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份片單、多種表達。騰訊視頻紀錄片不僅在打造IP,更通過其創新精神和國際化嘗試,讓自己變成一塊紀錄片行業的「金字招牌」。
文 | 黎河
2019年中國紀錄片產業呈現出範圍擴張、多角色入局、臺網共同開發、政策傾向、商業價值挖掘等多維度特點。
從宏觀層面看,在傳播格局急劇變化的時代,紀錄片不斷親近大眾,整個紀錄片行業也藉由新媒體發展的蓬勃態勢實現飛速增長。較之2017年紀錄片在新媒體平臺共計18億次的點擊量,2018年紀錄片在各大視頻平臺的點擊量增長到了47億次,增幅達161%。而在微博上,「紀錄片」的提及量更是從134萬增長到478萬,同比增幅達到257%。
另一個微觀視角的變化,似乎更能生動描摹出這一種向上向好之姿。10月30日,2020年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在上海舉行,一份包含了《風味人間2》《我們的浪潮》《沸騰吧火鍋》等精品新品紀錄片的待播片單引發廣泛關注。它們既反映了當下頭部網絡視聽平臺創新的大趨勢,又成了紀錄片行業變革契機下的一個重要縮影。
大變局下
新媒體紀錄片「文化擔當」不可缺
近十年來,數字視頻、網際網路技術突飛猛進,把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推上了快車道。隨著觀看渠道日益多元化,《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9)》甚至認為,「融媒體傳播是常態,網際網路成為新主場。」
經過數年的摸索,如何策劃、製作一個出色的紀錄片項目,已漸漸形成了一套熟稔的操作規程,各平臺均在有意識地運作自己的突出作品。而騰訊視頻紀錄片在品類、話題度、點擊量和影響力等維度也正在塑造和引領屬於自己的獨特品牌效應。
提到騰訊視頻標籤下的紀錄片,用戶首先想到的或許是一系列國際頂尖的自然題材紀錄片。《地球脈動》《王朝》《行星》等力作已經讓平臺成為了一個自然題材優選庫,存量優勢顯著;但最近兩年,增量的變化為騰訊視頻的紀錄片業務布局帶來新氣象,我們似乎能明顯感到其在文化類紀錄片上布局上的大手筆、大動作。
今年上線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通過一段段有趣的旅程,重新解讀旅行的目的和讀書的意義。不僅借用讀書旅行嘗試了新的表達方式,也充滿了人文的溫度,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關於情緒、職業等社會問題的思考。
除此之外,《此畫怎講》通過對一幅中國古代人像名畫進行真人場景演繹,並用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傳遞給觀眾相關歷史信息和知識點。《小孩的神秘生活》則通過紀實拍攝加專家解讀,試圖讓育兒的科學方法能夠影響到更多父母。
這些紀錄片在題材立意和文化記錄上都從不同側面回應著社會關切。整個「騰訊視頻紀錄片」也成為一個IP,不僅在商業化上有著穩定且大膽的嘗試,也倡導「記錄生活的美」,逐漸樹立起自身的文化擔當標識。
除了對現實的深刻剖析,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也佔了不少比重。《風雲戰國之列國》以戰國七雄的英雄故事、國家命運為線索,試圖從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探索中國上古時代的原生文化基因;《敦煌》也以這片區域的興衰史為背景,帶領人們回到千年前的沙漠綠洲。什麼是歷史真正的價值?所謂「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這些紀錄片也道出了千百年來中國文化的歷史價值觀。
多點開花、多種表達,片單之下,2020年的騰訊視頻紀錄片正在解鎖更多與眾不同的觀看體驗。
新內容、新表達
紀錄片的邊界應該如何去開拓?
