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太歲」一詞,我們並不陌生。時常會聽到「XX今年犯太歲、衝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這些話,然後就需要去拜太歲,買太歲錦囊 禳災祈福,但是太歲到底是什麼,是如何發展至今天的六十太歲神形式,你真的知道嗎?
原始太歲
最初,太歲是木星的反軌道運行假象體,而歲星是古代對於木星的稱呼,戰國初期我國對於五星名稱並非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而是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史記》:「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古人中國古代相信「天人感應」,認為天上五星的運行,與地上人民的生活是有所聯繫的,《史記》:「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
五星在星佔學中各自有特殊的功能,當時的歲星代表徵戰,也代表了君主。
王充曾在《論衡》中說:「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佔》說:「帝王系命於太歲、后妃系命於歲之陰」在清代《協紀辯方書》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總結:「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
根據出土於陝西臨潼的西周青銅器「利簋」上銘文記曰:「珷徵商,隹甲子朝,歲鼎克昏夙又商」。「珷」指西周武王,於伐商牧野之戰的甲子日這天,因歲星當位而戰勝告捷,後世的《國語》、《荀子》、《史記》等典籍都有記載「避歲」一事(攻打歲當之國必敗),對於先秦兩漢的軍事決策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雖然避歲起源於當時的星佔學,不過此時仍然將太歲和歲星混為一談,到了戰國時代晚期才逐漸將太歲取代歲星,從「避歲星」變成「避太歲」
在東周至西漢時期,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是不同的。因為木星運行時間久,為11.86年,可以大致定義為12年,又因當時五德始終說認為當時為木德,所以將空中劃分十二個區域即十二次,自西向東排列,十二次的出現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
《國語》:「武王伐殷,歲在鶉火。」
每當木星每移動到一個新的區域,就代表著一年過去了,十二次全部移動完就是一周天,十二年過去了。與之相反的就是太歲紀年,歲星十二次右旋,太歲十二辰左旋
十二次的名稱依次運轉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和十二辰相反,為右旋配左旋。
在《爾雅·釋天》中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郭註: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疏:按《律曆志》分二十八宿為十二次,歲星十二歲而周天,是年行一次也。可以在這裡看到,當時是以歲星移動一次為一年,但是由於當時觀測的問題,認為木星是自西向東移動,和其他行星相反,這樣觀測並不方便,尤其是和月建對應時。所以在當時為了更方便的紀年。太歲,就誕生了。太歲最早就是作為木星反軌道運行的假想體存在,目的自然是為了觀測方便,。
諸如以上所述情況,以正常的「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應用中並不方便。為此,古代佔星家就提出一個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的假想體「太歲」想像它是在與歲星背道而馳地自東向西運行,以便與表示方位和時間的十二辰的運行方向一致,如此,則可與十二辰更好的配合,用以反映時間。而十二辰順序則是按北鬥鬥柄順行
