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器,得養大氣;若沾霸氣,難免「斷氣」。故,大氣可有,霸氣不可有。涵養大氣,一靠讀萬卷書,二靠行萬裡路,三靠交八方友。
人應涵養一種大氣。凡大氣者,皆有大氣象、大格局、大境界,亦能挑大梁、幹大事、成大器。大氣之人讓人舒服、舒心和舒暢,讓人敬重、敬佩和敬畏。
大氣之人往往語氣不驚不懼、氣勢不張不揚、性格不驕不躁,靜得優雅、動得從容、行得穩健,為人豁達、胸襟寬闊,光明磊落、氣宇軒昂,陽光敞亮、豪氣爽氣。大氣之人,有一種納百川、懷日月的氣概,一種成熟寬厚、包容大方的氣量,一種胸有成竹、從容淡定的氣度,如大山一般渾厚、似大海一般淵博。大氣之人,往往縱橫捭闔、舉重若輕,瀟灑飄逸、收放自如,臨危不懼、從容不迫,拿得起放得下,他們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自信,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胸懷,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界。
縱觀大氣之人,大都志存高遠、深謀遠慮,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踱著方步、仰望星空。他們有一種家國情懷、擔當精神,是有大格局的人,是頂天立地的人。然而,大氣者不一定位高權重,大氣並非大人物的專利。不論職位高低、權力大小,即便小人物也可以說「大話」,即便身處一隅,也能以一隅而觀世界。
古往今來,大氣之人似繁星點點,熠熠生輝,照亮人類歷史的長河。手搖羽扇,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的孔明;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吟誦「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李白;喊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面對鍘刀大義凜然的劉胡蘭……漫步歷史人物長廊,這些人都是響徹雲霄的大氣之人。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讓大氣酣暢淋漓、無以復加。
大氣靠養,三種養法。一靠讀萬卷書。古人云:「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又曰:「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萬卷書曉天下事,自然大氣了得。自古以來,凡是大氣者多半有大學問、有大智慧、有大胸襟。二靠行萬裡路。見多識廣,才可能視野開闊、氣度非凡。這裡所謂的「行萬裡路」,就是要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上大場面、挑大梁、幹大事業,能夠經歷大事件的考驗、經受大風浪的衝擊、經得大場面的薰陶。三靠交八方友。「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常與、久於、多與有鴻鵠之志的大手筆、大氣魄、大視野之人交往,自然而然也就會「近朱者赤」了。
大氣可有,霸氣不可有。霸氣貌似大氣,實則大相逕庭。霸氣之人往往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唯我獨尊,逞一時之強。「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雖氣吞山河,卻霸氣十足,終因霸氣而「別姬」,兵敗垓下,烏江自刎,讓後人無不為之惋惜。因此,人要大氣不霸氣。人一旦霸氣上身,便似「土皇帝」,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霸氣必定變得霸道。霸道者必「橫行」,我行我素,唯我獨尊,霸道倘若一再任性,勢必說一不二,主宰或左右一切。凡霸道者皆伴有「狂妄症」「囂張病」,染上戾氣、匪氣、痞氣,有時還有殺氣。霸氣絕不是豪氣,絕不可把「敢說話」「敢亮劍」等同於霸氣,霸氣說白了是一種江湖氣。霸氣的人,會讓人遠之、厭之,最終落個眾叛親離、孤家寡人的結局。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何等大氣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又何等霸氣矣!大氣給人天高雲淡、晴空萬裡的感覺;而霸氣則使人有一種泰山壓頂、黑雲壓城般的壓抑。
欲成大器,得養大氣。然而,若沾霸氣,難免「斷氣」。故,做人得大氣但不可霸氣。(本文由《秘書工作》雜誌提供,刊於2016年第1期,如需轉載請與版權方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