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下稱市八醫院)是廣東省最重要的傳染病院,一旦出現嚴重的傳染病,廣州乃至全省很多病人都會被轉診到這裡,可謂是廣東省這個中國「南大門」的戰疫主戰場。
在這片戰場上,常年活躍著一個嬌小的身影——現任市八醫院重症醫學科(ICU)主任鄧西龍。
當新冠病毒疫情來襲,這位戰疫勇士再一次衝上一線。事實上,自收治第一例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以來,肩負重任的鄧西龍便已開始了連軸轉。當被問及為何能如此堅持時,她回答道:「我沒有覺得我堅持不下去了,每有疫情爆發,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常態。」
▲鄧西龍
調整到最佳狀態抗擊疫情
2020年1月17日,小年夜晚上10點,還在醫院忙碌的鄧西龍接到一個電話,有一位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到過武漢,肺部已出現病變,需要轉診到市八醫院。鄧西龍不敢怠慢,隨即聯繫醫院領導,派車前往轉運病人。
然而,患者的收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和順利。因為是廣州首例疑似病患,涉及到檢驗標本的留取、感染的防控等多個環節,加上醫務人員的戒備讓患者感到恐慌,看到轉運的負壓擔架和防護穿戴後患者拒絕轉運,經過2小時多方溝通協調才同意轉院。
在等待的時間裡,鄧西龍率領護士到隔離病區準備床位、查漏補缺。患者抵達時已是凌晨3點,鄧西龍將其安置完畢,東方已見曙光。
很快,患者的檢驗報告出來了:他並沒有被新型冠狀病毒襲擊。「一場虛驚,但我們也並非做了無用功,就像是一場沒有事先告知的演習,通過這名患者,我們能將狀態調整得更好,打好下面的大仗。」鄧西龍說。
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底,市八醫院就在密切追蹤疫情的蛛絲馬跡的同時準備應戰——儲備物資、準備病房、決定應對方案、進行人員培訓。作為一員老將,鄧西龍聯合醫院相關部門一起制訂隔離、防護流程並進行演練,力求一旦接觸要確保醫務人員「零感染」。
大仗很快到來——從1月26日起,廣州每天確診病例出現兩位數增長,僅1月26日一天就新增了25例,危重症病人也越來越多,醫院不得不繼續擴大隔離病區。在規範有序的排查和救治流程的有效運作下,市八醫院在重壓之下穩步前行,成為廣州抗擊疫情的主戰場。
▲積極備戰疫情,廣州市八醫院重新啟用呼吸專科樓、騰空綜合病房,圖為醫院住院樓
鄧西龍更像是擁有了分身之術,會議現場、ICU、隔離病區,隨處可見她忙碌的身影。「我們有三批醫生圍繞患者展開工作,」鄧西龍介紹,「一線醫生負責每天的查房、治療、記錄以及收治新的病人;二線醫生要關注整個病區,尤其是一些重症病人的情況,看看哪些可能會變化,需要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並負責組織對危急病人的搶救;三線醫生每天聽取匯報,對需要特別關注的患者做治療方案的調整,參加會診,對外發布收治情況等等。」
鄧西龍說的頗為雲淡風輕,但他們的工作絕非簡單。醫護進入隔離病區都要先穿好厚厚的防護服,戴上護目鏡,一套流程下來需要半小時,出來後脫下防護服時,因為要加倍小心,所需時間更長。他們每次在隔離病區工作4至5個小時,期間無法吃東西,甚至不能喝水,穿著防護服移動、搬動醫療器械和病人,每每全身汗溼。「如果是在平時,病人出了什麼問題,我們馬上就可以衝進去,但現在不行,只有時刻守在那裡才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應對。」鄧西龍說。
▲鄧西龍在查房
鄧西龍還特別關注病人的心理健康,「病人得了這個病,心裡肯定恐慌,尤其是最初被確診的那些,又不允許家人探視,所以我都會和護士們多和他們說說話,多作鼓勵,他們也能慢慢平靜下來,更積極地配合治療。」在她手機裡,留存著幾張醫患聊天的照片,都在開心地笑著。
為抗擊疫情,鄧西龍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談及此,她依然是淡淡幾句:「作為醫生,能做的就是尊重每個生命,讓病人及其家屬都能夠得到慰藉。或許在外人看來我為工作犧牲了很多,但對我來說,這就是我應該做的,早已成為習慣。」
身經百戰
梳理一下鄧西龍的「抗疫」歷程,便會明白她的那句「早已習慣」並不是輕敵,更不是懈怠,而是多年以來一直未減輕半分的願意為病患付出一切的初心。
長就一張娃娃臉的鄧西龍,讓人很難想像她已經有20餘年醫齡。1993年大學畢業後,她在市八醫院先後從事傳染病科、內科和重症醫學科的臨床工作。崗位換了好幾次,卻始終沒繞開傳染病的圈子。非典、禽流感、伊波拉、中東呼吸症候群,每當疫情發生,鄧西龍都是衝鋒在第一線,與每一位入院病人近距離接觸。
2003年抗擊非典,市八醫院作為定點收治醫院,多的時候每天要接收三四十個病人,其中很多是重症病號。醫護人員在對病人進行呼吸道插管、吸痰護理等操作時,被傳染的風險相當高。儘管當時有20多位同事倒下了,但鄧西龍未曾退縮,盡最大的努力救治每一個重症病人,由於表現突出,她榮獲「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2008年9月,市八醫院成立以救治傳染病重症為主的重症醫學科(ICU),鄧西龍擔任科室負責人,她很快讓ICU的工作走上了正軌,為醫院各科室重型肝炎、愛滋病重症、出血登革熱等重症患者救治提供堅強的後盾。