《鶡冠子·環流》:「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周禮春官馮相氏》雲:「歲星為陽, 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又說「歲謂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鬥所建之辰」
在《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指出了:「北鬥之神有雌雄,雄左行,雌右行」,北鬥無論周日視運動還是周年視運動都是左行,所以其右行實際是歲星運動,以左行對應歲星之右行
如,木星本身運行到星紀(寅),而太歲就在玄枵(醜),關於太歲紀年,古天文家又為此另取了十二個太歲年名,作為「太歲在寅」等十二個年份的名稱。這十二個太歲年名是: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群、協洽、裙灘、作重,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這些太歲年名均有其特定含義。
以上十二個太歲名起源於何年何代,不能具體斷定,但是最遲春秋時期已經有了,到了西漢年間,漢武帝劉徹命落下閎等做《太初曆》首次將24節氣納入曆法中,並稱新曆頒布之年就為太初元年。此外再由天文家另取「焉逢」,「旃蒙」 等十個名稱配十天幹叫「歲陽」,《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焉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把上面的十歲陽依次和上述十二個太歲名"攝提格」等相配。
自此組成六十年一輪,以太初元年也就是「焉逢攝提格」為第一年,「端蒙單閼」為第二年,其餘類推,六十年周而復始。在宋人洪邁的《容齋三筆·歲月日風雷雄雌》中就記載:「虞喜天文論,漢《太初曆》十一月甲子夜半冬至云:『歲雄在閼逢……』又云:『甲歲雄也,畢月雄也,陬月雌也。』大抵以十幹為歲陽,故謂之雄,十二支為歲陰,故謂之雌。」
在這個時期歲星紀年法已然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且我們可以看到他就是後漢四分曆開始的六十甲子紀年法的前身,當時雖然可以說十天幹,十二地支已經相配了。但是它是以歲陽配合十二個太歲名來說年,而不是甲子 乙丑來作為年的稱呼,不免太拗口了。這種叫法在清朝時還有部分文人為了顯示自己學識淵博而故意這麼說,可真的是開倒車了。
而且當時的歲星我們在前面說過,他公轉周期並非是12年,而是11.86年,這就導致每年都會累計歲差,慢慢導致誤差越來越大,也就是歲星紀年法已經失真,太歲超辰、歲星超次。因此在東漢時就因為「歷不能空天」而摒棄了太歲紀年。之後所謂的太歲包括子平八字等體系所言的太歲和實際的太歲已無任何關係
到了光武帝時期,雖然民間已使用幹支紀年。但是並沒有全國下令通用,一直到他孫子漢章帝在元和二年,才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在此之後各朝各代,各朝除了實行年號紀年之外,並以幹支法作為紀年,沿行不廢,直到現在。至此時,脫離了歲陽和太歲專用名稱的幹支年才真正意義上誕生,並且融入千家萬戶,這也為我們後來的六十太歲神訂下基礎模板。
命理學中的太歲
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印度佔星學的引入,代表有瞿曇家族、拘摩羅氏家族、迦葉氏,此外則是不空、玄奘、金剛智、義淨等僧侶,他們所翻譯的密部經文,部分含有印度天文知識如《宿曜經》《北鬥七星念頌儀軌》等,在這種外邦天文星學的影響下。中國命理學,四柱誕生了,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八字。
中國命理學與印度星命學(1)
正是因為幹支配合所以年月日時都有一幹一支,所以正好八個為八字。要講後來的命理學上的太歲和值衝害破刑太歲,必然需要提到四柱學。
目前所能考證最早的完整運用四柱的人為唐朝時期李虛中,李虛中是唐朝時期的天文學家,唐魏郡人,貞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關於其創立的八字命學這一事實,有韓愈撰寫的墓志銘為證:「最深於五行書,以人之始年月日所值日辰幹支,相生勝衰死旺相斟酌,推人壽夭貴賤利不利,輒先處其年時,百不失一二。」
