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稿後的煩躁心情
攻讀研究生、評職稱,發表SCI論文似乎都躲不過,雖然2019年清華大學不再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間發表論文,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學校有總的要求,不同的學院也有不同的要求,同一學院不同教授也有不同的要求,既然攻讀了研究生,做科研如果沒有1~2篇SCI論文也對不起自己日夜辛苦地在實驗室的加班,然而面對出現好的實驗結果,卻因為選擇不好出版雜誌,頻繁的退稿會讓人變得煩躁,甚至精神崩潰,因為不同的雜誌社對稿件都有不同的要求,找到合適的定位雜誌也變的非常的重要,如果是為了畢業需求,就從最簡單的期刊投稿做起,先培養自己的自信心,然後在試著挑戰更高水平的期刊雜誌,畢竟一開始就想投高水平期刊,被拒的概率非常大,多次的投稿,多次被拒,不僅會打消自己的工作積極性,而且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
網絡數據的真實性如何?
如何獲取SCI期刊投稿的難易程度?網絡中有很多科研論壇,裡面的科研民工們都會分享自己的心得,然而有些網絡數據存在一定的虛假性,例如一份3區的SCI期刊JMH在網絡中存在3種的接收率,一種是100%,一種是70%,還有一種是15%,造成以上數據的不同,其實是採樣數據的不同而已,畢竟中國大部分科研民工們沒有太多的時間上網聊天,少量的科研民工們又有各自的喜歡的科研論壇,給出接收率100%的論壇,只是投稿成功後去網絡分享心得,資料庫採樣數據少,造成了一種這個雜誌好中的假象,這就需要多次尋找一些科研論壇,從不同的論壇中獲取不同的信息,擴大數據採集信息,你會找到最準確的數據,因為3區的期刊不會有100%接收率的容易,也不會有15%接收率的難度!
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區
《nature comm》被稱為小NC,這是一個綜合科技期刊,是作為《nature》的低一級期刊,作為綜合性期刊,可以收錄不同學科的科研論文,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好重,在某論壇中給出的接收率是75%,似乎屬於好灌水的期刊,甚至中科院期刊分區曾試圖把它降級為二區的期刊,結果中國期刊分區一經公布就遭到科研圈中的一片吐槽,最後中科院期刊分區不得不重新調整數據,重新把小NC放入一區期刊,因此也有很多人認為小NC屬於灌水論文,其實真正做科研的人都知道發一篇小NC的難度,很多都是想衝擊《nature》頂刊的論文,小NC對於科研大牛來說可以稱為灌水,對於普通科研工作者來說,也許有人一輩子都發不了一篇小NC。
發表科研期刊有技巧,但是更多的和科研實驗結果的水平有關聯,一則SCI接收率到底如何?最好的方法是親自的試水,就像小馬過河一樣,有些期刊對於大牛來說就是灌水期刊,而對於初出茅廬的科研民工來說,大牛灌水的期刊想要投中也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