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欄目反映: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一礦業公司通過簡易設備進行選礦,汙水和礦砂流入簡易的尾礦庫。
這名網友提及,2020年9月,他曾將情況反映給有關部門,得到回覆稱「茶陵縣和建礦業,重選工藝,廢水流入尾礦庫沉澱後循環使用。」2020年底,這名網友發現該尾礦庫依舊非常簡陋。
記者接到線索後,迅速趕往事發地展開調查。
這是1月2日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洣江街道諸睦村拍攝的和茶陵縣和建礦業有限公司(無人機照片)。記者陳思汗 攝
現場直擊:鐵礦石露天堆放,沉澱池未做防滲處理
記者驅車前往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洣江街道諸睦村,在一處山坡上找到了網友所提到的和建礦業公司鐵礦加工場。該項目位於公路旁,走進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鐵礦石,且部分鐵礦石無任何遮蓋,直接裸露在空氣中。
和建礦業股東肖建仔接受了記者採訪。他告訴記者,該公司鐵礦石加工項目於2009年開建,2010年投產。生產工藝為對鐵礦石進行破碎後,篩選出規格礦石,再通過磁選等,生產出鐵精粉。剩下的尾砂和廢水經過初級沉澱後,再排到一個面積約為2600平方米的大沉澱池。生產高峰期,每年能產生尾砂七八百噸。
「頭幾年還可以,這幾年國內鐵礦石行情不好,基本處於停產狀態。」肖建仔指著一處長出雜草的鐵礦石堆稱,因為效益不好,這些原材料已經堆放了多年。
肖建仔帶記者來到了網友舉報中所提及的「尾礦庫」。他解釋說,這個實則為一個儲存廢水的沉澱池。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沉澱池中的廢水顏色發黑,表面還有大量漂浮物。
面對網友的質疑,肖建仔先是承認該沉澱池未做防滲處理,並向記者解釋之所以未做防滲的兩個原因:一是該沉澱池中的廢水經過澄清後,會被生產循環利用,不存在外排汙染問題;二是沉澱池的水經檢測,是符合相關標準的,意味著即使發生滲漏,也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危害。
針對網友反映的該加工項目存在較大生態環境隱患一事,肖建仔不太認可。他說,沉澱池裡的尾砂會不定期被打撈出來,曬乾後將賣給水泥廠做輔料,不會隨意丟棄。肖建仔還補充道,沒有村民上門反映過汙染問題,況且因為國內鐵礦石行情不好,該項目基本屬於停產狀態,不會造成汙染。
周邊村民:揚塵和噪聲汙染大,菜葉上有鐵礦灰
記者隨機走訪了附近部分村民,一些村民表示對該項目有較大意見。
住房距離鐵礦加工場兩三百米的珍武村村民楊頭蘭反映,加工場開工生產的時候,空氣中明顯多了灰塵,對空氣造成汙染。村民譚晚雲告訴記者,自家原本有塊菜地在加工場所在的山坡下,菜葉子上都是鐵礦石的灰塵,沒法吃。
「種的菜上面有一層帶紅色的灰,那不是礦灰是什麼?」村民劉雲香聽聞記者在了解群眾對鐵礦加工場的看法,情緒就激動起來。她告訴記者,有的村民家裡菜葉子上落了一層紅色的灰,並且離加工場越近,灰就越厚,很明顯是鐵礦石加工產生的。
除了礦灰導致的汙染,噪聲也對周邊村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上上周還生產了,轟隆轟隆響聲太大了,弄得睡覺也睡不著。」譚晚雲反映,礦場有時會在晚上進行生產,產生的噪音十分大,嚴重影響了他的睡眠。
部分村民對礦業公司的選址、加工生產、環保措施都有意見,並質疑政府監管存在缺位。被問及是否有村民曾去企業提建議或是向相關部門舉報,劉雲香說,鐵礦加工場能在這裡開辦,肯定還是有當地熟人,都是鄉裡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沒人牽頭,大家也就一直沒去企業討說法。
記者聯繫上了在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欄目反映該問題的網友。「像這種簡易的尾礦庫就不應該存在。」這名網友認為,如果企業生產遇到特殊情況,簡易的尾礦庫只能作為臨時的儲存點,不應長期存在和使用,且池子底部與周邊應該做防滲處理,壩體應該水泥固化。
環保部門:廢水有滲漏風險,已責令企業停產整改
記者隨後聯繫上株洲市生態環境局茶陵分局工作人員,一同前往現場查看。茶陵分局法規宣教股股長劉闖說:2020年9月,確有群眾反映該項目存在汙染,局裡進行了現場調查,未發現沉澱池存在汙水外排現象,也未發現周邊環境因此被汙染。對照鐵礦採選行業的汙水排放標準,沉澱池的水經檢測達標。
不過,劉闖也表示,該項目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原材料未入棚,易產生揚塵;二是應該對沉澱池底部和四壁澆築水泥,進行汙水防滲處理,但實際上未做處理,存在汙水滲漏風險。
這個問題經過新華社客戶端「全民拍」曝光後,1月2日,新華社記者前往現場調查。1月3日,株洲市生態環境局茶陵分局對和建礦業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要求企業停止生產、開展整改,對沉澱池四面池體以及池底進行防滲處理,對池體加固,並建設原料棚,將原材料入棚堆存。
然而,更多網友質疑,既然2020年9月就接到關於該問題的投訴,為何3個多月過去了,改觀不大,直到新華社介入調查後,才對企業實施停產整改,當地政府是否存在慢作為、不作為等問題。
劉闖說,該項目建廠時手續齊全,說明當時通過了環評。過去一段時間,相關管理比較粗放,加上考慮到這家企業自2015年起經常處於停產狀態,沒有生產也就沒有排放,因此這些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還有網友質疑儘管相關指標達標,但周邊群眾反映生產生活受到了影響,而且在部分農村地區,類似小型加工場的汙染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環保部門的監督工作應考慮結合群眾意見來開展,否則容易有教條主義傾向。(記者張格、程濟安、陳思汗、周楠、劉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