《三命通會》:"唐李虛中獨以日幹為主,卻以年月時合看生克制化,旺相休囚,取立格局。此發前賢所未發,故今術家宗之。"
《淵海子平》:「予嘗觀唐書所載,有李虛中者,取人所生年月日時幹支生克,論命之貴賤壽夭之說,已詳之矣!」
淵海子平的創作年代比三命早,所以後面三命有說 【又有真太歲、徵太歲之說】,徵太歲便是淵海裡提到的。三命借鑑了這一說法。
《論歲吉兇》:「太歲乃年中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和劉伯溫所說無異,因為是主宰一年的天子所以伯溫稱其為歲君)經云:『日犯歲君,災殃必重;五行有救,其年反必招財。』
《論徵太歲》:「徵者,戰也;如臣觸其君,乃下犯上之意。日幹支衝剋太歲曰徵,運支幹傷衝太歲亦曰徵,太歲幹支衝日幹支者亦曰徵;但看八字有無救助。仔細推詳,百發百中。 日幹支合太歲幹支曰晦,歲運合歲幹亦然;遇此者主晦氣,一年反覆、欲速不達。假如【乙丑,乙亥,壬申,乙巳】:運行辛未,丙寅年。日幹之壬,剋太歲之丙,日支申庚,剋太歲之寅甲;又忌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行辛未運,合太歲之木局傷官,皆不為吉;其年甲午月火旺,戰剋己土,乙木生所為戰,故死於非命矣!」
三命所說犯太歲,有兩種。一種是真太歲,也就是比如命主甲子年生,60年後再次遇到甲子年,本命年幹支和所遇之年幹支一樣才算真太歲值年,60年一次,又叫轉趾煞。如果這一命的大運與甲子太歲相和順,這一年便吉利,如果大運與甲子太歲幹支刑衝破壞,互相戰克,便有兇禍。另一種就是上面所說的徵太歲,比如癸巳日遇到丁亥流年,日幹支衝剋太歲,就叫做 「徵」;另外大運的幹支傷衝太歲也叫做「徵」;太歲幹支衝日幹支同樣叫 「徵」。這種格局,年內兇災禍事難以避免。
日犯歲君與歲君犯日兩種情況,都是對天幹而言的。如上文說的「且如甲日見戊年,太歲是也,剋重者死」,點名是天幹甲木克戊土太歲。而徵太歲與之不同,要幹支一起考慮,如庚辰生人遇丙戌之年,丙火克庚金,戌土衝辰土,叫天克地衝。同時,不僅看日主大運,同時四柱內年、月、時的幹支衝剋太歲,都屬於「徵」。這裡可以看出四柱意義上對於太歲的看法,和現代常用的的犯太歲,既前文所說的刑破害克衝值看法略有不同,尤其是真太歲,現在大部分所用乃是流年太歲,只看相同地支年,比如庚辰生人只要遇到龍年都屬於值太歲,而很少提到本命太歲這種天幹地支相同的,只看地支相衝克破害刑斷定。
李虛中
八字以日元為主按定人一生禍福命運,而且也十分注重命主與太歲的關係。在這種命理學誕生之後,太歲作為一種神煞的作用被充分的體現了出來,譬如一個人如果甲子年出生,那麼在遇到子年地支就為值太歲,午年則為衝太歲。遇到未年則是太歲相害,卯年則是太歲相刑,酉年則為相破。而這裡明顯只用十二地支,而忽略了天幹。以至於在唐後的民間通書裡託名李淳風說了一種十二太歲神的概念,從太歲中又演變出流年十二神煞:一太歲、二太陽、三喪門、四太陰,五官符、六死符、七歲破、八龍德、九白虎、十福德、十一弔客、十二病符及六十太歲星君。太陽、太陰、龍德、福德為吉,其餘方為兇。這裡單獨把太歲的稱呼拿了出來作為十二煞中的一個,不過這個暫且不提,我們還是說一下諸命書和卜書裡的神煞太歲。
六爻納甲中的太歲
《黃金策》就有:「最惡者歲君,宜靜而不宜動。歲君乃當年之太歲,或明動暗動衝剋世爻,佔官事,必於朝廷;佔年運,一年撓括;鄉會試、佔官,及面聖上書、叩閽諍諫、請封請蔭等事,皆宜太歲生合世爻,動而生世更吉,最忌刑衝剋世。
除此數佔之外,悉與他爻等,何也?太歲雖司一年之令,尊而不親,高而難仰,吉兇皆不及乎日月,古以太歲不理家庭細事,殊為得理。故太歲衝爻,為歲破,不以為兇;合爻為歲合,不以為吉。爻之衰者,太歲不能生之;爻之強旺者,太歲不能制之;遇月破者即破;逢旬空者即空,非比月建日建之力也。」
