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誕生-發展-重組-輝煌
中國電信的誕生是在1995年進行企業法人登記,從此逐步實行政企分開。
至此,中國電信作為一家企業,其發展歷史脈絡如下:
1、1998年,郵政、電信分營,開始專注於電信運營。
2、1999年,中國電信的尋呼、衛星和移動業務被剝離出去。後來尋呼和衛星併到三大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尋呼業務(國信尋呼)分給了聯通、衛星通信成為了衛通的雛形,移動業務以後成立了中國移動。
3、2001年, 中國電信被再次重組,進行了南北分拆。產生了北網通,南電信。
4、2002年5月,新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重新正式掛牌成立。2002年8月,小靈通網上用戶數突破600萬;2004年5月底,用戶總數突破5000萬;2006年8月,用戶更是達到9300萬的巔峰。但瘋狂增長的用戶背後,是中國電信、網通大量的網絡投資以及終端集採與補貼,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UT斯達康等終端/系統一體化的服務廠商。鼎盛時期,小靈通為UT斯達康帶來了超過210億元的年收入,甚至UT斯達康的市值一度超過IT巨頭思科公司。
5、2008年5月24日中國電信1100億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包括資產和用戶),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併入中國電信 。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此舉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其中中國電信獲CDMA2000牌照。
6、2011年2月,為促進「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實現,中國電信正式啟動「寬帶中國·光網城市」工程。2011年,小靈通也正式退市為3G讓路,被工信部「下架」處理。2014年10月,小靈通基站被關閉,結束歷史使命。
7、2012年3月,移動服務成中國電信第一大業務,中國電信上市公司計劃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對母公司CDMA網絡資產的收購。
8、2012年3月29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董事成立。
9、2012年4月,中國電信攜CDMA成功躍升國內3G第一品牌,3年建成世界第一大3G網。但最好的3GWCDMA網在聯通。
10、2012年7月20日 中國電信(韓國)股份有限公司開業 開始進入韓國市場。
11、2013年12月12日 中國電信已獲準在全國超過40個城市開展4G規模網絡實驗。
12、2014年7月15日中國電信正式在全國首批16個城市開放天翼4G手機服務。
13、2016年1月13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與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舉行「資源共建共享、客戶服務提質」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
14、2017年12月21日,中國電信官方發布了「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完成公司制改制 」的公告。公告稱,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完成公司制改制,並於 2017 年 12 月 15 日在北京工商管理管理局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變更後,中國電信集團企業類型由全民所有制企業變更為國有獨資公司。
15、自2018年2月28日中國內地的iCloud業務正式由雲上貴州負責運營後,雲上貴州牽手中國電信天翼云為iCloud提供雲存儲服務,雙方已於2018年6月底正式籤署《基礎設施協議》。天翼雲實際為華為提供硬體,架構,中國電信負責運營。
16、工信部發布的數據,到2018年底,全國4G網絡基站數佔所有基站的68%,其中移動為241萬,電信為138萬,聯通為99萬。電信在4G基站上完成了對聯通的全面超越。聯通由千年老二徹底淪為老三。
說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有關那個橫空出世又匆匆消失的小靈通:
為了打破電信行業的壟斷,促進競爭,原中國電信拆分出了中國移動,後者既有優質的移動業務,又趕上了中國手機發展的大潮,市場佔有率不斷飆升,業務一片大紅;但反觀前者和中國聯通,當時只有固話網絡業務,缺乏利潤新增長點,增長乏力,想搞移動業務吧,信產部又遲遲不發無線牌照,但上面又要業績,於是當時浙江電信下屬的餘杭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去日本考察,看到當時的小靈通,就跟UT合作引進來。同時還有一個更深遠的原因,固網運營商沒有理由去購買基站位置,但小靈通給出了理由。否則,合理的比較好的基站位置都被移動和聯通佔有了,電信和聯通就會斷掉後續發展的生路,所以,電信特別強烈的推動了小靈通的業務。
但小靈通可以說是一個錯誤的產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小靈通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個落後的技術。而且,不僅在技術端,在產業鏈健壯程度上,與GSM/CDMA等全球主流制式相比,應用的範圍也比較有限,主要就是集中在中國、日本等極個別市場。小靈通本來就是在特殊時期,特殊背景下,電信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競爭但又要規避政策風險而引進的一個次優的選擇。而當電信重組完成,各方都獲得了無線網絡運營權時,小靈通這種方案已經失去其存在的歷史意義。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全球絕大多數運營商沒有人選擇PHS,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這兩家在當時具備極強現金流與投資能力的運營商卻撲了上來。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在上輪電信運營商重組中,中國移動從母體中國電信中被剝離,專門開展移動通信業務。伴隨著技術與產業鏈的成熟,移動通信的規模效應和替代效應越來越明顯,對於固網運營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聯通網通牌照申請無果,但卻不能無所作為,小靈通這種「擦邊球」就進入固網運營商們的視野。因為它可以被解釋為固定業務的無線延伸。小靈通的資費是按固定電話收取,非常便宜,而且是單向收費。在那個時代,雖然業務質量不斷被吐槽,但小靈通還是得到了迅速發展。2002年8月,小靈通網上用戶數突破600萬;2004年5月底,用戶總數突破5000萬;2006年8月,用戶更是達到9300萬的巔峰。
那麼,曾經風靡一時的小靈通,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呢?
小靈通是早前的網通和電信發展的一種無線業務,曾經風靡一時。但從歷史上看,小靈通本不該被應用,它的退出也是歷史必然。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小靈通在中國已經存在了10多年。
以小靈通為代表的無線市話,小靈通長期游離在中國政策邊緣,在解決一定時期的應用是很好的選擇。但小靈通本身就是屬於被淘汰的2G技術,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人民網曾總結了小靈通三大「過」:
第一、覆蓋差即網絡覆蓋不佳
一般僅限於市區。信號較差、基站少,城市局部地方通話不暢,一遇停電更是無法通話。
第二、性能差
當車速超過40公裡,通話就時斷時續。儘管日本在不斷改進技術,但國內基本不再發展。
第三、不能漫遊
小靈通不能像手機一樣全國漫遊,就只能做「固話的補充和延伸」,在功能上始終和手機存在差距。
2011年,小靈通正式退市為3G讓路,被工信部「下架」處理。2014年10月,小靈通基站被關閉,結束歷史使命。。
而在小靈通被逐步叫停之後,如何儘量保留手中5000多萬小靈通用戶,爭取在3G牌照發放後順利轉網為忠實的3G用戶,是中國電信那時候思考的最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