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評學社 東亞評論
今天是勞動節,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同樣在勞動,有的人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可有的人就只是忙著幹活兒,而一生卻碌碌無為。今天就來聊聊工作,有深度的那種。
最近某位男藝人,帶紅了人們對高效時間管理法的關注。但他那也只能說是……幹活兒。在這個時代,新的生產力定律是:所花的時間 ×專注度=高質量工作產出。
除了增加勞動的時間長度之外,最重要的是深度,是專注度。少數的短睡者只是增加了所花的時間,但最終決定是否能夠量變轉化為質變的關鍵,在於「專注度」。換種吃瓜的說法,也就是說,某位藝人,輸就輸在了缺乏各種意義上的「專注」度……
在這個光速運轉的世界,能夠最終生存下來,並且勝出的,只有三類人:資本業主或擁有資本的人;可與智能機器和技術協作的人;所在領域的超級明星。
這三類人的共同之處,就是具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只要你能夠迅速掌握困難事物的能力,和在速度和質量都達到精英水準的能力,你就能高效地產出,快速地勝出。
那麼,我們每個人是否都能夠有高質量的產出呢?今天分享的這本《深度工作》就能幫助你解答這個疑惑。
本期東亞君薦書
《 深度工作》
卡爾·紐波特
這本書首先揭示了一個可怕的真相:
我們中大部分人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收發電子郵件、參加會議、接聽電話、回覆信息等這種瑣事上,對職員的認知能力要求不高,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價值,因此容易被替代。
這就告訴了我們,原以為忙碌充實的工作,恰恰很多都是機械無用的,只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為了改善這種狀態,作者在書裡提出了「深度工作」的理念。
它要求我們在無幹擾的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決定工作價值的,並不是那些瑣碎浮淺的表象,而在於「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
不要等靈感或者狀態來的時候才開始工作,而是將工作變成每日固定的習慣和準則。
當你覺得無法專注時,減少工作時間反而是一種方法。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工作習慣,並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指導我們如何進行深度工作的狀態。
我們在培養深度工作習慣的時候,要慎重消耗意志力,用一些慣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找一間封閉辦公室,喝一杯咖啡)來讓你快速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它能幫助我們充分運用腦力,創造難以複製的價值,不再於深陷低效的忙碌之中,從而成為職場上無可取代的人。
馬克·吐溫、比爾·蓋茨、J.K.羅琳、羅斯福等等引領時代潮流的行業翹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踐行者。
「
在這個浮淺躁動的世界裡,深度工作是我們快速勝出的重要利器。
」
經典語錄
●偉大的創造性頭腦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
●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你需要長時間、無幹擾地高度專注於單一任務。
●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工作其實比休閒時光更容易帶來享受,因為工作類似於心流活動,有其內在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所有這些都鼓勵個人積極參與到工作中,專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裡。休閒時光則組織鬆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關鍵在於越過良好的意圖,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並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深度工作(DeepWork):在無幹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最小阻力原則(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環境下,若各種行為對於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傾向於採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
●忙碌代表生產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對於生產能力和價值沒有明確的指標時,很多知識工作者都會採用工業時代關於生產能力的指標,以可視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當然,深度的生活並不是適合所有人。你需要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從根本上改變你的習慣。對於很多人來說,快速地收發電子郵件和在社交媒體上發消息所帶來的繁忙假象會給他們帶來慰藉,深度的生活卻是要你擺脫這些東西。在你盡個人全力去創造一件美好的事物時,會有一種不安牽擾著你,因為這迫使你面對自己最好的成果(暫且)還沒有那麼好的可能。
我們究竟該如何進行深度工作,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呢?趕快掃碼,聽我為你解讀這本書。
▲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入「東評學社」
更多精彩
END
原標題:《拉倒吧,不會工作的你,還過什麼勞動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