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日,伊拉克的抗議示威活動已持續了整整兩個月。當天,伊拉克議會接受了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的辭呈,與此同時,伊拉克街頭的暴力衝突仍在持續,截至12月1日,至少已有432人身亡,另有19136人受傷。
伊拉克政府自上月已開始著手進行政治改革,以回應抗議者的訴求,然而在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並把西方民主制度帶給伊拉克之後,伊拉克國內的各種矛盾與中東各方勢力的博弈糾結在一起,一個總理的辭職,或是政府修改一些法律,恐怕都很難令這次的抗議平息下來。
總理辭職能否緩和局勢?據路透社12月1日消息,伊拉克議會新聞辦公室發布公告稱,議會已接受了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的辭呈,「議會將要求伊拉克總統薩利赫提名新的總理人選」。伊拉克議會在其公告中寫道。
根據伊拉克憲法,伊拉克總統將請求議會內的最大黨派提名新的總理人選,由此人組建新一屆政府。
多位不具名的伊拉克議員表示,儘管按阿卜杜勒-馬赫迪已經辭職,但他本人及其領導的本屆政府仍將履行過渡政府的職能,直到新一屆政府產生。
此前,在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阿里·西斯塔尼於11月29日呼籲伊拉克議會注意當前國內的暴力局勢,收回對本屆政府的支持後,總理阿卜杜勒-馬赫迪當天即表示很快就會辭職。
據法新社此前報導,在獲悉馬赫迪辭職的消息後,在巴格達解放廣場抗議的示威者跳舞以示慶祝。
路透社分析稱,阿卜杜勒-馬赫迪辭職將推動伊拉克政府解決當前本國所面臨的政治問題。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鈕松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指出,上任僅一年餘的阿卜杜勒-馬赫迪總理提出辭職後很快被伊拉克議會接受,這反映出伊拉克政府對示威民眾作了很大妥協。
「阿卜杜勒-馬赫迪的辭職在一定程度上會滿足部分示威者的訴求,因為作為議會制國家,阿卜杜勒-馬赫迪掌握伊拉克政府實權,所以當前伊拉克暴力示威活動的矛頭是直接指向他的。」鈕松分析稱,「但他的辭職不代表伊拉克政府的徹底改組,而示威者對伊拉克政府仍然不滿,所以馬赫迪的辭職還可能會進一步誘發更加激進的暴力示威活動。」
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李偉建則認為,抗議示威活動會隨著阿卜杜勒-馬赫迪辭職暫時緩和一段時間,抗議者將在觀察伊拉克政府下一步動向後再做決定。「假使下一屆政府仍舊無法拿出一些立竿見影的措施來解決伊拉克所面臨的各類問題,那麼抗議示威浪潮還將持續。」
各方勢力博弈助長動蕩局勢在過去的一周內,伊拉克抗議示威活動中不斷發生暴力衝突。據路透社和半島電視臺報導,近24日、29日兩天,在納西裡耶、納傑夫兩地就有40多名示威者喪生,另有近50人在衝突中受傷。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1日刊文指出,伊拉克議會人權委員會當天表示,截至1日,至少有432人在持續了兩個月的抗議示威活動中身亡,另有19136人受傷。
而據沙特《中東報》此前報導,針對伊拉克國內持續的抗議示威浪潮,美國白宮已於11月中旬呼籲伊拉克政府停止使用武力,對伊拉克選舉制度進行改革,並儘快舉行議會選舉。
《紐約時報》則對此分析稱,從美國目前的表態來看,美國正謀求在伊拉克推進政治改革,使其選舉制度更少地受到教派政黨的影響,從而讓選舉結果更好地代表民意。
「伊拉克國內的民生問題、部族政治、教派政治和民族主義意識,在暴力示威的驅動下更加矛盾激化,使得運動中的立場對立超過了訴求本身。」鈕松告訴澎湃新聞,「伊拉克國內複雜的矛盾與全球其他國家抗議此起彼伏的國際大背景相匯集,共同導致伊拉克的示威活動呈現長期化的趨勢。」
李偉建則向澎湃新聞指出,已辭職的阿卜杜勒-馬赫迪總理與伊朗聯繫緊密,而此次暴力示威活動中也有沙特與美國等反伊朗陣營支持的勢力頻繁活動,從而加劇了動蕩局勢。
「與此同時,伊拉克國內還有一些黨派為了謀取政治利益,也在參與示威活動,這使得抗議浪潮此起彼伏。」李偉建說道。
而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伊朗駐納傑夫(什葉派「聖城」)領事館在11月27日和12月1日兩次遭示威者縱火焚燒。11月27日的縱火事件發生後,伊朗方面提出強烈抗議,伊拉克外交部則對此予以譴責,稱此舉是破壞兩國關係的非法行為。
《紐約時報》11月29日報導稱,在伊拉克,許多成功進入議會的伊拉克黨派與伊朗關係密切,而伊朗官員與本屆伊拉克政府合作頗多也已是個公開的秘密。
對此,鈕松強調,除去民生與政治問題,伊拉克民眾與政府的矛盾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於伊朗的態度。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伊拉克長期被壓制的什葉派勢力走上該國政治舞臺。「隨著『阿拉伯之春』的爆發和伊核協議的達成,伊朗對伊拉克的政治影響日益顯著,這引發了許多部族勢力和伊拉克民族主義者的極度不滿。」鈕松分析稱,「此輪暴力示威活動中,伊拉克南部部族武裝便進城保護示威者,並與什葉派武裝對峙。」