自2013年底開始,廣東每年均會遭遇H7N9禽流感疫情,市八醫院ICU承擔了廣州市大部分和廣東部分縣市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截止至2017年年底,共收治H7N9禽流感病人29人。
2014年3月西非伊波拉疫情爆發後,市八醫院ICU被指定為收治伊波拉病例的前沿陣地,累計排查伊波拉出血熱35例,是全省排查病例最多的醫療單位。鄧西龍被授予「伊波拉出血熱疫情防控先進個人」。
2015年5月,廣東惠州發現了首例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輸入病例,鄧西龍又勇挑重擔,成為廣東省MERS救治專家組成員,協助當地醫院成功救治了我國首例MERS病人,也為以後應對類似疫病積累了經驗。
▲為危重患者氣管插管
多次的疫情應對,市八醫院ICU已經積累了應對新突發傳染病的豐富經驗,目前ICU和隔離病區已經成為全省傳染病防控和救治的示範單位,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醫院前來參觀學習。
「在此次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是挺緊張的,因為這畢竟是一種未知的疾病。但我們的醫護團隊憑藉著多年與傳染病抗爭的經驗,很快就適應了過來,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保持全盛戰鬥力。」鄧西龍說,市八醫院的醫護人員在這次疫情中至今仍是零感染,正是專業的表現。
請相信廣東的醫療能力
面對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身經百戰的鄧西龍充滿著樂觀的情緒,「非典我們都能那麼快就挺過來了,更何況醫療水平已經有了巨大進步的現在?」
「17年前抗擊非典時,我們醫院連ICU都沒有,而現在一個普通的二級醫院就設置有ICU,對於重症病人的救治,我們的設備先進了很多,醫護人員也進步非常快。」 鄧西龍介紹,「另外就是診斷水平,2003年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弄明白非典是個什麼病,而這次呢,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出結果了。」
並且,現在大多數確診患者都表現為輕微症狀,她用首例治癒的患者為例——主要是發燒、咳嗽,採取的主要治療方法是給她增強營養再加上對症治療,使用的是一般的抗感染藥物及止咳化痰藥物等。「從恐慌到從容,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信心是醫患的共同武器,有了第一例的成功心裡可以稍微定了下。」鄧西龍說。
▲鄧西龍接受人之初雜誌社、廣東衛生在線等媒體採訪
據她觀察總結,肥胖人士,或者有糖尿病,心臟病的人群要相對提高警惕,這些人轉成重症的可能性會高一些。但「就算不幸發展為重症,我們醫院的專家們也會想辦法為你治好」——作為醫生,鄧西龍對廣東的醫療能力有信心。
這種信心有著強力的數據支撐:截至2020年2月21日,市八醫院累計收治確診病例295例,其中重症40例,危重症15例。目前,14例危重症患者已好轉,危重症好轉率約93%,無一人死亡。
而這都是市八醫院全體醫護人員以及鄧西龍率領重症醫學科努力拼回來的戰績。
▲醫護人員合影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的首要目標就是把命保住,保命成功後,如果有特效治療方案,再給他用,若沒有,就發揮自身的抵抗力把病毒清除。」鄧西龍說,重症患者的情況因人而異,在不同階段,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生命體徵指標,選擇藥物對症治療。
鄧西龍介紹,治療危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及時根據其病情變化做出處理,往往在半個小時甚至十幾分鐘之內便要對治療方案作調整。為此,她每天都在思考人力的調配與配合,把對危重症患者的監控做到最好,醫護人員的班次已由3班增加到5~6班。
在為危重症患者做體格檢查、搶救時,鄧西龍常常需要跟病人臉對臉,最近距離只有5釐米,「不這麼近基本做不了,只有通過近距離的細緻檢查才能發現端倪。」
「自收治第一位患者到現在,鄧主任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休息了」,鄧西龍同事,也已在隔離病區忙碌了月餘的童裕維說,「每有搶救,她必親自參與,插管,上機、置管……要知道,穿著三級防護服做這些真的很辛苦。別看鄧主任身材嬌小,但幹起這些如行雲流水,所以我們都叫她鋼鐵女俠。」
「廣東的醫護人員是很拼的,從當年的非典到如今的新冠肺炎,從未改變。」鄧西龍說,語氣平淡而堅定。
來源:廣東衛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