從電影、電視到新媒體,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習慣的內容和渠道。在渠道的強迫性對受眾的影響比過去小得多的時代,製作現階段主體觀眾最喜歡的內容,抓取更多的眼球,是各平臺面臨的巨大挑戰。
對於大部分年輕用戶,娛樂時間的第一選擇雖然不是紀錄片,但是越來越多不同題材和類型的紀錄片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隨之紀錄片也逐步發掘相應的商業化價值。那麼,紀錄片如何擴大用戶連接和更廣泛的爭取年輕用戶,需要內容和節目形態上進行更加創新的表達。
一方面,騰訊視頻的紀錄片體現了更加主流的青年文化和青年態度。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青年,似乎都能在騰訊視頻找到答案。不止內容年輕,講述的語態更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
即將上線的《我們的浪潮》每集從一種潮流風格或態度說起,在這幾組具有地域跨度和文化反差的故事中,青年文化中最鮮活的部分呼之欲出。
而教育題材則直接覆蓋了全年齡段青少年,既有關注幼兒教育的《小孩的神秘生活》,又有聚焦高中生活的《真實生長》,聚焦3位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95後少年以及他們朝夕相處的4位老師,幾乎所有人記憶中的高中三年將再一次呈現在屏幕上;而《我的留美日記》則把鏡頭轉向大學生,採用紀實拍攝+Vlog的方式,記錄下這一代95後留學生的奮鬥、堅持和困惑。
這些紀錄片中,青年文化從來都不僅是一種風格,而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個選擇的態度,是囊括了時尚、音樂、藝術、電影在內,甚至涉及政治、經濟、人文社會等各方面的精神活動。紀實影像與年輕一代結合在一起,個性獨立,興趣多元,敢於表達躁動著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大眾的視野。
另一方面,從美食題材紀錄片的深耕開始,歷史、文化和教育等品類的創作實踐都被注入了網際網路基因。
更多即將上線的紀錄片具有強烈的網際網路色彩,不斷用新模式創造新黏性,比如《早餐中國》嘗試全新的編排上線時間,讓內容本身與觀看習慣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風雲戰國之列國》運用大量劇情化的扮演、動畫等手段,故事設計精巧,情節跌宕起伏,既有一般紀錄片的嚴謹考究,也有劇情片的戲劇衝突以及電影化的視覺衝擊;《沸騰吧火鍋》每集10分鐘,共選取了中國10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講述了不同地理環境、文化風俗影響下,各地如何塑造出不同的火鍋風味。在這樣精巧的設計下,用戶不僅能10分鐘吃一頓火鍋,更能品味出不同地域人們的鮮明性格特徵和對生活共同的熱愛。
這些嘗試都在不斷試探用戶的偏好,也有利於培養用戶觀看紀錄影像的新習慣,而且也非常易於和商業產品做線上到線下的連接。
中國紀錄片產業在優質內容不斷湧現的同時,也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價值轉化難等問題。這些專注年輕人市場、打造各類鮮活文化題材的作品,也將形成一種有價值的探索:「紀實+」「品牌+」「產品+」三個維度,有效挖掘紀錄片市場價值,讓用戶和內容實現連結的同時,也完成網際網路紀錄片的產業躍升。
與之相對應地,新表達和新模式同時也會反哺內容的不斷迭代,在騰訊視頻發布的紀錄片片單中,既有《風味人間》《早餐中國》等已經連續推出幾季的經典IP,它們在不斷印證其自製紀錄片的生命力,還賦予了紀錄片新的市場生機,將工業化的紀錄片轉向更加開放的市場發展空間,並將這塊內容推向真正的黃金期。
自製IP與國際化
兩架馬車盤活生產力
《早餐中國》第二季熱播進行時,火焰山下的烤包子、魔幻重慶的小面都進一步刺激著觀眾的味蕾。
事實上,該片在第一季結束時就有網友抱怨「好看太短不過癮」。但驚喜從未停歇,在大會上我們注意到《早餐中國》第三季的身影又出現了,致力於講好100集中國早餐日誌原來並不僅僅是空談。
這個系列並不像傳統美食紀錄片完全聚焦於食物本身,早餐店老闆的日常、食客的嘮嗑甚至看似閒筆的街景人情風物,都被納進與早餐息息相關的晨光微熹中。
但騰訊視頻與美食的約會遠不止於此。整個片單中尤為引人注目的還有《風味人間》第二季,這檔網際網路美食紀錄片中當之無愧的大IP在第一季時就在豆瓣上引發超過8萬人打分,並且定格在9.0分。第二季也將再次出發,從全世界的角度探尋特色鮮明的美食之間那千絲萬縷的聯繫,不管在影像的拍攝,還是故事的講述,新的升級都值得期待。
新媒體紀錄片的自製規模不斷擴大,除了作為騰訊視頻首個明確係列化、IP化的「風味系列」,平臺也在各個題材領域強化這種自製趨勢。更重要的是,大力開發自製紀錄片,可以根據自身風格製作更具有品牌價值的作品,獲得更多的自主權。
2018年,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流媒體平臺之一Netflix買斷《風味原產地·潮汕》的海外版權。作為Netflix購買並播出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系列紀錄片,騰訊視頻也開創了國產美食紀錄片出海的先河。而早在2014年,騰訊視頻就將《國家地理》等優質的紀錄片內容引進,藉此與Netflix、BBC、NHK等眾多國際合作夥伴結緣,為中國內容出海打通了渠道。
而另一部鴻篇巨製《敦煌》的出海則從生產階段就具有了國際範兒。原因在於它通過技術升級,結合國際最先進的DocuDrama手法,讓用戶享有一種全新的視聽體驗。也正是站在這種國際化視野下對敦煌文明的審視,才讓中國文化有了進一步走出去的基礎。
除此之外,騰訊視頻也增加了國際頂尖內容的聯合攝製,如正在熱播的《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豆瓣評分達到9.9分,依次展示了每一個大陸的真實特徵,從陸地到生命,從標誌性的景觀到令人敬畏的野生動物,一段非凡之旅正在展開。
總的來說,騰訊視頻在以往單純國外引進的模式上,讓中國國內紀錄片從各個環節都與國際有了深入互動。也圍繞著人與團隊的合作,從內外兩個層面都為中國紀錄片的產業發展賦能,並在專業化精品化的內容生產、成熟的營銷傳播上進一步助推中國紀錄片走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