鈕松指出,有伊拉克『戴高樂』之稱的薩阿迪將軍的解職就是引起此輪伊拉克示威活動的重要導火索。
據半島電視臺此前報導,曾為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立下汗馬功勞的伊拉克反恐部隊負責人阿卜杜勒-瓦哈卜·薩阿迪將軍於9月末被調任至國防部行政職位,這激怒了薩阿迪的許多支持者,他們認為薩阿迪之所以被調職,是因為其反對伊拉克軍隊中的什葉派武裝組織勢力擴大,而這些什葉派武裝組織與伊朗有著密切的聯繫。
短期內伊拉克問題癥結難解半島電視臺報導稱,自10月1日持續至今的抗議起因是伊拉克日益嚴峻的民生問題,但伊拉克民眾在要求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渴望伊拉克政府推進政治方面的改革。
「我們想要政府全面變革,我們不想要一兩個官員被炒魷魚,或者被其他腐敗的官員替換。」一位名為海珊的抗議者在解放廣場上告訴路透社記者。
路透社刊文指出,參與此次抗議示威的多為什葉派的年輕人,他們常常抱怨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中的政治精英在獲得伊朗支持的情況下,利用伊拉克教派分權的政治制度榨取本國的財富,與此同時,伊拉克的基礎設施與生活水平卻在不斷惡化。
對此,鈕松指出,伊拉克的暴力示威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對基本政治制度的反對是其公開的訴求。
據中東觀察(Middle East Monitor)此前報導,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之後,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行政長官保羅·布雷默在伊拉克建立起了教派分權的政治制度。
根據該制度,伊拉克議會中部分席位將根據性別、民族與宗教進行分配,如25%的議席必須歸女性所有,庫德人與雅茲迪人等民族與宗教上的少數群體在議會中會持續保有數個席位。與此同時,伊拉克政府的部分高級職位也按教派分權原則分配,如總統由庫德人擔任,總理由什葉派人士擔任,而議長則由遜尼派人士擔任。
中東觀察指出,儘管美國為伊拉克設計教派分權的政治制度的初衷是為了確保各個群體都可在議會中獲得公平的代表,然而伊拉克國內的諸多政治勢力卻指責這一制度導致伊拉克國內腐敗橫行,暴力事件頻出。
半島電視臺則報導稱,不少伊拉克民眾也認為教派分權制度給了特定個體或團體持續搜刮財富,並擴大自身影響力的良機,同時許多伊拉克人卻遭受著嚴重的經濟困難,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完全沒有惠及他們。
英國《金融時報》則指出,伊拉克的教派分權制度使得伊拉克部分政黨勢力坐大,而這些政黨羽翼豐滿後腐化了教派分權制度,這使得伊拉克政府無法開展有效的治理,也無法滿足伊拉克民眾對更高生活水平的需求。
作為對抗議者進行政治改革訴求的回應,伊拉克政府已著手對選舉法進行改革。據半島電視臺報導,11月26日,伊拉克議會已在就新選舉法草案進行辯論。根據新選舉法草案,勝選的候選人在新政府組建完成之前,不得先行組建執政團體,此舉旨在限制伊拉克已有的政治聯盟與黨派的影響。
此外,新選舉法草案還降低了議會選舉候選人的年齡門檻,從30歲放低至25歲。同時,伊拉克議會的總席位數也將由329席縮減為251席。
「由於伊拉克的選舉法修正及議會席位分配問題關乎各方利益,圍繞選舉法的鬥爭實際上已持續多年,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選舉法已經過多次修改,但民眾對選舉法的不滿情緒仍然明顯。」鈕松告訴澎湃新聞,「受制於選舉法規定,伊拉克大選區的比例代表製造成了政黨政治的高度碎片化,在此情況下,伊拉克議會難以對政府施政進行有效牽制。」
「我們議員必須共同合作,努力使得新選舉法獲得通過,以此重獲伊拉克民眾對我們的信任,恢復他們對伊拉克政治制度的信心。」伊拉克議會議長穆罕默德·哈布希11月23日在議會開始討論新選舉法草案前說道。
鈕松認為,即便此次新的選舉法獲得通過,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是伊拉克議會的「自說自話」,很難平息此輪抗議。「在立場高於理性的集體情緒的鼓譟之下,伊拉克民眾為了反對而反對已經成了常態,僅靠修法難以制止暴力,並一攬子解決伊拉克問題的諸多癥結。」鈕松說道。
李偉建則指出,在經歷數十年的強人統治後,伊拉克在美國入侵後一下子變更為西方民主制度,而伊拉克民眾對這一制度並不熟悉,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反而發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伊拉克並沒有西方民主制度所需的土壤,民眾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適應西方的民主制度,磨合還有待進行。」
「如選舉法改革等一個孤立的舉動是無法解開伊拉克癥結所在的。伊拉克的諸多問題無法在一朝一夕解決。」李偉建告訴澎湃新聞,「伊拉克的政治制度需要根據國情進一步改良,完全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是絕對行不通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