎊,比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的一年經費還多。和一些電視臺按項目跟節目組籤約不同,自然歷史部的工作人員被長期聘用,他們幾乎像科學家一樣工作,沒有生計壓力。

在嚴謹的科學氛圍下,自然歷史部製片人也常是動物學、生物學學者,他們對拍攝不一定最內行,但在所拍攝領域,一定是專家。許多製片人以生物學家身份受聘,卻在常年工作中精通了拍攝、剪輯技術,轉行為製作人。《藍色星球2》的導演詹姆斯就畢業於生物學專業,而製片人奧拉學海洋生態學,曾和一個非政府組織在海上生活10年,專門研究太平洋區域的珊瑚礁。

除了自身的工作人員,自然歷史部還有世界各地的專業後援,他們和各國科學家、衝浪人、潛水員、嚮導合作,在5年拍攝中,探險125次,去了39個國家。詹姆斯說,《藍色星球2》的「辦公室成員」只有25人,其餘上千人來自全世界,「這就是為什麼在片中,你總會聽到各地口音。」

除了拍攝一部「從未見過」的紀錄片外,自然歷史部有時還肩負科研使命。《藍色星球2》製片人馬克·布朗羅說,因為海底探險的難度和成本都很大,攝製組難以像拍攝陸地動物一樣,在科學家指導下「設置三腳架,調好長鏡頭,開始!」這次,攝製組不僅介紹科學家的新發現,還要共同參與研究。

自然歷史部花了整整一年調研,按「棲息地」將系列粗略分成7集,在動物研究中尋找故事。2011年,一名研究員讀到論文《野生豬齒魚的工具使用》,大堡礁蜥蜴島有一批豬齒魚,會將珊瑚作為工具,砸開蛤蜊吃肉。這讓攝製組十分驚異,之前只見過猿和鳥類會像人一樣使用工具。大家恍然大悟:「這就是我們想講的故事。」

「我們的使命就是展現人們不知道的東西。」製片人奧拉說,「16年了,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海洋了。」

1000米深的海底

在《藍色星球2》,「重新審視」海洋的重頭戲是:讓人類坐潛水器進入南極海底1000米——真正的未知之地,甚至不確定有生命。

此時,導演詹姆斯正坐在海域上方的直升機裡拍攝:「以前從沒有人類看到南極的海底,至少沒用肉眼看過。」潛水器計劃在那裡呆8小時,3名成員吃了一大堆巧克力,「他們沒有任何機會尿尿,得有個耐力很強的膀胱。」詹姆斯說。

「天底號」順冰山側面緩緩向下,透過玻璃罩,奧拉看到冰山像海綿一樣布滿坑洞。光線越來越暗,四周環繞的海水淺藍、深藍、藏青遞增。與此同時,海面上的阿盧西亞號海洋科考船船艙裡,工作人員正注視著電視屏幕,他們靠無線電和「天底號」保持聯繫,對其移動進行指導。「沒人知道潛水器在極端情況下會作何反應。」一名工作人員說。

「天底號」不是垂直下潛那麼簡單。南極海面上漂浮著冰山,它們會移動。像俄羅斯方塊一樣,「天底號」要根據冰山移動隨時躲避,因為一立方米冰塊重達一噸。坐在「天底號」裡的奧拉發現,有的冰塊「像海德公園那麼大」。

下潛200米,「天底號」進入黃昏帶,光線變得昏暗。這裡生活著海洋90%的魚類。「天底號」裡3名科學家興奮起來,「動物看起來如此陌生,就仿佛來自外太空」:火體蟲長達兩米,像一條巨大的彩色絲瓜絡。一種鮮紅魷魚右眼有網球那麼大,只看下方;而左眼正常大小,只看上方。後肛魚腦殼透明,可以看到裡面綠色的腦子。

潛入越深,水的重量開始讓潛水機裡的科學家難以忍受。半小時後,「天底號」到達450米,奧拉發現了地上有一灘水,她用手指蘸水嘗了嘗,是鹹的。「漏水了。」她告訴同伴。此時,返回海面要半小時,她擔心半路上海水大量湧進潛水器:「那我們都逃不掉了。」

