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的螢光海
小編只在電視、電影裡見過
但今年
螢光海在舟山頻頻出現
雖然小編還是沒親眼見到
但很多遊客、民宿經營者
都見證、記錄了這驚豔的景象
小編也是通過朋友圈照片欣賞到了~
最近一次出現在朱家尖
8月13日
朱家尖樟州灣
8月17日晚上,朱家尖樟州灣出現螢光海。面朝大海,民宿經營者沙女士第一時間拍下了這組畫面:海浪拍打海岸,顯現一條藍色的光帶,衝刷到岸邊,沙灘上也是點點螢光,仿佛繁星墜入了海灣。眼前的這片沙灘還有個浪漫的名字:情人灘。
不僅僅在朱家尖,七八月間,由南往北,東極、衢山、五龍、枸杞、花鳥,遊客頻頻偶遇螢光海,微信、抖音、微博,美照刷屏了。
7月12-13日
朱家尖月岙
(提醒 月岙沙灘不對外開放)
7月9日
嵊泗枸杞
7月8日
東極青浜島
7月4日
岱山衢山
不過,網上有一種說法
螢光海「有毒」,這是真的嗎?
螢光海的發光體到底是什麼物種?
今天就看專家為大家解答!
近日,記者跟隨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佟蒙蒙登上浙大的教學實習船「紫金港號」,師生們用浮遊生物網採集一種叫「甲藻」的浮遊植物,這種微米級的小傢伙,就是造就螢光海景觀的「魔法師」。
佟教授和學生們將浮遊生物網拋入大海。大家來回拖動網具,就等著浮遊生物乖乖進網。
實驗團隊選用的浮遊生物網孔徑為160毫米,此類孔徑網具更易於捕捉「甲藻」這類個頭稍大些的浮遊生物。
目標捕獲,甲藻收集完畢,就在這個透明的採樣瓶裡。
佟教授解釋,甲藻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其體內數以千計的球狀胞器中,具有螢光素-螢光素酶,這些胞器就像微型電源供應器,讓甲藻在感受到環境變化時發出螢光。甲藻發光,其實是一種防禦機制,我們在螢光海視頻中看到,拍攝者用腳攪動水面時,螢光帶特別明顯,其實就是「小傢伙」們在集體抗議:「哎呀,吃飯呢,別鬧!」。
浙江大學副教授 佟蒙蒙:
它可能發出螢光的時候,可能是屬於受外界環境刺激。或者是自身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夜光藻是普遍存在的藻,也就是說,可能我們沒有發現螢光海的時候,它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它是在特殊的情況才發出的螢光,所以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佟教授研究發現,夜光藻對汙染很敏感,這一點,或許能印證舟山海灣水質向好的趨勢。在水質良好的水體中,好氧細菌和藻類之間是一種「和平共處」關係,好氧菌分解出來的無機鹽供藻類生長,藻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給好氧菌分解有機物用。 佟教授和她的團隊今年夏季持續觀察,發現甲藻的數目持續上升。
今年夏天舟山螢光海現象之所以頻發,與我市的一項生態修復密不可分。作為全國第一批「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試點城市,2017年以來,我市經過兩年的「環保長跑」,持續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濱海及海島生態環境提升等工程,實現海水水質穩中趨好。2018年底監測表明,我市近岸海域一類海水面積佔25.2%,同比上升4.4 %。
那麼,夜光藻到底有沒有毒?
專家也給出了答案——
沒有毒性
浙江大學副教授 佟蒙蒙:
夜光藻它自己本身是沒有毒素的,因為它不產毒。但是由於它這個夜光藻它的個體都會稍微比較大,比如說它可能大到超過100微米以上,對於一些濾食性生物或者是需要呼吸(捕食)的生物來說,它很可能就會通過堵塞它的魚鰓,會造成養殖業的危害。
雖然沒有毒性
但建議大家謹慎直接接觸
黃備
舟山海洋生態監測站海洋生態監測室主任
這些發光的生物,它的發光素是由胞外粘液組成的,胞外物質如果直接粘在皮膚上,會引起人體的不適應。建議大家還是不要直接去接觸發光的海水為好。
看來,只要不是太「親密」的接觸,
觀看螢光海不必有顧慮
但咱舟山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
岸線長達2444公裡
哪些地方出現螢光海的概率比較高?
哪個時段邂逅機率相對大一些?
接下來這份獨家秘笈要收好了!
螢光海「跳島遊」地圖
螢光海一般會出現在弧度相對較大的海灣,更利於夜光藻的聚集和繁殖,已知的發生過螢光海現象的岸段,都是三面環陸的海灣;風向上來說,要有往陸地方向刮的風,才可將夜光藻類聚集;最後一點,就是潮汐時間,由於夜光藻發出螢光需要外界的擾動,夜晚漲潮的時候,海浪較大的擾動會使夜光藻發光亮級增高。
螢光海出現時間預測
朱家尖民宿經營者沙燕紅觀察了三年,今年的螢光海,出現頻度,是往年的兩倍,這也印證了浙江大學副教授佟蒙蒙的研究發現:螢光海的發生與海水水質密切相關。
螢光海通常在夏季發生的頻率比較高,七八月份到達「藻」生的頂峰,這是因為,水溫是夜光藻大量聚集的重要條件之一。
記者諮詢了舟山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舟山氣象臺等權威機構,製作了這張表。
註:以上預測僅供參考
綜合上述條件可以看出
8月29日晚間發生的概率相對較高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邂逅一下
來源:汪大姐來了
想要看螢光海的
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