《增刪補易》中野鶴曰:「作當年之禍福,不以為重,作後時之兇吉,其實不輕,且如主事爻屬木,爻中酉申金動,謂之木被金傷,縱使木旺金衰,目前可保無虞,後遇申年酉歲,難免其殃」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很明確的觀點,「太歲雖司一年之令,尊而不親,高而難仰」,只有鄉試、面聖等特殊佔,才會運用,至於面聖六爻中尤其重視太歲以及九五位,認為這是帝王之象。這裡可以看到黃金策的觀點就是認為太歲本身作用不如日月,況且大部分卜也只看日辰月建,太歲只是測特定問題如測一年運程時入卦需要仔細看,不入卦則不必太重視,可以參考。。野鶴老人觀點大致相同,也只是說「作後時之兇吉,其實不輕」,這裡指的是其他爻克制世爻,雖然現在無事。但是逢敵方太歲年時對方爻網,所以需要小心。
近現代宗教所謂的太歲
近代的六十太歲神文化,可以參考一下白雲觀歷史。現在考證,相傳金章宗為了替重病的母親瑞聖皇太后祈福,於皇太后的本命年、本命日的正月初八、丁卯日祭祀本命元辰神,後來皇太后康復,金章宗便敕建「十方天長觀」(白雲觀前身),主祀丁卯年元辰神,陪祀其餘59尊元辰神。到了清初重建白雲觀時,不再奉祀六十元辰神,取而代之的是六十太歲神,遂成為定製。據《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重修碑》載,天長觀重修落成後,有延慶殿「以奉元辰眾像」。此處所說的「元辰眾像」,不知是不是《六十甲子本命元辰歷》中所說的「甲子本命王文卿」等六十甲子神。大致來說這個時期的太歲文化已經逐漸完善,應當是從明朝後期已經完備。
目前僅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六十位太歲的名諱,如盧密 金辯等。最早是在清代署名「柳守元敬撰」的扶鸞書《懺法大觀》裡的《太上靈華至德歲君解厄延生法懺》,中首次完整呈現,但是按,《懺法大觀》始刻於嘉慶二年(1797),嘉慶八年(1803)收入北京覺源壇弟子蔣予蒲等人編纂的《道藏輯要》來看,六十太歲神之名稱,並不是始見於《懺法大觀》。編纂於康熙二十年(1681)的《歷代神仙通紀》第12冊見《四庫未收書輯刊》已記載六十太歲姓名。《通紀》系採摘眾書而成,其關於太歲神姓名的來源可能是明代的書籍。
然而不僅各地流傳的神明稱號用字不同,甚至沒有任何太歲神的傳說。直到2003年底,上海城隍廟住持陳蓮笙道長和香港蓬瀛仙館永遠館長黎顯華道長,號召主編了一部宣稱經過「太歲神指示下」完成的《太歲神傳略》,為六十位太歲神做了個別的傳記,也就是現在百度百科上的記錄。
如:庚子太歲盧秘大將軍傳略
庚子太歲在明代時降生在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名盧秘。熟讀經史,融會貫通,精於文章、書信和筆記的寫作,被推薦為睢州同知(今安徽省睢縣一帶)。任期內一心為百姓,寧願違背旨意也不忍困苦百姓去充當徭役。當其在任期內仙逝時,睢州的官吏和百姓無不痛哭,塞滿了道路。
這時候的六十太歲神已然完善,不僅有姓名,還有各自的事跡。大抵都宣稱為明朝時期降生,偶或有唐宋之人。以及這裡的太歲神姓名卻都是兩個字。未嘗看到如「甲子本命王文卿」一樣的三字姓名。
而我們現在之所以了解到太歲,聽到犯太歲等話語融入生活,就不得不說港臺的圈錢,哦不,風水命理大師李居明了,而且他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綜上所述,不管是出於哪種角度。太歲本質上就是歲星反軌道假想體,後因為超辰所以摒棄不用。因此實際上太歲和年支已無任何關係,即便是作為神煞,也並不像大家所認為的那麼可怕,換句話說。現在意義上的命犯太歲已經失去其本身意義,宗教角度來看,道教拜太歲祈福儀式涉及到了本命太歲和流年太歲,作為一種宗教儀式有他的道理。而且在清朝道教發布60太歲神之前,民間也有所謂的拜歲君等觀念,但是如港臺李居明、麥玲玲之流的人,為了賣所謂的化太歲錦囊。大肆宣傳太歲神可怕以及本命佛,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拿一些塑料大米,紙片印刷符咒說可以化解災難,只能說是痴心妄想。不明白太歲本質,極力妖魔化太歲真是煞費苦心了。如下圖
當然,這裡沒有提及民間的太歲方動土,也就是「太歲爺頭上動土」這一文化,這個和戰國時期避歲星一樣,不過戰國是避開歲星所載方次下的國家。風水上是把歲星位值用十二辰分地理方位,譬如今年太歲在子,子為北,則北方不可以動工。南方為午,為歲破方,也不可以動土。如果要動土就需要安龍奠土,或者請道士等來做法事,如果執意動工,就會有禍秧,甚至可能挖出來「肉太歲」,說是太歲爺要降災。至於是真是假,相信讀者看完全文,此時心中自然明了