短暫的驚慌後,潛水器裡的攝製組迅速恢復鎮定,他們早有準備。駕駛員找到漏水處,花20分鐘修好。原來,南極海洋達到零下1.8度,低溫影響了潛水器運行。

接著,他們又聽到碰撞聲,一塊不大的石頭砸在距離「天底號」不遠的位置。在他們頭頂上方,冰山相撞了。「這不是常見的風險。我們之前並沒有考慮到。」奧拉上岸後說,這次「事故」讓她多少有點驚嚇:「要是被十噸二十噸的石頭砸到,我們就完了。」

幾次嘗試後,攝製組終於抵達南極海底1000米。這裡被寂靜的黑暗包圍,「最後一束光完全消失了,你有種感覺,好像懸浮在太空。」詹姆斯形容。

這裡比他們想像的富饒得多。儘管在肉眼看來,周圍漆黑,但通過攝像設備,他們拍下海底飄浮的藍綠色光點。深海動物形態奇特,「仿佛來自外星」,烏賊噴出藍色墨汁,還有幾乎靠藍色的點和線組成的管水母,它因自我克隆而可以保持永生。這都是16年前因技術受限,無法拍出的景象。

沉悶的震動,一條鯨魚的屍體落下來,被撕咬過的肉體散發血腥味,招來一批六鰓鯊,開始享用一年裡的第一餐。這種鯊魚攻擊性強,不斷撞擊潛水器玻璃外殼。

海底景象甚至讓做了60年自然紀錄片的大衛·愛登堡爵士感到意外。在一次採訪中,他說:「我以前坐過很多次潛水器,所以並不對眼前景象太過驚訝。」直到面前出現一個深藍色的湖,「一條魚一個猛子扎進湖裡,激起一串浪花」。過了一會兒,他意識到「不應該啊,我已經在海底了,怎麼還有湖?」這是一個甲烷湖,海底甲烷在水壓下成為液態。「我盯著看了很久。有人說海底像外星球,這是有道理的。」

拍完《藍色星球2》後,導演詹姆斯感嘆道: 「我做水下影片20年了,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對海洋的了解真是少得可憐,對海底的探索連1%都不到。」

新發現

《藍色星球2》備忘錄裡記錄著一長串動物名單,攝製組需要一一找到它們,其中有不少動物行為只出現在漁民的「傳說」中,甚至沒有照片可以證明。

為了證實這些傳說,他們做得最多的是等待。為了找到那條「會使用工具的魚」,攝製組在大堡礁呆了6周,每天潛水8小時,躲在豬齒魚附近窺伺。他們發現,有一條魚會朝沙子吹氣尋找貝殼,只在同一隻珊瑚上敲東西吃。攝製組很喜歡它,叫它「珀西」,而那隻珊瑚則被稱為「城堡」。

在等待了100個小時後,攝製組拍到了「珀西」利用珊瑚砸開蛤蜊的情景——這條身長30釐米的藍色豬齒魚,叼著一隻蛤蜊,遊向碗狀珊瑚。它找到了那個熟悉的突起,用力將蛤蜊撞向堅硬的珊瑚,蛤蜊紋絲不動,反彈了出去。它再次叼起蛤蜊撞擊。到第50次,蛤蜊裂開,露出肉。

「它簡直跟黑猩猩一樣聰明。」身穿潛水衣潛伏在「珀西」周圍的攝製組激動極了。令他們激動的不只是「珀西」——在塞席爾,他們還第一次拍到魚類騰空而起,一口吃掉了低飛的燕鷗。「一種食鳥魚!太不可思議了。」詹姆斯說,「我們對魚類的了解非常有限,幾乎是才開始了解它們的能力。」

為了深入探索,攝製組發明了一種吸附在鯨魚背上的「吸盤式攝像機」,觀眾以此感受魚的視角。這種攝像機底部有個橡膠吸盤,詹姆斯說,鯨魚對此完全沒感覺:「覺得就像用吸盤寄生在它身上、跟著到處遊的印魚差不?多。」

攝像機一段時間後脫落,上有幫助其浮出水面的裝置,攝製組用無線電定位。 「這感覺就像在海裡找一隻鞋!是個很小的東西,要花很久才能找到。」導演詹姆斯說。

利用多種設備,攝製組打入魚群內部,發現了各種秘密:比如在紐西蘭,偽虎鯨有幾個月會突然現身,跟寬吻海豚合作捕獵,這似乎不是巧合。「它們在群體中甚至有最好的朋友,相同個體從幼年開始,年復一年來到紐西蘭,並且共同出現。」

