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後,才發現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下面就是人類對於宇宙了解的幾個有趣的真相,保證每一個都能刷新你對宇宙的認知。
1、靠吞食維生的藍離散星
科學家發現在宇宙中除了黑洞以外還有一種也會吞噬的藍離散星,這種天體顏色偏藍發出的光線較弱,不知什麼原因它會從附近的恆星身上吸取物質來補充自身的物質消耗,在一些恆星數量比較集中的地方就能看到這種吸血鬼天體存在,目前對於藍離散星到底是一顆恆星或者是未知的天體還存在爭論。
2、數萬年前的陽光
你可能想像不到我們看到的太陽光是10萬年前形成的,這是陽光從太陽核心形成後到離開太陽所需的時間,它們需要不斷從密集的原子中間穿過,只是在不斷遊走的過程中偶然才到達太陽表面的,最後在宇宙中穿行8分鐘才又碰巧照射到地球上,可以說你看到的每一縷陽光都是經過無數巧合才來到你身邊的。
3、古代看到的月亮更大
科學家發現月球在潮汐效應的影響下,每年會遠離地球3.8釐米的距離,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終有一天月球會擺脫地球的引力束縛,不過也意味著在遠古時期人類看到的月亮確實比現在要大一些,但月球距離較近帶來的潮汐影響也是遠古時期洪水泛濫的原因之一。
4、銀河系的恆星
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大約在2500億到4000億之間,但是不管人類使用多麼先進的觀測工具也只能看到2000億顆左右,這是因為許多恆星游離在銀河系的外圍,而且也很難界定銀河系影響的範圍到底能到什麼位置。
5、太陽的顏色
太陽是一顆比較穩定的黃矮星,在地球上看它也是一顆黃色的恆星,但太陽實際是一顆白色的恆星,是因為大氣層會讓光線產生散射,傍晚大氣層散射掉的藍光較多所以太陽看起來偏紅,而中午的太陽光透過的大氣層厚度最薄,太陽看起來就接近白色。
6、土星能浮在水面上
大家都知道土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氣態行星,卻不知道土星其實是一顆很輕的行星,是因為它的密度低到每立方釐米只有0.687g/cm³,而且水的密度為每立方釐米1g/cm³,如果把土星放到水裡它會像羽毛一樣浮在水面上,當然這需要一個大到足以裝下土星的水池才能看到。
7、星系在不停地移動
其實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移動,地球在宇宙中正以每秒530公裡的速度移動,不過地球的移動是受到銀河系的自轉影響的,銀河系正以每秒225公裡的速度旋轉,同時也在以大概每秒305公裡的速度在宇宙中移動,不過根據《相對論》所有物體的運動都是彼此相對應的,計算出來的移動速度其實並不準確。
8、真空下的金屬融合
在太空中兩塊金屬如果接觸就會出現粘在一起無法分開的情況,這是由於金屬之間沒有任何物質包括氣體存在才會出現的融合現象,當然在地球上由於金屬表面會產生一層氧化物,即使在真空環境下也不會出現融合的情況,這也是空間站上金屬沒有發生冷焊的原因,探測木星的伽利略號衛星上的天線曾出現過冷焊,導致在到達目的地後天線只張開了一小部分。
9、登上月球的人類
人類從1969年「阿波羅11號」成功登上月球以後,一共有12名NASA的太空人登上過月球,一直到1972年12月14日「阿波羅17號」登月成功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類去過月球,不過民間流傳NASA後來有未公開的發射計劃。
10、變成鑽石的恆星
科學家發現在距離地球20光年的地方有一顆名為BPM 37093的恆星,這其實是一顆恆星在死亡後變成的白矮星,但它的結構由於十分緊密形成了一顆巨大的鑽石,大小與月球差不多但重量卻足足有100萬億克拉,科學家認為宇宙中許多質量較小的恆星最終都會變成這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