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2號颱風「雲雀」於7月25日05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隨後往偏東海域移動,途中被異常偏北的副熱帶高壓強行拽住,改為向西行進,於7月29日晚登陸日本後,受多方天氣系統影響,兜兜轉轉地又在海上轉了一個圈,隨後向我國東部沿海靠近,預計將於8月3日在滬浙沿海登陸。
「雲雀」的強度並不強,最強強度也只是剛剛跨入颱風級別,但它的「奇葩」路徑卻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歷史上像「雲雀」這種先登陸日本,再登陸我國的颱風是比較少見的。1966年第14號颱風「芸妮」(Winnie)先在海上兜兜轉轉,隨後登陸日本和韓國,最後在我國遼寧登陸,登陸遼寧時已變性為溫帶氣旋。
颱風「芸妮」路徑圖。來源:中央氣象臺颱風網
與「雲雀」的路徑比較類似的颱風還有1989年第12號颱風「肯-羅拉」(Ken-Lola),在海上畫了一個圈之後,登陸我國上海,由於其在日本南部徘徊了很久,所以給日本多地帶來了比較大的風雨,導致多次泥石流和洪水泛濫。8月4日登陸我國之後,消散比較緩慢,於8月7日才在湖北境內停止編號。
颱風「肯-羅拉」路徑圖。來源 中央氣象臺颱風網
「雲雀」的路徑比1966年「芸妮」和1989年「肯-羅拉」的路徑都還奇特,其實我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很多路徑複雜的颱風,例如颱風打轉、互相旋轉、蛇形運動、移向突變、突然加速和突然減速等。這裡我們列出三個被評為歷史上路徑最為怪異的颱風。
1986年颱風「韋恩」(Wayne)
颱風「韋恩」路徑圖。來源:中央氣象臺颱風網
「韋恩」具有生命史長、路經複雜多變、強度多變等特點,在其長達21天的生命史中,先後經歷了兩次的加強和減弱過程,做出了五次顯著的路徑轉變,其中包括四次180度轉向,其迂迴曲折的路徑,十分罕見。
1991年颱風「耐特」(Nat)
颱風「耐特」路徑圖。來源 中央氣象臺.颱風網
「耐特」的主要特點是路徑複雜多變,除1986年颱風「韋恩」(Wayne)可與之相比外,歷史罕見。此外它生命史長、強度也多變,在其長達20天的生命史中,先後經歷了兩次加強和減弱過程,其怪異的路徑先後經歷了西進、東行、再西進、南下、北上等五次大角度的轉變,其中還包括三次逆時針打轉,也非常罕見。
2001年颱風「百合」(Nari)
颱風「百合」路徑圖。來源:中央氣象臺颱風網
2001年的颱風「百合」在臺灣東北方海面遊移不定,來回打轉,也實屬罕見。「百合」從生成到消亡,歷時15天。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曾四度增強及減弱,並三度急轉彎穿過或進逼日本衝繩島,且在衝繩島附近海面及臺灣島出現停滯迴旋少動現象,在臺灣地區「百合」與1986年「韋恩」和1991強颱風「耐特」被並稱為「侵臺三大怪臺」。
影響颱風路徑的因素有哪些?
颱風路徑預報是颱風預報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般預報員判斷颱風走向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尺度天氣系統對颱風的引導作用,通常稱其為引導氣流。引導氣流的大小、強度和方向是決定颱風路徑最主要的因素。但實際上,颱風引導氣流通常是好幾種天氣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時南半球的天氣系統也會影響北半球檯風的路徑。
複雜路徑的颱風其實是在環境引導氣流比較弱的情況下出現的,多個天氣系統進行拉鋸戰時,沒有一方明顯佔優勢,就會出現颱風兜兜轉轉徘徊不定的狀況。因為颱風是一個立體的柱體,不同高度上大氣環境對颱風的影響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樣。就如一個人站在那兒,一個人向一個方向拉他的胳膊,同時另一個人往另外一個方向拉他的腿,此時這個人往哪個方向走,就比較難說。所以預報員需要一個足夠開闊的視野,而不是僅僅局限於颱風周圍的天氣系統。
影響颱風路徑的物理因子。來源:中國氣象網
(作者:王美麗 責任編輯:張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