攝製組在「相當於比利時面積大小的範圍內,尋找足球場那麼大的偽虎鯨群。」等來了數百隻海豚,話特別多,發出擠壓塑料泡的聲音和哨聲交談,聲音傳出幾公裡。許多魚類都有自己的語言,據說虎鯨相當一部分語言用來嘲諷經驗不足的年輕鯨魚。

突然,海豚們掉頭遊去。當他們再次出現時,隊伍中間簇擁著約150隻偽虎鯨。它們排成隊形,叫聲都發生了變化,科學家推測它們可能發明了一種用於溝通的語言,在合作狩獵時,它們大聲說話,交換位置。

除了大型動物會合作,攝製組還發現了章魚和石斑魚聯合捕獵。石斑魚用擺頭方式,通知章魚躲藏在珊瑚中的獵物方位。攝製組認為,這是魚類能使用「手語」溝通的某種跡?象。

《藍色星球2》的拍攝推動了學界的新發現,科學家據此陸續發表了十多篇論文。詹姆斯表示,《藍色星球2》除了在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外,更有意義的是參與了前沿科學: 「我們不是單純地報導,而是在幫助探索新的科學故事。」

新希望

《藍色星球2》的拍攝持續了五年。五年後,攝製組帶著共計6000小時的拍攝錄像回到自然歷史部。他們核對出發前的拍攝計劃,「我們的初衷是把所有事實串聯在一起,有一些拍到了,也有失敗的。海洋其實是個很不容易的工作地點。」詹姆斯說。

攝製組花18周剪輯這些素材。像《藍色星球1》一樣,續集也沒有讓人類科學家出鏡解說,全靠海洋生物的鏡頭講故事,再配以愛登堡爵士的聲音。「這是為了讓觀眾最大限度沉浸在故事裡,科學家一出鏡講解,容易拍成乾澀的科教片。」愛登堡爵士解釋。

愛登堡爵士

此外,BBC同樣反對將野生動物擬人化,對它們的行為進行自以為是的解讀。「因此必須對事實和大自然的戲劇性進行權衡。它必須完全忠於自然。」詹姆斯說。

在看到海龜接受魚類為其清潔死皮的影像時,海龜「閉著眼睛張開四肢,很愜意的樣子」,讓愛登堡爵士產生了「它似乎在接受面部按摩服務」的想法。他很猶豫是否要將這句話寫進解說詞,直到工作人員找到一篇論文,證實「接受死皮清潔時,海龜體內激素發生了變化,證明它們真的在享受。」 為了保證科學性,《藍色星球2》每集故事都由專家檢查腳本。

和16年前相比,攝製組直觀感到了海洋的變化,有些「令人痛心」。2016年,攝製組全程見證了大堡礁的珊瑚白化。因為全球變暖,大堡礁洋面溫度升高了1到2度,幾周後,原來色彩鮮豔的大片珊瑚開始泛白褪色。由於光合作用受影響,迫使為珊瑚提供顏色的微生物離開,珊瑚白色骨骼暴露在外。

在其中一集《珊瑚礁》中,攝製組固定在海底的攝像機記錄了大堡礁的變化。原來這是一座彩色的水下城市,微生物讓珊瑚變得富饒,小型魚蝦來回穿梭。一年後,攝製組用超慢速拍攝方法,記錄下同一片珊瑚在同一個攝影機位裡,從彩色的海底城市變為一堆毫無生氣的水泥色廢墟,這裡也曾經是「會使用工具」的豬齒魚「珀西」的居住地。

「受觀測的珊瑚礁大約90%的分支珊瑚出現白化且死亡。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珊瑚礁死亡事件。」製片人奧拉說。然而,《藍色星球2》仍給觀眾留了希望。在影片的最後,攝製組拍攝了一個月圓之夜。在海裡,攝像機拍到了一個奇異景象:珊瑚礁上所有珊瑚開始同時產卵,數十億受精卵像泡泡一樣,從珊瑚的縫隙中噴湧而出。

這些受精卵跟著洋流飄走,隨時停留在海底某個合適的空曠處。「珊瑚礁能再生。」愛登堡爵士用喜悅的音調解釋道,另一座海底城市開始悄悄打起地基,「未來仍舊充滿希望」,也許這就是「生命」。

看天下403期文化

相關焦點

  • 2018年評分最高的10部紀錄片
    「2018評分最高的10部紀錄片」裡,美國參與製作的有5部,來自日本的有3部,剩下兩部分別來自韓國和尼泊爾。今年大熱的《四個春天》、《馴馬》則入選了「2018年度最期待華語獨立佳作」,分別排名第一和第六。
  • 2018年評分最高的十部紀錄片,五部為美國參與製作
    「2018評分最高的10部紀錄片」裡,美國參與製作的有5部,來自日本的有3部,剩下兩部分別來自韓國和尼泊爾。今年大熱的《四個春天》、《馴馬》則入選了「2018年度最期待華語獨立佳作」,分別排名第一和第六。
  • 豆瓣10大評分最高的紀錄片,有3部國產紀錄片上榜,你看過嗎?
    1、《藍色星球2》 豆瓣評分9.9分:《藍色星球2》是英國BBC出品的紀錄片,2001年藍色星球播出後獲得很多獎項,2013年之後歷時5年又醞釀出第二部。影片主要從極地海域到珊瑚島礁;從大西洋到深海海底;向人們介紹了那些令人驚異的新景觀及匪夷所思的新生物種。
  • IMDb評分最高的10部美劇
    以其評分原則來說,6分屬一般之作;7分屬水平之上;8分以上為高分不可不看之列,而9分以上則屬「不看就是損失」的神劇。以下整理為IMDb的Top Rated TV Shows中最高分的電視節目中的電視劇集(不包括紀錄片)前十大排行,該評分以全劇為單位。
  • 豆瓣評分9分+,這6部經典紀錄片堪稱神作
    觀看數學紀錄片就是個絕佳的選擇,既形象又有趣。讓孩子從小愛上數學、掌握數學思維,紀錄片就是很好的工具——既有生動的講解,幫孩子搞懂各種定理,也能從生活出發,帶孩子換個方式看數學,激發學習熱情。本期為大家推出6部經典趣味數學紀錄片資源,涵蓋統計學、數學家、數學史等,多角度展現數學的魅力,相信可以一改課堂上數學枯燥、複雜的印象。
  • 《車諾比》登頂榜首,災難改編如何向紀錄片「偷師」?
    北京時間6月5日,剛剛完結的《車諾比》空降IMDb電視劇榜首位,評分高達9.5分。 圖片來源:IMDb官網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悲劇《車諾比》,顧名思義,講的是那場影響範圍廣至半個地球的核事故。車諾比核電站圖片來源:Exploring the Zone/Philip Grossman車諾比是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被評為最高級的特大事故。時至今日,事故發生地普裡皮亞季市仍然是一座被廢棄的「死城」。電視劇細緻地還原了災難發生的情景。
  • 2020最新片單|適合春節看的10部高分紀錄片
    但你知道,這些創意是怎麼誕生的嗎?這部紀錄片帶你穿越人類歷史的長河,重新經歷頭腦的風暴,講述這些改變世界的發明是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的。每集一個主題,梳理變革背後的故事,從最初的創意萌發講起,將其進化發展史上的變遷娓娓道來,一個個科學史上令人感動的瞬間串聯,讓你體會到發明創造的曲折與樂趣。看完你會感嘆:那些改變世界的人,真是太酷了!
  • 車諾比核爆炸事件被拍成劇集,成為史上評分最高的神劇
    而最近HBO的另外一部劇集,卻站上了全球史上最高評分的尖端,而這部劇就是《搶救車諾比》(Chernobyl)。▲IMDb上將近11萬人評價,分值高達9.7分(圖 / 攝於IMDb)《搶救車諾比》一共只有5集,他是一部迷你劇,最近這類模式的劇集非常受觀眾的喜愛,就像是前陣子網飛(Netflix)的《愛·死·機器人》一樣,總集數不多,而且每一集的故事都特別有意思。
  • 地球是如何誕生的?從紀錄片《地球的誕生》淺探美麗神秘的地球
    在看完紀錄片《地球的誕生》之後,就對這個神秘的星球有了好奇。地球是如何誕生的?地球已經是一個46億歲的老壽星了,她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地球就像一隻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
  • BBC評分最高的十大記錄片(宇宙篇)
    今天推出後五部(宇宙篇),含3部精彩絕倫的宇宙紀錄片!這十部,在豆瓣評分都大於9分。9分什麼概念?8分的電影意味著不得不推薦,大於9分的電影則意味,此生不得不看啊!豆瓣評分:9.3 首播:2010年 集數: 3製作精良的自然類紀錄片本身就是最好的正能量,想想看,從微不起眼的一個細胞,一枚花瓣,一顆種子,一片草葉開始,植物怎樣影響著這顆星球的氣候地貌生物進化乃至文明進程
  • 11部評分9.0以上紀錄片,帶著孩子看遍全世界!
    原標題:11部評分9.0以上紀錄片,帶著孩子看遍全世界! 11部評分9.0以上的紀錄片 一起去發現真正的世界 建議切換至WiFi閱讀本文 1 地 球 脈 動 2 ☆豆瓣評分:9.9 2016年 | 英國
  • 2021開年首部評分9.7的紀錄片有多震撼?
    該紀錄片由BBC一臺、Discovery、企鵝影視、德國電視二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法國電視臺和公開大學聯合出品,Silverback Films承制,結合獨特的視角和突破性的影像技術,揭示了地球的運轉規則,
  • 綠色丨11部值得一看的高分地理經典紀錄片
    本片一上映,就被譽為「BBC史上最美紀錄片」,由大衛·愛登堡爵士主持,在長達4年的拍攝過程中, 製作團隊共執行了125次的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6000多個小時。我們可在衣索比亞的巖漿湖、挪威的冰川與紐西蘭的火山口感受地球的奧妙,了解四大要素如何在地球上孕育生命。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才得知,地球的誕生和生命的存在基於多次難得的巧合,地球是上天賜予的瑰寶。
  • 開啟動物世界大門 暑期推薦給孩子的10部高評分紀錄片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看紀錄片呢?紀錄片於孩子的意義就在於,它仿佛是眼睛與腳步的載體,引導孩子們抵達無法企及的地方和領域。每一部深刻的紀錄片,都是一段奇妙的認知旅程。今天小藤老師向大家推薦 10 部動物題材的紀錄片,希望家長們能陪孩子一起開啟認識神秘動物世界的大門。
  • 豆瓣評分高達9.5!2020這些紀錄片還沒看就虧了!
    今天,紀同學帶你盤點2020上半年鵝廠TOP10新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5!快來看看這些高評分的紀錄片你都看過多少~ (以下按照豆瓣評分高低排名) NO. 1
  • 2018最震撼的紀錄片《極地》,豆瓣評分9.5你值得一看!
    還記得2015年央視紀錄片《第三極》嗎?那也是講述了藏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真是故事。如今又一部可相姘美的紀錄片誕生了——《極地》,果然是央視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該紀錄片剛上映豆瓣評分就一路飆升到9.5分!果然網友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 孩子暑假必看的50部神級紀錄片,每一部都好看到炸裂!
    《藍色星球》2出品時間:2017-10-29豆瓣評分:9.8分本片一上映,就被譽為「BBC史上最美紀錄片」,在長達4年的拍攝過程中,製作團隊共執行了125次的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6000多個小時。畫面裡的每一幀,都是驚心動魄的美麗。這部紀錄片用更高超的拍攝技術,帶領我們體驗讓人敬畏稱奇的新地方,見識魅力四射的新物種,了解非同尋常的新行為。
  • 豆瓣評分9.9的紀錄片《7個世界 1個星球》登陸中國
    10月28號登陸中國大陸一部紀錄片,《7個世界 1個星球》,豆瓣評分高達9.9分,幾乎完美。這部紀錄片來自BBC,一部講述神秘地球的自然類紀錄片。還是我們熟悉的大衛·愛登堡旁白(《地球脈動》、《藍色星球》也是他),和以往紀錄片不同的地方,這次是以七大洲的視角來展現大自然的驚奇。數百萬年前,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將地殼撕扯得支離破碎,由此創造出七個蔚為壯觀的大陸。時光荏苒,每個大陸都孕育了別具特色的野生動物。
  • 獵分享|分享6部豆瓣高分紀錄片
    豆瓣評分8.6嬰兒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會如何探索世界?為什麼他們能在水下遊泳?
  • 10部BBC地理紀錄片,帶孩子看遍世間最美的地方
    本片一上映,就被譽為「BBC史上最美紀錄片」,由大衛·愛登堡爵士主持,在長達4年的拍攝過程中, 製作團隊共執行了125次的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6000多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